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哲学,还是自然科学?

 昵称32772025 2019-09-10

中医到底是哲学还是自然科学这个问题,包括中医界内部,都有不同的看法。

什么是中医学的思辨


古代没有哲学的概念,与其内涵相近的是「道」。正宗玄学,可以说是「道学」的延伸。
玄学的一个特点,是用思辨的方式讨论形而上的问题,讨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来面目的本体论意义。

这就牵涉到思辨方法与形而上的问题。
说到思辨方法与形而上,中医是否也有这些特点?

确实有,但不管是魏晋玄学的思辨也好,形而上也好,往往是以清谈玄谈的形式出现,并不以解决实际事物和问题为要点。

中医学则不然。中医学的思辨,既带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价值取向,还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比如,与养生、医疗实践相结合;或是在实践基础上,以「道」为统御,再思辨出其原理;又或者沿着自然之道、自然之理进行思辨,再经实践检验,明确无误后上升为理论,指导养生跟临床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作出修正。由此可见,中医学走的并非纯粹的思辨路子。

道法自然


从思辨到实践,再到实践检验这条路,古人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是,事物都有相对性。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美丑、善恶、前后等等,都是相对的,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事物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中相互作用,才容易获得发展。


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阴阳学说,其对立统一、互根互用、阴阳交感、消长平衡、阴阳互藏、阴阳转化,实际是老子观念的细化与深化,更趋于实用。

既然看到了矛盾,那如何处置矛盾?

老子提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的是:自然的自调节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对着靶心,弦拉高了就压低一些,弦拉低了就举高一些,拉得过满就放松一些,拉得不足就在力度上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就是减少有余,补给不足。


自然界是如何体现的呢?


以中原一年中气温变化来谈。中原地区四季较分明,一年中,最热大概去到三十七八度,最冷可能去到零下十几度。那么平均温度大概是十几度。自然界如何调节?


夏天最热时,去到了三十七八度,自然界的阳气足够多了,有余了,天地自然作出回调,阴长阳消,往凉的方向走,就有了秋天。然后继续阴长阳消,秋天就往冬天的方向走,气候变得寒冷,当冷到零下十几度时,自然界的阳气不足了,又该回调。于是自然地开始阳长阴消,就往春天方向发展,气候转暖,阳长阴消再发展,就走向了夏天,气候变热,热到差不多了,阳气有余了,跟着自然界又回调。这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古代文化,强调道法自然,这就是自然。既然是天地自然而然产生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效法她。


「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充满思辨性。思辨结果是否正确,需要实践来检验。


每个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寒来暑往。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阴阳消长以气温高低变化来呈现,这重复性的、节律性的变化,就是规律。天地自然的规律就是道。这种规律性变化,是天地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就是天道。

中医如何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道昭示,在中医,是将天地之道落实到医学实践中,然后再来检验正确性。


中医如何做?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这几句表达,几乎是从《老子》的那一段直接搬过来。


说的是:上冲的抑之使之下,陷下的举之使之升,有余的泄其实,不足的补其虚。


还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意思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病邪坚实,就减损它;病邪停留体内,就驱除它;病属劳倦所致,就温养它;病属气血郁结,就加以舒散;病邪滞留,就加以攻散;病属枯燥,就加以滋润;病属急剧,就加以缓解;病属气血耗散,就加以收敛;病属虚损,就加以补益;病属安逸停滞,就使其畅通;病属惊怯,就使之平静。


中医理论吸收了老子思想,和带有正宗玄学意味的辩证法,由此认识到人体生理变化中,充满了阴与阳、虚与实、寒与热、表与里、上与下等等的对立与统一。在探索矛盾、规律的基础上找到治病的理论依据,并据此建立各种疗法,建立起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病原则。


经过实践检验,再通过思辨使其规范化。比如,将「虚则补之」原则细化为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精虚填精等治法;将「实则泻之」原则细化为:有淤血则活血散瘀、有湿祛湿、有痰祛痰、有水利水等等。


可以说,中医通过思辨得出的原则、原理和方法,每一步都会经过实践检验,再不断修正,最后确立。

「道」与「器」的有机结合


「形而上者谓之道」,以现代人的观念,道是规律,无形可见,属于「形而上」范畴,与哲学相近;

而「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物质结构,现今的自然科学领域就类似于研究器的学问。

从认知方法看,「形而上」,多从抽象到具体,以思辨方式为主;「形而下」,多从具体到抽象,以实证分析为主。

现在不少人把中医当作哲学,又将哲学跟自然科学对立,由此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个观点是有偏颇的。

应该说,中医是在哲学指导下的自然科学,从古贯今都如是。中医是哲学,也是自然科学。中医既形而上,由「道」统领;又形而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中医学是「道」与「器」的有机结合。

中医与玄学

玄学,有很多玄思妙想,玄学家们注重清谈,不见得会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或是落到实践中去印证。
中医,经常从道家观念和有新道家之称的玄学里,吸取其中符合天地自然大道的观念,然后放到临床实践中检验,得出结果,再上升为理论。其中积累了从古至今的海量数据作为验证。古往今来实践,更对中医的理、法、方、药、针进行了长时间的重复性验证,这方面跟自然科学是一致的。
 
就哲学跟自然科学的关系而言,可以说,哲学偏重于「道」范畴,自然科学原理偏重于「理」范畴。中医学以道统理,以理证道,是哲学跟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体。
作为常识,我们应该知道,哲学总结的是世界最普遍的规律,科学探讨的是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特殊规律跟普遍规律,不一定相反,还可能重合,甚至吻合度还相当高。强调以道统理的中医,更关注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吻合度。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也是普适的。


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高者抑之」方式,只有中医遵循这原则吗?
我们看西医,西医治疗高血压,思路就是降压。治疗血三脂、尿酸、血糖过高,思路同样也是将这些高降下来。其潜在逻辑,可以说也就是「高者抑之」。西医没有这样表达,不等于没有遵循这自然而然的道理。
再比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术语,西医有没有遵从这些原则呢?
中医说实证,认为那是人体另外多出来了东西,是本来没有的,比如中医讲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都是人体本来没有的。
西医讲细菌、病毒,也认为大部分是外来的,不是人体本有的,其实这就近似于中医的实邪。
中医的方式是:通过祛风、散寒、祛湿等将邪祛除出去,是去实;西医的方式:通过抗菌、抗病毒来消灭细菌病毒,道理上也是去实。
 
再有,中医讲补虚,比如中医治疗血虚则补血、气虚补气,阳虚补阳、阴虚补阴、精亏补精。西医讲什么呢,缺什么就补什么,根据病人缺哪种维生素,缺什么微量元素,就相应补充什么。两者大体思路也是一样。这种大体思路,就是天地自然而然最朴素的道理。
类似这些本来如此、不需思索、自然而然,应用于不同学科都相通的大道理,就属于哲学层面。以古人的表达方式,就是「道」的层面。
中医如何辨识各种虚,以及如何对应去补?和西医如何检测缺了什么,如何补充?这些就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都没有违背「虚则补之」这个朴素的大道理。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也是普适的。

「气虚」的定性

中医这样一门含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不能因为它包含有哲学范畴的东西,就下结论说它反科学或不科学。当然,你说中医不是现代意义的,以精确为目的的还原分析科学倒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还原分析科学也并非科学的唯一形态。


现在有些人,由于识见问题,将西方还原分析科学作为科学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来评判其它学科是否科学,这显然不合理。


不少情况下,有哲学指导的科学,其实用性甚至可能超越了讲究精致的自然科学。


举个例子,如果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杀菌同时,可能引起耐药性,还可能导致人体一系列虚衰表现,比如人变得有点怕冷、疲惫、抗病能力下降、出虚汗等副作用表现。


但西医检测抗生素的副作用,更关注有没有指标性的肝肾功能等损伤,并不十分关注人的整体状态,或者说未够能力去关注这些难以量化的状态问题,因此也没有有效调理状态下降的方法。


但中医不一样,中医强调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虚实错杂就扶正祛邪一起来。像刚才讲到用抗生素导致人体状态虚衰,中医是可以通过辨证,有针对性地去调整这种状态的。病人可以一边用抗生素,一边用中医扶正的方法,来缓解甚至避免抗生素导致的人体虚弱状态。

这就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将补虚泻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路,两者兼顾,相对优越。而单纯线性的精确思维,只能够精确抗菌抗病毒,对于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就难有办法兼顾。

中医同时进行泻实与补虚,补泻之间还可以分主次、分先后,带给病人的实际是更精确的治疗,也可以中西医有机结合,增强实效,减少副作用。

所以,哲学跟自然科学有机结合,不见得会降低自然科学的效果,有时甚至能够提高成效。


物质世界是多元的

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不知为何,一些人在逻辑上非得设定母子不同心?

不要把中医学当做纯哲学,更不要因为中医跟哲学有关联,就视其违反科学,或者不科学。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讲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证理论,再据实践创新理论。理、法、方、药丝丝合扣,极少悬空论道。诸般妙想,都要在临床实践上被验证。正如朱熹言:「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朱子语类》)

严格来讲,中医以道贯理,既符合「道」的普遍规律,也兼顾「器」的特殊规律。

道与理统一,有没有可能更科学更合理?读者不妨思考。

学者蔡辉认为:「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学说可能而且应当产生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流派和风格,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哪一家,无论产生在什么地方,只要它以理论的形式揭示了世界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就应当承认它属于科学的范畴。……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而且应当是多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