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帝列表及简介 西晋王朝被谁给灭了 西晋第一个皇帝是谁中国历史上的短期统一王朝。泰始元年至建兴四年(265年~316年)。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即晋武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 西晋建立后,于咸宁五年(279年)大举伐吴,至次年三月,晋军攻占建业(今江苏南京),吴亡。至此,中国重新恢复统一。西晋的疆域,东南临海,西至葱岭,南达滇、桂及越南北中部,北抵内蒙古,东北迤至辽宁和朝鲜半岛北部。政治上承袭魏国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积极推行门阀政治,士族享有种种特权。为巩固政权,先后分封27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经济上,实行以占田课田制、户调式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内容的占田制,对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意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哲学上继续盛行玄学,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 史学上,陈寿著 《三国志》 ; 地理学上,裴秀绘出 《禹贡地域图》 ,并创立了绘制地图的科学理论; 医学上,王叔和著《脉经》 10卷,奠定了脉学理论基础,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12卷,创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西晋统治集团荒淫腐朽,“斗富” 之风盛行,内部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为争夺中央政权,291年爆发的八王之乱(八王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东海王越),历时16年,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这一时期,西、北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促进了民族融合。西晋末年,由于战乱和政治腐败,加之天灾流行,形成大规模的流民群,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亦纷纷起兵反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兵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再度率兵攻下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十六国时期。自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历经惠帝衷、怀帝炽、愍帝邺,凡4帝,共存在52年。 西晋皇帝一览表
朝代名。曹魏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代魏称帝,即晋武帝,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太康元年 (280) 出兵灭吴,重新实现全国统一。西晋王朝是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政权。政治上重用宗室,实行家族式统治。不仅大封宗室子弟为王,允许王国建立军队,而且以诸王出任都督,作为藩屏 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而中正定品只论门第高低,“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 ( 《晋书·段灼传》)。又修订《晋律》、号称宽简,实则宽纵门阀士族,而对庶民严酷。经济上罢农官,废民屯,实行占田、课田和户调制,同时规定官吏可依官品高低占有土地和佃客,甚至还有荫庇亲族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西晋前期,社会趋于安定。晋武帝尚有劝课农桑,注重农业生产等政绩。太康 (280—289) 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西晋王朝很快就暴露出奢侈、贪婪、腐败的本性。晋武帝灭吴后,后宫姬妾近万人,荒淫无度,又卖官敛财。官僚贵族亦以淫奢相竞。奢侈刺激了贪欲,腐败的风气在整个统治阶级中蔓延。虽然有少数人对前途表示忧虑,但更多的宫廷贵族、官僚名士安之若素,既拼命寻欢作乐,又伪装清高,用玄谈来为自身的腐化堕落辩解。统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太熙元年 (290)武帝死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为争夺对这个傀儡的控制权,宫廷内部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终于演成 “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八王之乱” 造成的破坏和接连不断的天灾,驱使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四处流浪,而内迁于秦、雍、幽、并诸州的匈奴、羯、氐、羌、鲜卑和賨等少数民族人民也深受其害,于是纷纷举行反对西晋统治的起义。一面是西晋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屠杀,一面是遭受各地各族人民起义的沉重打击,西晋王朝已经十分虚弱。永兴三年 (306),东海王司马越成为 “八王之乱” 的最后胜利者,控制惠帝,掌握朝政。次年毒杀惠帝,立怀帝司马炽。永嘉二年 (308),刘渊称帝,全力进攻西晋。永嘉五年 (311),匈奴军攻陷洛阳,俘获怀帝。后晋残余势力又在长安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 汉匈奴军夺取长安,又俘获愍帝,西晋王朝至此灭亡。 东晋皇帝列表及简介与在位时间 东晋皇帝顺序表 东晋历史人物西晋政权被刘曜推翻后,琅玡王、扬州都督司马睿在南北地主士族的拥戴下于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即帝位,是为晋元帝,重建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疆域北至汉水、淮河南岸,南抵今越南横山,东南至海,西至今四川大雪山。东晋时期,为了躲避十六国的战乱,大批北方人民南迁,据统计,到达长江流域的南迁者至少有70万人。他们被称作侨民,东晋政府设立了许多与侨人旧土同名的侨州、侨郡、侨县,使他们编入国家的户籍。东晋政府还对这些侨民实行经济优复政策,这对于招徕北方流民,使他们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有促进作用的。北方人民的大量南移,有力地开发了南方的经济。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来的政权,因此门阀士族具有优厚的政治、经济特权,从中央到地方的要职都由士族垄断,他们又广占土地山林,荫占佃客,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加深了社会矛盾。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皇权与士族、士族与士族间的矛盾也是错综复杂,不断爆发内战,如王敦就两次举兵,后又有苏峻、祖约之乱。这些叛乱严重地破坏了江南的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同时也牵制了北伐的进行,使祖逖、桓温的北伐都没有成功。东晋后期,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更加膨胀,无止境地兼并土地,加上朝廷征调频繁,巧取豪夺,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东晋的统治更加衰弱。另一方面,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东晋大将刘裕趁机发展实力。终于在元熙二年(420),废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东晋共历11帝,统治104年。 东晋帝系表 ![]() 东晋立国江南,是历史上经济、文化比较繁华的朝代之一,共有12个皇帝。 东晋皇帝一览表
西晋建兴四年(316),晋愍帝被前赵所俘。次年,琅邪王、扬州都督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又次年(318),愍帝被杀的消息传来,司马睿始正式称帝,是为晋元帝。司马睿重建的晋王朝,史称东晋,都建康。其疆域大致在江淮以南,曾攻入关中,占领长安、洛阳和黄河以南地区。 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建立的,门阀王导及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分掌文武大权。司马睿即位时,竟请王导同登御座,受百官朝拜,虽王导固辞,而民谚云“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东晋初,元帝试图加强皇权,削弱王氏势力,王敦立即从荆州兴兵,以清君侧为名,在王导和另一些士族的支援下攻入建康,逼死元帝。此后,这种主弱臣强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门阀士族居于支配地位,军政大权先后由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执掌。 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皇权与士族之间、南北士族之间、北方士族之间、门阀士族与低级士族之间的内争不断发生。王敦两次举兵,其后又发生苏峻、祖约之乱。苏、祖攻破建康,纵兵放火焚烧,掠抢国库中的金银钱财布帛,攻略义兴、晋陵各地,所过无不残灭。这些叛乱虽终被平定,但严重破坏了江南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内争亦牵制了东晋的北伐。祖逖北伐因内争而功败垂成,庾亮、庚翼经营北伐遭到反对。东晋中期,桓温领军攻取巴蜀,消灭成汉。尔后他力主北伐, 但朝廷多方阻挠, 另派不懂军事的褚裒、殷浩北伐。及褚、殷一败涂地后, 桓温才开始进行北伐。永和十年 (354), 温率步骑4万, 连挫前秦,攻入关中,驻军灞上。但未能及时进击长安,致失良机, 后因军粮匮乏而撤兵。十二年 (356), 温再次北伐, 收复洛阳。太和四年 (369), 温第三次北伐,亲督水军由黄河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陆路晋军已逼近前燕都城邺 (今河北临漳)。因水不通退兵,遭到前燕军夹击,损失3万余人,淮北之地亦复失去。桓温北伐受朝臣牵制,而他也把北伐作为夺权手段,故无所成。 东晋门阀士族比在西晋拥有更优厚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他们凭借门第, 自可平步青云,位至公卿。当时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职基本上都由士族担任, 特别是集中在王、庾、桓、谢、周、陆、顾等七大家族。他们兼并土地, 封固山泽, 荫占佃客, 役使奴隶。国家规定一、二品官可占佃客40户,以下每品递减5户,至九品可占5户, 而非法私占者则大大多于此数。如谢混“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宋书·谢弘微传》)。谢灵运 “因父祖之资, 生业甚厚。奴僮既众, 义故门生数百”(《宋书·谢灵运传》)。由于朝廷征调频繁和地主豪强残酷剥削, 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终于激起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孙恩以五斗米道组织群众, 于隆安三年 (399), 率部众从海岛 (即今浙江舟山群岛)登陆,攻上虞,破会稽,转战东南各郡县,义军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五年 (401), 义军从海上进军至丹徒(今江苏武进),震撼建康。后孙恩战败,投海而死, 余众由卢循率领, 从海道南下广州。义熙六年 (410), 卢循及另一首领徐道覆分兵两路北上, 再次挺进至建康附近, 但最终被刘裕镇压下去。 刘裕出身低级士族,是东晋精锐之师北府兵将领,曾参与镇压孙恩起义。元兴二年 (403), 桓温子桓玄篡晋, 建国号楚。裕联合北府中下级军官起兵, 击败桓玄, 迎晋安帝复位, 遂掌握东晋大权。义熙五年(409),出兵北伐南燕,次年灭南燕,收复青、兖地区。镇压卢循起义后, 又西灭成都割据势力谯纵, 北上攻取长安,消灭后秦,终于在元熙二年(420)代晋称帝,东晋至此而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