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胃综合征|到底是颈的问题还是胃的问题?——峨眉天罡指穴法探真(之四)

 xyf4345 2019-09-10

最近翻书,看到一则周潜川先生医案:

朱X,女,成人,外交部驻某国使馆翻译。朱在下楼梯时,不小心将足后跟扭伤,使足疼痛不能着地。在北京治疗无效后,1963年6月5日经人介绍到周潜川医师处诊治。

周医师经过四诊,确诊为宗筋之会——足后跟的大筋扭伤,内因是患者本身的血虚。

周医师认为,应先使筋复位,后补血舒筋以图其本。先嘱患者以开水冲吞正骨伸筋丸二钱,服药15分钟后,令她将患肢平放在凳子上,足趾朝天。周医师以左手托天掌握住足后跟,右手以截地掌握住五个足趾,然后顺着她不疼的右侧作右转太极圈,趁她注意力集中在右侧时,突然将五趾朝左作左转太极圈,随之将五趾向前一推,只听到“咔”的一响,扭伤的大筋旋即复位。

又反复左右上下转动数次,患者就可下地并且不疼了。周医师又拟一方,嘱她服5-7帖,以图其本。

其方(知柏四物汤加味)如下:
知母3g  黄柏3g  生地15g  归尾15g
炒白芍15g   川芎15   川牛膝10g   木通10g
花通10g  血通10g   鸡血藤30g
我所见的周潜川先生存世医案并不太多,这个故事应该并不是发生在北京,姑且认为是去山西之后。手法乍看起来并无稀奇之处——以天罡指穴法而言,是24式小导引之一托天截地掌,无非是用托天截地掌带动足踝关节环绕,再施以“戳扳”的方法整复“筋出槽、骨错缝”之类。
在通行伤科则为“戳扳”或“扳”法理筋正骨而已,这个病人的病情也并不复杂——外伤之后再外治,与一般伤科不同的是:这位患者在“理筋正骨”前后两次用药,理筋前服用“正骨伸筋丸(具体药物不详)”,理筋后用知柏四物汤加味养血活血。
这个医案记录的时间不详,但患者的就诊时间很明确:1963年6月5日。
记录的言语非常平实;完全没有:“力线混乱”、“韧带不平整”、“筋膜牵扯”或者“应力层层放大”之类的艺术化表达……
周潜川先生认定“足后跟扭伤”是“血虚”的过程,描述得也非常简单:“周医师经过四诊……”。
至于是怎么“四诊”的,文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不过我简单的脑补了一下:
望:患者面色苍白,毛发无华……
闻:语声低微,言语啰嗦……
问:失眠多梦,月经量少……
切:腹软如棉,无抵抗感,双脉细弱无力……
以上纯粹是我的臆想!
毕竟我没有机会实地见到这个病人,也从未侍诊过周潜川先生……
经常找来看病的人大多觉得我这个大夫“话少”,就是非常不喜欢解释病情——甚至经常遇到有人去医院或者通过其他别的什么途径投诉我:“不耐烦解释病情”。
一方面确实医院门诊比较繁忙,无暇过多解释病情;另一方面,因为我在接诊瞬间的思维其实很跳跃——比如遇到一个“颈肩痛”的患者,我可能脑子里已经闪现了十几种可能导致颈肩痛的原因,下一步是有目的的问诊和查体来排除绝对不能治疗的情况并确定是哪几种原因导致的颈肩痛。然后在我通常使用的手法套路当中筛更能针对这几种原因的手法进行治疗,思维模式则是“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只要整体把握治疗的方向就可以,而不必过于“精准”。
这个公众号的推文一向给各位传递的就是一定要“放大思考的框架”,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急于“归类”、“贴标签”以便把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系,但这种联系同时也可能是误导——即所谓“见知障”。
经常读我推文的朋友也知道“颈肩痛”并不仅仅是“筋出槽、骨错缝”,比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的病人也可能有颈肩酸痛沉重的症状,以功能医学而论则任何可能使身体炎症水平增高的状态都可能使人的痛阈降低而出现疼痛,就是说人们很多时候感觉“疼”仅仅是因为当时的身体情况更“不耐痛”而已!
在扎针时经常有病人问我:“大夫,扎针疼不疼呐?”我的回答往往是:“越怕疼越疼!”,另一个例子就是许多在战场上负伤的战士在负伤当时并不感觉疼痛,而是等这次交战结束后才会感觉疼痛。
因此疼痛绝不止于是“筋出槽、骨错缝”或者“力线失调”之类,还会有其他的原因,按中医的思维逻辑可以递进为:
1、初级——经络不通、不通则痛;
2、进阶1——既然经络不通,可以根据经络在寻找功能失衡的脏腑,所谓的“落脏逻辑”,这是仅仅是“拐了一个弯儿”而已……
3、进阶2——经络不通,根据经脉气血多少寻找导致不通的原因,分辨脏腑阴阳气血变化和经脉气化的失衡,按三因分类(内因七情所伤、外因六淫所伤、不内外因形体损伤)来辨别病因,再寻找治疗方法和设计治疗方案。
第3种明显比前2种考虑的维度要多了一些,其实依然可以不止于这些……
中医的“辨证论治”我更倾向于解释为辨证据论治,任何一个“症状”都可以按照这种思维逻辑来“分类”进行分析,中医的治疗方法大多是“多维度、多靶点”的很难像西药一样精确,但放大到在自然界中的人这个层面而言,模糊是另外一种精确!因为除了病因单一的急性病之外,更多的慢性病不是“一因一果”的“1+1=2”模式,而往往是“多因一果”甚至“多因多果”,此时纠结于“我这病到底怎么得的?”其实对医患双方而言都毫无意义,更有效率的思维逻辑是:“病人和正常人的差别是什么?怎么消除这种差别?”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知常达变、揆度奇恒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式,再回到开头的病案,周潜川先生如何四诊的已无法可考,但一定是在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下才做出了“血虚”的诊断,并且看似多此一举地让病人两次服用汤药调整身体状态。
以这种逻辑来分析日常的常见套路:以胃治颈——即所谓“颈胃综合征”,患者即有颈肩部症状又有胃腑症状,可以通过“治胃”来治颈(经常刷手法治疗类微信的朋友会遇到几种常见的套路:比如“腰痛治腹”、“腹痛治膝”或者“颈痛调足弓”等等,“颈痛治胃”也是常见的套路)。
早年龙层花教授因在治疗颈椎病同时病患的胃溃疡也无药而愈才开始脊柱病因治疗学的研究,反向思维则颈椎病自然可以从胃腑论治——如果仅仅以结构或所谓“生物力学”来思考,胃腑在饱食之后和空腹时重量、体积和在身体内的位置变化都非常之大,是最容易影响整体“力线”传递的组织器官,影响就不仅仅是“颈肩”,上至颅腔压力下至足弓(扶阳脉)都可能出现问题。
当然从中医内科学或者功能医学角度,也有其他解释——比如现代研究证明,如果胃酸缺乏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在胃内不能充分消化,就可能在肠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身体出于慢性炎症状态而致关节疼痛。
无论“颈胃综合征”的认证逻辑如何,“颈胃”兼治的散弹式治疗并无问题且一定会有效!明晰“颈胃综合征”究竟在“颈”还是在“胃”的思维过程,意义实在于提高手法的效率,探索和拓展手法的治疗范围。

在峨眉天罡指穴法的体系当中,除了纷繁芜杂的治疗手法之外(比如手型就有24种之多),还包涵了分经候脉法用以分辨“合病”、“并病”的脏腑经脉互病、病情进退的情况。手法治疗本来无法过于“精准”,比如所谓“松动肝脏筋膜”的操作——难免不影响到胆囊、胰腺和胃,因为距离实在太近,而在中药或者针灸的治疗之上,细致辨别问题的来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与手法相比针法才是“精确治疗”,用针时要以一针之力为支点撬动整体的情况就好像“扣动弩机的扳机”一样精确准时(所谓“上守机”)。大方脉的开中药则是因为中药本来是一种天然的混合物,控制单味药的去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开方则需要“方贵有专”让方药到达需要发挥作用的身体部位,用分经的诊法可以拆解“寸口脉”,让人更加清楚服药以后的身体变化。
依然回到手法治疗的“颈胃综合征”:
如果病人有颈肩部的疼痛和胃脘部的症状,需重点探查的部位包括而不限于:
①寸口脉之关部、脉管桡侧线
②颈前人迎脉及天牖五部——可辨病在何经、是否兼外感
③腹诊:绛宫及中脘附近
④艮宫脉:掌阴面正对合谷穴处
⑤脊背诊或目诊相应位置
⑥扶阳、太冲、丘墟脉口
……
罗列非为炫技,在实际诊疗当中,探查应该根据问诊和望诊结果选择性进行以节省时间。
总有人觉得我的推文没有观点,最后总结一下:
颈胃综合征只是一种临床现象,需要探索深层次的原因才能更有效的解决这种症状;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收集证据的诊断方法,证据越充分治疗效果和效率也越高;对于推拿医学而言,切诊(触摸量比)是不可或缺的辨证方法但不是仅有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