该从何时开始规划你的后半辈子?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及评论家斋藤孝的答案是:55岁! 近年来,比我国更早迈入高龄化社会的日本有「55岁人生管理术」的讨论。 为什么是55岁?斋藤孝认为,若以一生90岁来计算的话,人生折返点应该落在45岁,但这个年纪的人通常在体能、健康或是心态上,大多还承接着30多岁的冲刺阶段。会开始认真意识到「人生进入下半场」的时间点,还来得及规划改变的时间点,差不多就是在55岁左右。50岁可能太早,但60岁却又太迟。 此外,到了50岁以后,如果不是担任公司核心管理职的人,可能会被转调到不太重要的分公司或部门等待退休,种种转变之下,生活重心可能会开始不只有工作。 不要等到60岁、65岁真的退休之后才开始调整生活型态,现在就应该开始审视自己如何运用可自主分配的时间,才能从容不迫的迎接后半辈子。 而最重要的时间再设计,就是工作、学习和社交3大面向的重新思考。 01 工作:55岁后的优先级,从想做的事开始着手。 吃饭的时候,你是会从最喜欢的菜开始吃,还是会留到最后才享用的类型呢?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眼前的菜肴是不会吃到一半突然被收走的,但人生可就不同了,在不知道何时会走到终点的情况下,绝对应该先从最喜欢、最想做的事情开始着手。 然而和过去求学或是工作时不同,55岁以后愈来愈多时间是由自己所决定的,这时候善加规划就非常重要。 斋藤孝建议可以准备一本以周为周期、并具有每小时为单位刻记的日志,像课表一样把预定事项填入。当然,也不用非得100%按照预定执行,如果当中有所变动调整的话,也可以加上记录,过了一个礼拜之后,就能清楚地审视整个礼拜的规划与实际运作情形,作为往后的参考,更具有充实感。 将自己想要做的事列个表单。 很多人说「年纪大了之后,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但斋藤孝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妥善安排自己的人生,度过丰富而有意义的时光,就会更能享受「时间的密度」,而非让时间徒然从手中流走。 02 学习:接触文化艺术,提前做功课、吸收更长久。 年轻的时候,可能为了生计或养家必须在工作上全力冲刺,但是这世界上除了工作外,还有非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事物。根据统计,过去对艺术、文化等和美学相关的领域会感到兴趣的几乎8成以上都是女性,幸好最近男性开始出入美术馆、表演厅的比例也开始逐渐增加了。 老年自由时间丰沛,充分活跃生活。 在前往美术展,或是观赏音乐会、艺术表演的时候,斋藤孝非常建议在事前先行「预习」,像是了解艺术家以及其创作的风格、或是戏剧作品的大致概要等等信息。如此一来,到现场实际观赏作品的时候,就更容易进入作品的世界观,理解程度也会更深刻,不只是「看完」而已,而是确实的吸收为自身涵养的一部分。 若要追求更进一步的乐趣,不妨可以亲身接触、学习有兴趣的艺能、运动等领域,藉由学习新事物、与同好一起努力精进炼,彷佛回到学生时代的社团活动一般,重拾纯粹的青春感与活力。 03 社交:朋友依时间分类, 每种类别都要有。福泽谕吉的著作《劝学》中曾提到这样的一段话:「在偶然相遇的对象之中,或许就有可以成为一生挚友的人,若是在10个人中可能遇到1人、20个人就可能会遇到2个人,如此说来我们应该尽可能多与人交往认识才是。」 就如同斋藤孝先前将读书、资料归纳整理以三色原子笔做分类一般,朋友也可以分为3类:
以上3种类型,至少每个类别拥有一个朋友,就不至于觉得自己是孤单一人。 此外,在有聚会的邀约时尽量出席,对于维持朋友的交往也非常重要,实际上「虽然很想去但实在没办法」的情形并没有那么多,如果总是以太忙而无法参加一类的理由拒绝,根据斋藤孝个人的经验,如果连续拒绝了2次之后,对方可能就不会再来邀请了。 04 让周围的人都能感到愉快的「杂谈力」,从听笑话开始。 在欧美国家,经常可看到一群50、60岁的大叔们,虽然有了年纪却仍然打扮入时,他们一整天花大部分时间,在露天座或是小酒馆喝着咖啡、啤酒,一边闲聊或是下棋。 随着年纪增长,「闲聊」这件事不但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也决定了周围的人是否在和你相处时能感到愉快而有趣。 不过,若在聊天时拉拉杂杂地没有重点,也容易让人感到不耐烦,就像商业广告大多数是15秒或30秒一般,将一个话题在短时间内完整而清楚地归纳表达,是重要的说话技巧之一。 另外,斋藤孝认为在谈话中能展现幽默感的人,通常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与成熟度,日本过去对于幽默感以及如何高明地开玩笑这点太缺乏素养,一开玩笑只会变成言语骚扰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的建议是,不知道如何说笑话的人,可以先从对别人的笑话有反应开始,这也是成熟大人的社交礼仪之一。 比如说每天经常在家附近巧遇的街坊邻居,不妨试试不要只是点头说着「今天天气真好啊」之类的招呼语,而是在30秒内开启一个话题,建立比点头之交再深入一点点的人际关系,或许就能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对自己有所帮助也说不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