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只是个无赖小人?那只是野史谣传,正史中的刘邦不是这样

 qpalzmxmcbv 2019-09-10

刘邦只是个无赖小人?那只是野史谣传,正史中的刘邦不是这样

许多年以后,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决定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并不是他父亲刘太公的亲生儿子。

事实上,刘邦的母亲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任何信息。而根据中国传统的称呼法则,她嫁给了刘太公,所以也需要随夫家姓刘,于是,她在史书上留下的唯一称呼,便是刘媪——也就是姓刘的妇女之意。

据说,刘媪年轻的时候,在某个大湖之畔休息,在梦中与某个神交合了。

别人的春梦了无痕,但刘媪的春梦惊天动地。

据刘老太公所说,就在他老婆做着春梦的时候,天地间风雷大作,天昏地暗。然后,他亲眼看到一条龙伏在自己妻子的身上。

然后,刘媪就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儿子,便是刘邦,又称刘季。

所以说,刘邦的亲生父亲应该是一条龙——所以严格来讲刘邦算是龙二代。

虽然刘老太公亲眼目睹了妻子的出轨,但这个事件似乎并未影响夫妻两个人的感情。所以,此后她还为刘太公生了一个女儿。但关于她的记载,也就到此为止了。有人推算过,她很有可能死于刘邦起兵之后。

之所以把刘邦的出身公诸于众,是因为我相信,身为龙二代,刘邦绝不是一个整日介在田间地头晃晃荡荡、勾三搭四、招猫逗狗的流氓青年,他和萧何、樊哙等人也绝对不是一个欺凌乡邻、无事生非的地痞团伙,他更不是依靠没脸没皮、撒泼打滚的无赖手段获取的天下。

真实的刘邦早在十四岁左右时,他就因为仰慕信陵君魏无忌,身赴当时的魏国大梁,意欲投靠,结果魏无忌恰于此时病逝。

无奈之下,他投靠了张耳,据说在张耳家一住就是几个月,可以说是相交莫逆。

要知道,时年二十出头的张耳,不但是魏无忌的门客,还是时之名士,更担任魏国外黄令之职,泰国攻破大梁后,高价悬赏要他出来当官,可见这哥们绝非泛泛之辈。

可是,面对着从农村出来,比自己小了七八岁,还是个小屁孩的刘邦,他不但欣然接纳,并且与其交游数月。所以,当时的少年刘邦,必然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见识和才干——这绝非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地痞无赖所能达到的境界。

这个时候的刘邦应该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有思想的四有青年。

魏亡之后,张耳因不愿就任秦朝官职而成为通缉犯,刘邦无奈回到家乡。

事实上,关于刘邦的前半生,很多史书上都语焉不详。比如他从大梁回来以后都干了什么?什么时候当上的亭长等等。

不过我们可以大致推算一下。

刘邦是公元前256年年底出生的,他去找信陵君魏无忌的时候,魏无忌已经死了。魏无忌是公元前243年去世的,所以这时候的刘邦至少是十四、五岁了。

他在大梁一直待到魏国灭亡才回去。而魏国是公元前225年灭亡的,也就是说,他再次回到沛县的时候应该是三十一、二岁左右。

《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古时所谓“壮年”指的也就是三十多岁。所以我们可以猜想,身为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并且和当时名士素有交往的人,回到农村老家,献身于新农村建设,给一个亭长当当应该不算过分。所以,刘邦应该是回到沛县没多久就当上了亭长。

但刘邦并不开心。

很多人关于刘邦是地痞、无赖、流氓的印象就是从这个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开始的。比如他酗酒、好色,关键他还没钱喝酒,经常赖人家酒钱,并且在哪喝多在哪躺,估计也没少随地大小便,这些行为难道不是无赖吗?

更过分的是,他去吕公家参加酒宴,不给贺钱不说,还胡吹一起,号称自己“贺钱一万”,然后不管不顾的就上了主桌胡吃海塞起来。

虽然说他凭借长得帅,人家吕公没怪他,还把自家闺女嫁给了他。但他这种作法可不就是典型的流氓行为吗?

并且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这就是一个败家子;当了亭长以后“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整天欺负人,这不就是一个地痞吗?

所以说,你想如何评价一个人,取决于你站的角度。你站在他正面,你就能看到他的正面;你站在他的背面,你就能看到他的背面。你想看全他,就得绕着他转一圈。

从文字上来看,《史记》中,在“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前还有一段话,叫做“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在“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前面还有一段经历,也就是他不喜欢待在老家。

他曾经少年大志,希望如信陵君魏无忌一样,能有一番大作为,希望像当时众多门客出身的名士一样,能有一个大名声。

但随着秦军的铁骑遍及天下,属于名士的时代结束了,他告别曾经的文化中心大梁,回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沛县。

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了:当个小官,按时领取那一点连糊口都不足的俸禄,娶个婆娘,生堆娃娃。最后,两腿一蹬,黄土一埋。如同死了一只秋蝉,默默无闻。

这样的一生,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人去想什么。但对于一个见过世面,交过名士,有过信念和理想的刘邦而言,是痛苦的、可怕的一生。

你身边本来都是一群富豪,你相信有一天你也能成为一个富豪。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一切,回到了乡下,身边的人变成了一群为一毛钱能打起来的人。关键是,你再无成为富豪的可能,你的一生都将像他们一样度过。

这样的人生,还要讲究个三纲五党,立德立言吗?

所以他用近乎癫狂的行为来掩盖自己的痛苦,他彻底的放荡起来,每天把自己灌得醉醺醺的,然后调戏着路边的大姑娘小媳妇,捉弄着自己的下属……

没有人会在乎自己瞧不上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因为不在乎,所以无所谓。

这种样的人,不理解他的,说他是流氓无赖,比如他的父亲刘太公;而理解他的人,则会知道他胸有大志,不可小觑,比如他的岳父吕公。

这个时候的刘邦,与所有不得志的人一样,是痛苦的。

许多年过去了——这段时间对刘邦而言,是漫长的——他从沛县押送徒役赴骊山。途中徒役逃走过半,后来他带着愿意跟着他的人逃入芒砀山中,后来他借势起兵反秦。

这件事值得玩味的是:他走了多远,徒役就逃走过半了呢?

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从沛县到芒砀山,走国道大约不到一百公里,按正常速度步行大约需要一天一夜。

也就是说,一天一夜间,他押解的犯人就跑了一多半。

出现这种情况,真的是刘邦无能?还是他押解的犯人太凶悍?在我看来,都不是!

说他无能?

与之相对应的,不久后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仅在两名秦吏的押解之下,就老老实实从阳城走到了大泽乡,并且如果不是大雨误期,或许这九百人也就成为在渔阳戍边的九百个士兵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运送犯人并不算是多么艰难的任务。

说他押解的犯人太凶悍?

要知道,此时陈胜、吴广还没起兵。也就是说,这时候还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起义浪潮。再换句话说,秦律在此时还是具有很大的威慑力。老实去修骊山还是有活命的机会,但逃亡就只能去修阎王殿了。

所以,之所以会出现走了不到一百公里就逃亡过半的情况,我认为,唯一的原因就是刘邦的纵容。

换句话来说,刘邦压根就没把押解这事当成事,他也压根就没把秦朝的严刑峻法当成事,甚至没太把个人死生当成事。

不在乎,也就无所谓。

再联想到他此前的一些行为,在我看来,如果把他的故事放到武侠小说里,这就是一个恣意纵情,放荡不羁,不拘世俗的侠客。

这个时候的刘邦,是潇洒的。

刘邦只是个无赖小人?那只是野史谣传,正史中的刘邦不是这样

但潇洒总有潇洒的代价,刘邦逃入芒砀山当了野人——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起义,刘邦这一生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怀才不遇之人的真实写照了。

可是,命运还是向刘邦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秦朝将亡,沛县起兵,刘邦趁势出山,成为义军头领。

一般来讲,自认为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腹有良谋,一种叫志大才疏。

幸运的是,刘邦属于前者。

或许是因为战阵之道是诡诈之术,所以除了近现代之外,史官们对帝王的战阵经历一般都喜欢简述,通篇读下来,无非就是这一仗赢了,那一仗输了。

所以,别看刘邦从起兵到建立大汉历经战阵无数,可无论是《史记》、《汉书》还是《资治通鉴》,在记录过程中,真正着墨于战争的点并不多。再加上韩信、张良等人的传说太丰富了,结果就给人一种刘邦的仗都是手下人帮着打的印象。

实事上,刘邦的仗,都是他自己打的——自始至终!

刘邦起事后,攻胡陵,下方与,败丰邑,破薛城,连战连胜,声威大震。此时的他,文无张良为谋,武无韩信统将,只有他和曹参、樊哙等一众兄弟。

再后来,刘邦以一方义军领袖的身份参与了拥立怀王事件,成为了项梁手下一员大将,并且与项羽并肩作战。

史载,他们两个合兵后,攻阳城,破秦军于濮阳东,斩李斯之子李由于三川。转战半个河南。

项羽,何其勇武,何其骄傲,但他却能与刘邦以兄弟相称。至少能够说明,在他与刘邦一起作战的那一段日子里,他们应该合作的不错。

我相信,此时的刘邦是意气风发的,面对着二十来岁的项羽,他一定也忘了自己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项梁之死,是义军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危机。因为此时魏、韩、齐等皆为章邯所破,赵地也岌岌可危。所以,救赵是必行之事,且有必胜之需。所以,宋义带着项羽领军出发救赵,按计划,救赵后西渡黄河入关中。

而同时,刘邦也自领一军,准备绕路自黄河南岸向西直入关中。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章邯的因素,那么可以说楚怀王将楚军分为了北路军和南路军,以钳形攻势向关中发起进攻的战略攻势。

刘邦、宋义隐然成了楚国的两大支柱,就连项羽,本来是想跟着刘邦走的,可楚怀王嫌他杀心太重,才让他跟了宋义。

此时韩信只是项羽账下一门卫,张良也不在刘邦军中,他的大军将从江苏出发,横跨整个河南去进攻陕西。

北路军只要打败章邯,黄河以北便再无阻档,更能与齐、赵、燕等国军队合兵一处,携大胜之威,经函谷关直入关中。

而刘邦的南路军必须一仗一仗的打过去,关键是,他只有几千人。

有人曾问,古代人打仗为什么非要一城一地的攻过去,难道就不能走小路,绕城而过吗?

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条件太苛刻。首先在天下大势上,必须是只要攻下对方大本营就能平定天下才行;其次是必须保证在运动的同时能获得各种物资和兵源的补给;最后是领兵的主将必须保证在野战中百战百胜,不然一旦被人打成狗,想逃都没地方跑。

当时天下群雄并立,天下大势保证了只要刘邦能攻入关中,就能平定天下;当时河南各地分属韩、魏两国,这两国虽然被章邯所灭,但四散流落的义军也不少,保证了刘邦能在运动中获得兵源和物资的补经。

接下来,就看刘邦能不能在野战中打败所有的敌人了。

刘邦出发了!一路之上,不攻坚,不久战,一触即走,几无败绩。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他都没有犯过错。

所以,他成功的进入了关中,并且发布了极具战略性和政治性的“约法三章”,成功的将自己高端大气的形象融入到了秦地百姓的心中。

我相信,踏入咸阳城的那一刻,刘邦一定会想起当年他在咸阳服徭役,见到秦始皇车驾时所发出的那句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

有人认为,刘邦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投机者。证据就是刘邦进入咸阳以后安于享乐,还是张良把他拉出来的。后面的一系列事,他都是在随波逐流。

其实刘邦的举动很容易理解:到此时为止,他的志向依然是王侯之志,而非天下!所以,他天真的认为,自己先入关中,如约应为关中王。

一介布衣,趁天下大势,能为关中王,人生至此,还不算成功者吗?

所以,如果说鸿门宴还只是让他害怕,或者还对楚怀王的影响力保有幻想。那么,当项羽宣布把他封到汉中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时,他彻底怒了。

《资治通鉴》载: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

刘邦的天下之志,应该自汉中开始:好吧,你不让我当关中王,那我就要整个天下。

刘邦自汉中出发,经陈仓夺取关中,平定三秦。

数百年后,诸葛亮曾沿这条路试图夺取长安,光复大汉基业,但他失败了。

虽然说刘邦是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但我无法考证韩信在此战中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因为从整个过程中来看,韩信似乎并未参与此战。

此后三年,刘邦无时无刻不在痛苦和恐惧中咬牙坚持着——因为他自始至终,站在了最前方,亲自面对着当时的战神项羽。而韩信等人,则奉命经略河北之魏、赵、齐等地。

简单来说,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他的敌人不是项羽;而刘邦则亲自牵制着项羽,虽屡次战败,却从未让项羽突破荥阳以西之地。

最终,在他的牵制之下,项羽无暇他顾,让韩信在北,英布在南,彭越在敌后连战连胜,扫清了一切敌人,最终对项羽实现了合围。

虽然刘邦和后人把楚汉争霸的所有功劳都给予了韩信、张良、萧何、樊哙、英布等人,但在我看来,这场战争的MVP应该是刘邦自己。

在我看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刘邦的胜利具有必然性,绝非偶然,更非侥幸。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书里有一句话:贬低了矛,也就贬低了盾;贬低了老虎,也就贬低了武松;贬低了对手,也就贬低了自己。只有打败强者,自己才是强中之强……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场轰轰烈烈、波诡云谲的楚汉战争,变成了“一个流氓用无赖手段打败了一个英雄”这样简单的、悲情的、戏剧性的——故事。

这样的总结不仅侮辱了刘邦,也侮辱了项羽,更侮辱了历史本身。

我无法还原两千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唯愿我们能尊重承担了这段历史责任的先人们。

最后,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刘邦,我认为最合适的莫过于这样四个字:

雄才大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