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Xlfd88 2019-09-10
文/逄 飞
  中华文化是礼乐文化。
  礼乐是人文教化的意思,含括着人心向善、移风易俗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礼乐最为繁盛、最为人所追忆向往的时期,孔子认为是周公时代。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天下,营建成周,制礼作乐,安抚万民。古圣人周公制礼作乐,是为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王国维)。
  周公之后五百年,正当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如何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成为孔子关切的核心问题。
  当社会失去规范的时候,礼乐教化就会成为空洞的、虚浮的,人们只是用它来装点或者娱乐,是一种热闹和应付,所行只是桌子上的玉帛、架子上的钟鼓,一些没有内涵蕴义的形式。因为缺乏真诚实质的心情,人们开始逐渐的厌烦,僵化的条文规定渐渐模糊远去。这使孔子痛心不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他说:“礼呀礼呀!说的是玉帛吗?乐啊乐啊!说的是钟鼓吗?”
  直面惨淡的现实,孔子提出“仁”的主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爱精神,便无法继承和发扬礼乐。孔子要通过回归礼乐中本有的人文精神来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生长出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现实内容。
  礼乐人文教化即是人的觉醒。礼乐皆本于心,皆因人情而起作,“礼”指向社会生活的形制,“乐”指向人文性的精神内容。“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以上《礼记·乐记》),礼以导顺,乐以感和,两者并言,作用一致。可以说,礼乐是一体,指向着人的意义世界,通贯着人的全部存在的精神性和社会性:一方面是个人身心修养,但同时更为重要的,也是一个族群、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之“生命共同体”的教治得失、化育成败。这样的礼乐绝不是为了“让人看”和“让人听”的礼乐,它有一种勃勃生气和内在力量,此即道德的精神感召与唤醒;同时,这种道德主体的自觉过程寻求社会形式(社群组织水平及社会结构化程度)的高度契合相应,“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礼记·乐记》),追求公共生活的适度和谐与最大福祉,这也是礼乐人文教化的最高境界。
  时光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单是出几本书、拍几部电影、搞几个文化工程,而是要回到“人性人心感格相交”的社会工作现场,修复社会心理,重建人文教化,使“道德理想”成为“社会的事情”,自觉地把礼乐人文教化作为社会工作的最高理念,在实践当中把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深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充分考虑中华民族13亿人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背景,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来观照中国社会建设的长远安排,同时以中国基层社会重建的推动来孕育中国文化的新生。
  “道者,导也”,“政者,正也”,导之以正的礼乐人文教化既是高尚的道德精神事业,也是为政者治理社会的责任所在。
  人心之困久矣;道之初始,今日正当其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