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继平:秉承传统干大事

 老迟说事 2019-09-11

乡村里走出来的小木匠

江南的小村庄大多都被弯曲的河流环抱着,村里有引河,村外有环河,环环相连,让人分不清哪是河头哪是河尾,因为水多的缘故,使得村里的土地面积少了许多。在改革开放前的60年代,全国大多数农村的闭塞和单体的生活,让大多数的农民对外在的世界一无所知,每天过着吃饭、劳动生产、睡觉这样的机械式生活。

张继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于1960年4月降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普通农村的一户普通人家,随后的几年中,伴着两个弟弟的出生,让本就略显生活吃力的家更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1978年,在靖江技师中学毕业的张继平和父辈们一起担起了家庭生活的责任,“靠土地,最多解决眼下的吃饭问题。”张继平看着年迈的父母、渐大的弟弟,感觉到生活的压力真的会让他有些喘不过气,但现实就在眼前。干,是肯定的,怎样干?张继平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思索着。

在家跟着父亲劳动了一段时间后,张继平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学技术,用技术为别人服务,靠服务挣钱补贴生活。有的人是有了想法,但真正实施时,却踟蹰不前、犹豫不决;有的人是一旦想法出来,就立马付诸行动、毫无悬念。张继平就属于后者,想到了就做,他打听到一个亲戚是木匠,并且木工活在当地还是数一不二的,于是张继平带上礼物当即前去亲戚家拜师学艺。

在当时的农村里,家里用的家具都是自己备好木料,请来木工师傅按当时流行的样式动手打造出来,小的物件一两天,大的物件十天半月的,嫁女,娶媳妇都要打造新家具的,所以,张继平跟着亲戚走街串巷。刚开始给亲戚打下手,随着他的用心学习,很快掌握了木工制作的技巧,再加上他上过学,看到新式家具就边琢磨边在纸上画,结合从家具制作书上所看的,给人家提出更改的建议,结果经他改变后的家具更为美观和实用,渐渐的亲戚成了他的帮手,张继平也被周围村庄的人称为“小木匠”。

肯吃苦,健自身

随着木匠名气的远扬,张继平的视野也不再仅仅局限在乡村中,“我想走出去看看,世界是怎样的大?”走了去,成了张继平新的想法。时间刚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张继平走出了居住二十年的村庄,来到了无锡市河垺乡锡山大队的一个工地做些木工类的活计,木工活不多时就跟随当时的一个包工头进行水管网线和道路交通的改造。

在这里张继平和工地上的工人一起干活和休息,每天往返于宿舍和工地方间。每当下工后,其他的工人三五成群的逛街、偶尔到镇里边的小酒馆约两杯小酒,还有的会一直打圈麻将,也许这是他们消除劳累的方法,或许是打发下工后无聊时间。张继平没有和他们融为一体,每天下工后,他都会把工人们乱放的木掀、铁镐等用具摆放整齐,个别上面粘有大块的泥巴时,就用水给冲洗干净,工地上的临时电线和水管他给整理的有条有序,散落的水泥、石料等,他尽力的回收,不能再次使用的,就垫在宿舍前的空地上,俨然把宿舍按自己的家来修整,让每个工人看到后都感觉到家的味道。

张继平所做的一切,虽看似平常不过,但从中看出了他思想和觉悟的不一样,这一切,得益于他在做木匠期间师傅的言传身教、得益于他在家时父辈的淳淳教诲,他也因此得到了包工头的另眼相看,不久成为工地上的一名管理人员。他开始带一小班工人干活,30多工人跟着他干,他们做的工总是工地上样板,他的小班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面平整,工具摆放整齐,原料堆放有序……

 

善学习,促发展

1985年,张继平从镇上的工地进入到了无锡市青龙山锻造厂,彻底的从一个小木匠转换成了一个小铁匠。在锻造厂,张继平从学徒工做起,在实际的工作中,他才知道了以前所学的木工在这个铁器面前是没一点用武之地,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他陪着老师傅工作和休息,不懂的就问,不容易记的,就写在本子上。张继平常带的除了工作中用的小工具外,还有一个记事本和一支磨去色彩的钢笔,“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凡不懂的问题,他除了心记,还用笔记。休息时间,当别人三五成群吸烟唠嗑时,他却是站在锻造机前沉思,不时的还用尺子量一下原料,掏出随身带的本子记些什么。

正是张继平的这种肯学劲头,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掌握住了锻造的一些要领,从选料到加温,特别是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的控制是锻造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温度过高会使原料脱炭而影响产品质量;温度低容易在锻造时造成原料的开裂,造成废品过多。张继平通过认真分析老师所讲,结合平时工作中的操作情况,对锻造工艺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建厂后的最高点,减少了废品的产生,他也得到了厂领导和师傅的一致好评。领导经过慎重的考虑,综合他的认真好学和肯吃苦的这种“闯”劲,把工厂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这一重任放在了张继平的肩上。新的岗位对他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他有了更高的感悟。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他狠把质量关,原材料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关着全厂职工的利益。原材料的型号众多,每一个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型号都是不同的,怎样从外观上分辩了弄号?他又开始了学习,向老员工请教,一个一个的查看、琢磨,记不同弄号的不同特征。他的这种“钻”劲,使他很快掌握住了分辩不同型号原料的技巧,不用测量工具,经他的双眼一过,原料的型号、标准等一系列数据都能一一说出来,一丝不差。在产品的销售工作中,他更是精心尽力,面对一次次的拒绝、冷脸、耻笑,他没有退却,寒风中的等待、饥饿中的乞求,使张继平有了更大有毅力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专属于认真之人,张继平靠着激流勇进的这种“钻”劲,打通了一条锻造厂的销售渠道,同时也使他有了更高的“名气”。

面对眼前的“成功”,张继平再次感到了不满足。在工厂采购和销售时期,张继平属豪爽之人,但工厂有严格的招待制度,几年间,张继平用自己的钱来招待客户,产品推销出去了,但他去变的更显“穷”了,特别是1985年孩子的出生,家里还要造房,使他感到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沉重,初始美好的生活愿望在实际生活中破灭了,他有了想法:创业。

1989年5月,他租赁无锡金属构件厂不到500平方米的锻造车间,招了6名工人,自己即是管理人员又是工人。资金上的空缺,他走遍所有亲戚解决;技术上的不足,他前去请当时在锻造厂的师傅利用星期天时间来指导。当时师傅是极为不情愿,处于刚改革开放“初期,人的胆量还是挺小的,怕闹出什么事情来,于是师傅就拒绝了张继平的邀请,并把他所送的两瓶酒托人送回。张继平面对此情,一时也陷入困境之中。经过几夜的思考,面对眼前“庞大”的“铁疙瘩”,张继平决然要像影子一样跟着师傅,师傅上班,他就在厂门口等;师傅下班,他就跟师傅身后边走边请求,向师傅讲各种理由请他当自己工厂的“星期日工程师”。“钻”和“黏”,终于让师傅开口同意了,张继平也高兴的如小学生一样跳了起来,技术就这样也解决了。

资金协调好了,技术也掌握了主要部分,他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怎样把产品变成钱。他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机械配套设备方面的,如齿轮、轴承、磨具等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私人企业一直得不到国有大厂的认可,更何况张继平的厂才有6个生产工人。张继平在销售上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使他大胆进行了一项决策:不要钱,先送产品用,如果好用,质量认可了,再签订购合同;如果感觉不好用,质量得不到认可,产品当面砸毁。正是这样的胆略,使张继平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中打开了口子,他掘得了创业带来的第一桶金。

由于张继平以高标准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产品质量不仅仅是过关,还超过相关标准,市场的认可得到了回报,市场需求也渐渐扩大。1991年,张继平再次决然承包下了无锡市大孚乡的560公斤空气锤,管理上的严要求,供和销的严把关,技术上要严标准,使张继平他们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占了一定的份额,当年实现30多万元的销售额度,次年达到150万元销售额度,第三年超过了200万销售额度。

野心是属于冒险家的,有计划的冒险是成功率最高的。仅仅三个年头,张继平又不满足于现状了,空气锤不仅小,而且还只有一台,这与扩张的目标形成了矛盾,1993年,张继平又次决然与遥弯某部队进行合作,设备也有了质的变化,从一台设备到大小5台设备,销售额度也过千万。2003年,是张继平更大胆的一个决然时期,购买土地20亩,分两期建厂房近8000平方米,先后添置两个750公斤空气锤、一吨空气锤一个、250公斤空气锤一个。张继平面前的“铁疙瘩”更大了,他所面临的考验也更加严峻了。

 

重细节,讲服务

张继平锻造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入大路,生产扩大了,产品的个头也由小到大了,但怎样更好的来管理呢?首先他认识到技术上有更高的标准;再次必须自己掌握住更为先进的锻造技术和各类数据分析。张继平再次开始了学习,结合初期他在青龙山锻造厂里所掌握的锻造技术、“星期日工程师”在工厂里的操作和理论讲解等,他依如以前,不仅听,还用笔一一记下来,晚上工人们都休息时,他却在按师傅所讲进行比重公式的换算,白天实验,晚上过行数据对比,从选料到加热温度的控制、保温、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的控制,他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的不高不低。产品在2001年6月18日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产品也由原先的单一性到现在的多样性:从机床厂的磨床小零件到造船厂的大型法兰、轴承等;产品的销售范围也从上海造船厂、重型机器厂走向全国各地,并走出国门,远销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

细节决定一个人的品位,决定一个企业的更远发展。张继平对自己的每一个客户统一建起联系卡,客户工厂里用的所有机器型号,不论是在哪里购买,他都帮着客户进行细节方面的分析,结合客户所定产品的相关要求和客户所用机器,他与厂工程师们一起,为客户的产品设计数据,详细列写产品使用说明,让每一个客户在用到产品时能正常的运转起来。在一次外地客户购进产品后不能运转的情况反馈回来时,张继平带着一个工程师连夜赶到客户工厂,经过认真的检验,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产品问题,是因为客户原先所购机品的一个零部件出现了老化,需要换新。责任明确了,这本不属张继平的责任了,但他并没有扔下不管,而是积极帮着客户向原厂协调回零部件,并和工程师一起安装好并对照数据进行调试,看着机器正常运转,他们才打道而回。

在对工人的管理上,张继平和别人不一样。大多的企业家首先是想到自己的利,尽可能的减少开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张继平首先想到的是工人的利益,工人的知识,他总这样认为:“只有让工人在你这里获得了更高更好的生活待遇,获得了知识上的补给,他才会安心的给你创造更大的财富,同时也会给这个社会丰献自己的一份责任。”    

在继平锻造公司,有员工需要买房,公司帮解决首付;在公司里面提供免费的宿舍、伙食;协助安排家属工作,提议员工休探亲假,定期回家看看,和家人团圆,并报销路费;鼓励员工学习,报考学历教育并给予奖励。张继平是这样想的:让每一名员工在公司有归宿感,人心凝聚,人心齐力,让员工感觉自己不是在打工,是在家干活,每一个人都能有更好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上,张继平设立厂部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让员工在休息的时候不再感到无聊和寂寞,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一些文体方在的比赛。

每到上下班时,不时的会有小汽车进进出出,工人大多都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每天开车上下班,这成了继平锻造公司上下班的另一道风景线。

 

忆思苦,勇担责

在外人眼里,张继平是一个成功人士,可在张继平自己眼里,还没有成功,因为要做的事情还有好多没有过行。

对子女的要求上,张继平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责任。因自己从不吃苦,没机会进入大学的门,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坚持让儿子上学,把自己资金的积累转化为儿子对知识的积累,2001年,张继平的儿子高中毕业后考到加拿大一大学进行深造,2006年毕业后,张继平没有给儿子一个安逸的工作,让儿子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工作,和销售员一起坐车推销产品。他常说给儿子听的一句话就是:“先学做人,要做好人,再学做事,要做好事,把尊老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当初从村里走出去的小木匠,耳边总能萦绕着父亲、母亲的叮咛:“从小生长在这个村庄,村庄里一草一木都不能忘,村庄里的每一位老人,都是我们大家的老人。”尊老,也就从小扎根在张继平的心中,小木匠回来了,变了个身份——大铁匠。成功后的张继平面临的社会责任也更大了,经过和家人商量,张继平再次做出大胆决定:凡自己本村60岁、70岁、80岁、90岁和100岁的老人,在生日当天张继平将分别送10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和5000元的生日红包,他的这份孝心,也同时影射了下代人,儿子在他的感召下,逢年过节,都会带些礼物到村里几个高龄长辈家里坐坐,陪他们拉拉家长,聆听他们有什么需求。

在无锡市洛社,张姓算是一大姓人家,为了更好的教育好张姓的后代子孙,更好的把先祖所训言传承下去,张继平和儿子共同出次十多万,修了张姓祠堂、续编张姓家谱、传承张姓家训和优良的传统文化,使张氏每一代人,都能更好的尊训言而行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张氏家训的良好传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