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四气五味,学养生与修行都应该懂的基础知识

 老玉米棒 2019-09-10

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的说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别和味道,四气五味药是许多医生的盲点,药物的味道总是愚蠢和难以区分。 “四气五味”到底是什么意思?四种气和五种味是什么?对中医感兴趣的人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绍——

“这种药有五种酸、咸、甜、苦、辣的味道,四种冷、热、温、凉的味道  “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也称为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升降和冷热变化的作用趋势。它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释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 

如果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红脸膛、红眼睛、咽痛、脉搏加快,则属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可以缓解或消除,表明其性质为寒凉。另一方面,如果患者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上腹部冷痛,脉搏稍不稳定,则属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可以缓解或消除,表明其药性温和。 

一般来说,寒凉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清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的功能,而温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温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湿、温经通络、生火回阳、利水泄逆的功能  

五味指药物的五种不同味道,即酸、苦、甜、辛、咸,因此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有些还有温和或涩味,所以实际上有五种以上。 然而,五种风味是最基本的五种风味,所以它们仍然被称为五种风味。 ! 

心“能散能行”,具有行气活血的功能。 一般来说,解表药、行气药和活血药大多刺激性很强,用于表证和气血阻滞,如紫苏叶祛风寒、木香行气消肿、川芎活血化瘀

。此外,《黄帝内经》说“易欣润之”是指韦辛药也具有润养功能,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补肾等  大多数刺激性药物以杏三号为疗效。 

甘,“能补能止痛”,具有滋补、调和中低级、调和药性、止痛的功效  一般来说,补虚补虚、调和药性、止痛的药物味道甜美,主要用于气虚、身痛、调和药性、中毒抢救等方面。 如人参能极大地补益元气,地黄能补益精血,麦芽糖能止痛,甘草能调和药性,治疗食物中毒等

酸“既涩又涩”  一般来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敛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具有酸味,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慢性腹泻和肠滑、遗精遗精、遗尿尿频、带下等症状。 例如五味子可以止汗,乌梅可以敛肺止咳,五倍子可以敛肠止泻,山茱萸可以敛精止遗,赤石脂可以止崩止带等。  

苦,“能释能、燥、硬”,具有清热、理气、通便、燥湿、固阴(泻火养阴)的功效  一般来说,清热泻火、降气平喘、降逆止呕、通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具有苦味,用于热证、火证、哮喘咳嗽、呕吐、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 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清热泻便秘,龙胆、黄连清热燥湿,白术、厚朴清热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布兰德“能渗而益”,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一些利尿剂和利尿剂味道差,主要用于水肿、脚气和排尿困难。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  由于《神农本草经》没有提到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味附甜味”,所以只提到五味,而不是六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于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  然而,味道相同、味道不同、气体不同的药物效果不同。 例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和肉苁蓉属于同一温度。由于五味不同,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降气止咳,大枣甜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