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疲劳。绝对是这样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什么疲劳呢?度娘中是如此解释的“生活中对某一件东西失去兴趣,或是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案例中也是如此,开个晨会大家出来轮流主持一下,的确是可以促进交流,大家也相互之间分享下各自的想法,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口水的四溅。但时间久了,难免有人不买账了,产生厌恶和不耐烦。譬如说企业培训,因为当下是吃螃蟹和羊肉进补的季节,有同事就开玩笑说“大闸蟹大家都喜欢吧,但是我给你吃20只,而且是一次性吃完,我保证你一个礼拜甚至是一个月都不想吃螃蟹,因为即使是你再喜欢的美食你吃多了也会厌的”
2、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企业把所有人都视为乐于积极分享的,也就是可以比方做喜欢“萝卜”的。殊不知IT行业那些搞技术的工程师有很多都是不苟言笑的呢O(∩_∩)O~(没有歧视哈),这些人就比方作喜欢“青菜”的,他们可能都不怎么喜欢作为主持人的角色去参与早会,而更喜欢作为一个听众的角色去倾听。要么就是有些人可能会迫于大家的期望难得出来分享一次,但也不要认为大家是由心而发的喜欢。
第二、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么就想着找点对策吧。我认为有如下思路可以去进行改善:
1、活跃气氛的模式可多样化:为什么非要局限于晨会的单一模式呢?不妨可以搞一些拓展训练、班中会、座谈会、茶话会的形式呀,总之是让大家在模式上感受到不一样,还有就是时间,也不一定非要放在早上。
2、活动周期要适量:活跃气氛是不可缺乏的,但总用不着每天都开晨会吧。譬如说可以把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更为一周2-3次。总之呢,不要让人把浓厚的“爱”当成是一种“包袱”,那就对了。
3、主持人的角色需要甄选:前面也说到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积极外向乐于分享和表达的,所以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不妨提前做好一个计划,把主持人的人选预先甄选好并做好沟通,也不至于“冷场”。
4、主持人的激励机制也要适度的跟得上:可能有些人说“能不能别钻到钱眼里去了?”,其实这个是无伤大雅的,我只是在倡导一种思路。譬如说“一周开3次晨会,可以将3个不同的主持人不同的活动进行投票PK,然后给予积分或者其他形式的激励”,哪怕是奖励“一月不用打扫卫生”。
5、分享的内容可多元化:改变过去一味谈“最近的工作,或者感受之类的,总之要贴近工作”的模式,可以增添谈一些其他的东西。譬如说自己了解到的行业信息、前沿技术、哪怕是生活常识啊之类的,总之是能让大家学到知识又能分享快乐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谈谈嘛。让大家“容易找到话谈”。
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是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遍观各大企业的头衔,“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等,无不是围绕“创新”来说的。同理,在企业中,在企业文化建设模块,一样是需要大力创新的。古语有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是常理,但邯郸学步、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等“一味沿袭模式”,那都只能惹人厌倦。因此,楼主应多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让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变得充足起来。
|
|
来自: 小陈xjt63a2wx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