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热针治疗腰腿痛的相关解剖分析(脊柱连接、脊椎区骨性解剖)

 夕夕爸爸 2019-09-10
腰痛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种疾病的症状,患者常以此为主诉就诊。本症的发病率很高,就诊人数占外科的首位。腰痛可急性发作,也可以是慢性或迁延不愈,常伴有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据统计,美国公民每年用于治疗腰痛的费用约300亿美元,加上误工影响,年损失达600亿美元。医学界不断地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广义的腰痛:腰痛一般包括肋缘至臀皱襞之间的疼痛,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为特征,可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

腰部软组织劳损性病变是较为多见的病因,占腰痛病因的80%左右。早期痉挛疼痛,症状较轻,可采取药物、理疗、按摩等治疗,后期出现肌肉僵硬、变性,症状严重的,以内热针松解治疗为主;神经有炎症刺激或压迫损伤的,应采取药物治疗,配合牵引等缓解神经压迫的方法;关节错位的,可采取手法复位或牵引;血管存在痉挛的,可用扩血管药物或理疗等治疗方法。
其中内热针治疗是将要松解的肌筋膜软组织病变部位进行定位、消毒、麻醉后,刺入多个内热针,连接仪器对针体进行加热以达到减小痉挛变性肌肉的张力和无菌性炎症,从而使肌筋膜痉挛变性缺血情况得到改善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过程,定位是第一步,要想达到治疗目的,首先要定位正确,不然再好的技术也是徒劳。下文带大家复习一下,腰部内热针治疗相关的脊柱连接、脊椎区骨性解剖知识。

腰部解剖



脊柱的境界、分区

脊柱区是由脊柱及其后外方的软组织所组成的区域,自上而下分为项部、背部 、腰部 和骶尾部。
项部上界是枕外隆凸和上项线,外界为斜方肌前缘;背部上界以第7颈椎棘突至肩峰连线即项部下界,下以第12肋下缘与腰部为界,外侧界为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线及其向下的延长线;腰部下界为髂嵴,两侧为背部外界向下的延长;骶尾部为两侧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围成的三角区。

体表标志、标线

1、髂后上棘:两髂后上棘的连线平第2骶椎棘突。
2、骶管裂孔。
3、骶角:骶管裂孔向下突出相当于骶5下关节突,是骶管内麻醉的进针定位标志。
体表标志:
1、髂棘最高点连线:平L4棘突。
2、髂后上棘连线:平S2棘突。
3、菱形区:左、右髂后上棘与第五腰椎棘突和尾骨尖的连线构成,当腰、骶、尾椎骨折时,此区变形。
4、骶正中棘。
5、骶外侧棘:骶椎横突构成,是经骶后孔行骶神经麻醉的重要标志。

脊柱区骨性解剖

椎体粗壮椎孔呈三角形,比胸椎大,但比颈椎小。棘突短、宽,水平伸向后方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第3腰椎横突最长,有较多的肌附着,穿行于肌筋膜的腰神经后外侧支,可因肌筋膜损伤而引起腰腿部疼痛,即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第4、5腰椎横突逐渐变短,第4腰椎横突略向上翘,第5腰椎横突变得粗大。

骶骨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呈倒置的三角形。底向上,底的前缘中份向前突,称岬。骨前面光滑微凹,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骶管向下开口于骶骨背面下部的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骨侧有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相关节。

脊柱连接

相邻椎骨之间的连结包括:1、椎间盘    2、韧带    3、关节

1

椎间盘

髓核、纤维环、终板      
作用:缓冲压力,允许脊柱运动

软骨终板
软骨终板有与其他软骨细胞一样的圆形细胞构成。软骨终板在椎体上、下各一,其平均厚度为1mm,在中央区更薄呈半透明状。软骨终板有许多微孔,是髓核的水分和代谢产物的通道,在婴幼儿软骨终板的上下面有微细血管穿过,在出生后8个月血管开始关闭到20—30岁完全闭塞,故一般认为成人椎间盘是属于无血管组织。
软骨终板内无神经组织,故其损伤后即既不产生疼痛,也不能自行修复。椎体上下的软骨终板如同膝、髋关节的关节软骨一样,可以承受压力,防止椎体椎骨遭受超负荷压力保护椎体,只要软骨终板保持完整,椎体不会因压力而发生吸收现象。软骨终板还可视作半渗透膜,在渗透压下水分可以扩散至无血管的椎间盘。
纤维环
纤维环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带组成。各层之间有粘合样物质,使彼此之间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纤维环的前侧和两侧部分最厚,近乎于后侧部分的两倍。纤维环前侧部分由前纵韧带加强,纤维环后侧部分较薄弱,各层之间粘合物质也较少,不如前、外侧坚实,但也得到后纵韧带的加强。
纤维环的相邻纤维层呈交叉排列,可能与髓核对其所施的内部压力有关,短纤维较长纤维更易遭受巨大的应力,不利于两椎骨间的运动,可引起放射状撕裂。纤维连接相邻椎体,使脊柱在运动时作为一个整体,纤维环甚为牢固,紧密附着于软骨终板上,保持着脊柱的稳定性。脊柱外伤时,必须有巨大的力量使纤维环广泛撕裂,才能引起椎体间脱位。纤维环可使相邻椎体可以有轻度的活动,但运动到一定限度时,纤维环紧张,又起节制的作用,限制旋转运动。
髓核
出生时的髓核比较大而软,位于椎间盘的中央,不接触椎体,在生长发育中髓核的位置有变化,到成年时髓核位于椎间盘偏后。髓核约占椎间盘横断面的50—60%。
依据年龄的不的同,水的含量可占髓核的75—90%,在承受压力下,髓核使脊柱均匀地负荷,在相邻椎骨的运动中,髓核具有支点作用,如同滚珠,随脊柱屈伸向后或向前运动。髓核虽不能被压缩,但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为扁平,加于其上的力可平均向纤维环和软骨终板各个方向传布。
髓核在椎体与软骨终板间起液体交换的作用,直立时压力加大,其内含物中的液体可借渗透压扩散至椎体,躺下时压力消除,肌张力减小,液体经终板渗透至髓核。髓核的营养靠软骨终板渗透,软骨终板与松质骨紧密相连,椎体的松质骨内有丰富的血供。

2

韧带

前纵韧带
全身最长的韧带,很坚韧,位于椎体的前面,上自枕骨大孔前缘,下达第1或第2骶椎体,与椎体边缘及椎间盘结合较紧。前纵韧带有防止脊柱过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后纵韧带
位于各椎体和椎间盘的后面(椎管前壁),它较前纵韧带狭窄,起自枢椎,终于骶管前壁。它有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和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

黄韧带(弓间韧带)
是连接相邻椎弓后部的弹性结缔组织膜,由弹性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参与围成椎管的后外侧壁。厚0.2-0.3cm,但其厚度和宽度在脊柱的不同部位有所差异,颈段薄而宽,胸段窄而稍厚,腰段最厚,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韧带可出现增生肥厚,以腰段为多见,常导致腰椎管狭窄,压迫马尾,引起腰腿疼。

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是连于棘突尖的中长纤维束。其纤维方向为前上斜向后下。在第7颈椎以上的部分称为项韧带,在第7颈椎以下是连结胸、腰、骶椎各棘突尖的纵行韧带为棘上韧带。作用: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横突间韧带
横突间韧带分为内外两部,内侧部呈腱弓排列,保护脊神经后支及血管,其厚度由上向下逐渐增厚。在上腰椎横突间隙,外侧部发育不良,仅为薄的筋膜层,在下两个腰椎横突间隙,参与构成髂腰韧带,在腰5骶1之间,横突间韧带即髂腰韧带的腰骶部。

乳副突韧带
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为乳突,横突根部的后下侧,有一小结节称为副突。副突和乳突间有乳副突韧带,韧带深面有腰神经后内侧支通过,该处韧带肥厚或骨质增生,均可压迫该神经。
髂腰韧带
位于L4、5横突与髂嵴、骶骨上部的前面之间,为一肥厚而强韧的三角形韧带,起于L4、5横突,呈放射状,止于髂嵴的内唇后半。有防止L5椎体的旋转、防止L5椎体在骶骨上超前滑动的作用,稳定了骶髂关节。
骶尾后浅韧带
棘上韧带的延续,几乎封闭骶管裂孔。

3

关节

腰椎关节突关节 
腰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逐渐呈矢状位,上下关节突的位置是一内一外的关系,且与躯体纵轴成15度左右夹角。因此不易发生单纯性的脱位,当脱位时往往合并一侧关节突的骨折。

腰骶关节
腰骶关节就是第五腰椎和第一骶椎(成年人是骶骨)之间通过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构成的连接。
腰骶角系由水平线与顺沿第一骶骨上缘,所作的直线相切而成,正常值为41.1±7.7度,女性略大,水平骶椎时,此角度明显增大,提示腰骶不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