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凯文:心理咨询的美,源自来访者的信任

 若悟369 2019-09-11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主要的工作是为大众提供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心理咨询之美”。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我觉得,这肯定源于它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我本科学的是临床心理学,本来跟心理咨询没有什么关系,我想很多咨询师也跟我一样,是从其他行业转到心理咨询中来的。

对我来说,在这个行业中,从一开始的兴趣到现在的工作,我还是很幸运的。我属于把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当成工作来做的那种人,并且非常享受和受益。我有很多同事和来访者都提到过,我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特别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当然也没有特别的创伤。即便如此,心理咨询依然给我的人生经历带来了特别大的帮助和影响,我也乐在其中。

之所以用“美”这个字来形容心理咨询,就像大家在公开课的介绍中看到的那样,实在是其来有自。2004年,我接触了一个典型的来访者,当时他是北大的一名学生,有网络沉迷问题。咨询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有一件事,我的印像特别深刻:在咨询的过程中,他跟我谈起他喜欢的数学——他正是因为数学突出保送北大的,他告诉我,做数学题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对他来说,世间最美的享受就是做数学题。

我记得后来还看到过很多类似的陈述,比如“数学之美”之类。我也感觉到,我们能够体会到一门学问、一个专业的美,就说明这个人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对事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有时候,我们体验不到这个境界,是因为我们没有感觉到数学之美、物理之美、心理咨询之美。

徐凯文:心理咨询的美,源自来访者的信任

然而,心理咨询实际上很容易被认为是不美的。我无数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做咨询面对的都是一些糟糕的来访者(我确实也没有遇到过一个来访者是因为过得很好很幸福来找我的),他到你这里来,都是因为不幸福、痛苦甚至想自杀,你怎么能受得了?我现在负责危机干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非常极端的倾向时,我就要想法在短时间内帮助他摆脱这样的困扰,从危机中发现改变的空间,让他从危机中走出来。

我想说的是,如果让我来回答为什么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为什么会乐于做危机干预,我会这样回答:我能够感受到心理咨询之美,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我会得到很多积极的反馈,会体验到不同的人生,这些,都让我有一种珍惜的心态。

我本科是学医的,我注意到我的一些同事和老师对医生这一职业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们仅仅把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工具,而不是热爱与尊重它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发现职业之美,就会把工作当成负担,也容易离开这个行业。

对咨询行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咨询师自己会产生职业倦怠,就会伤害来访者,或者伤害自己。正是基于此,我今天特别想说的是我感受到的咨询之美是什么?

我认为最美的是,在来访者困扰的时候

我能帮助他们看到绝望中的希望,这是很美好的事情。比如来访者说,我现在很糟糕,但只要等到周一8点看到你,我就会觉得有希望,因为你会给我帮助。

我在做危机干预的时候也会有耗竭的感觉,因为我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帮助每一个个案,但是,就大多数个案而言,我都能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通过咨询,来访者会把几十年没有解决的事情解决掉。我们会与来访者形成紧密的关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听他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当我们一步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进步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奇妙和享受:我有能力帮助对方,而这并不是只要受过专业训练就能做到的事。

下面我分享一个来访者的母亲写给我的一段话:

徐老师你好,我是某某的妈妈,女儿今天听到你的话感觉很好,她提到她获得了重生。你是全国著名的心理医生,这次你给孩子做治疗,对我们来说是何其有幸。我和女儿的父亲都感激不尽。我知道孩子的问题后,也知道了如何有效地与她沟通,促进她的身心健康,从而指导她飞得更高。

咨询结束后,有些来访者还会跟我们联系;咨询结束半年一年后,还会收到来访者的信息。当你帮助一个人之后,听到他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激,你会感觉到咨询如此之美,助人如此之美。我想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想要去帮助他人,这不是一个高尚的行为,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我们是中国人,儒家文化讲仁,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当看到别人痛苦,我们也会痛苦,这就是共情;我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后,会感到快乐,这就是人性。

心理咨询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的是,你可以直接帮助人,当你能够帮助人时,这种感受是很强烈的,因为它满足了你内心深处的价值需要。

徐凯文:心理咨询的美,源自来访者的信任

我有一个来访者,当时非常危险,差点跳楼成功,最后一刻被老师和同学阻止。之后我给他做咨询,从危机干预开始。这个来访者一开始不愿意接受干预,觉得自己的意愿会被剥夺。

来了三次后,他就觉得有幸福感了,原生家庭中十几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他毕业后,我们的咨询就结束了。咨询结束不久,某天我和家人散步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一般情况下,我的来访者在路上见到我,我是不会跟他打招呼的,因为不想透露他的信息。如果是来访者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也会很高兴地回应。)他看到我,非常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回应了他。我们擦肩而过,然后这个同学又从我们身后折了回来。他把车停下,走到我面前,当着我家人的面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很感谢我。

访者为什么会对我们有这种信任?这是因为我们无私地帮助了来访者,这种无私不是免费,而是投入全身心尽你所能地给他帮助。这种帮助甚至强于他的家人,因为你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种真诚、自然的关系,对咨询师来说是很美妙的感受。

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得到的不仅是这些。我想到另一个例子。

2013年的时候,在出差回北京的路上,我的师弟李松蔚发信息给我:师兄,你要出名了。我问什么意思。他说,方舟子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骂你。我有点紧张地去看了他写的文章,文章内容说,这个心理有问题的副教授,还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副主任,难怪有不少北大学生被逼着去跳楼,有一年跳楼的还是心理系的学生。他的文章后面还有一个长微博。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荣幸的,能让方舟子在百忙之中写文章来攻击我。当然,这个微博有侵犯我的一面,因为它没有法定的诊断就认为我有心理疾病,其次还造谣说北大学生被逼着跳楼。我只是简单地回应了几句。

徐凯文:心理咨询的美,源自来访者的信任

我看到的大多数网友都是支持我的,非常让我感动的是,我以前的来访者也在网上抨击方舟子的言论。其中让我最感动,同时也让我感到我做的一切非常有意义的是一个来访者写的微博。他先是提到方舟子说的逼学生跳楼这件事是不存在的,接下来他写到,作为去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我曾经想要去跳楼,但最终因为徐老师改变了主意。他在一个这么大的媒体上为我站出来、给我支持,让我惭愧的是,我不太记得他是谁了。我问他,我想不起来我什么时候给过你帮助了?他说我给他做过一次危机干预,后来他一直挺好的,生活很不错,学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咨询师有时候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但是想到来访者对自己的信任,就会坚持下去,因为不想辜负这种信任。很少有一个职业像心理咨询这样:你可以尊重职业伦理,你有足够的专业性,你会保守来访者的秘密,让来访者看到更深层的自己,从而找到自己。我最常听到的是,徐老师,这个事我只跟你一个人说过。这就是渴望被看到和被理解。

如果你发现自己既喜欢又适合心理咨询行业,也想跻身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每天在人类心灵的地图中前进一点点,感受心理咨询之美。接下来,你需要在财力和学历上同时为自己充电。现今,心理咨询师的准入门槛提高了许多。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中提到了学历要求,未来如果想转行做心理咨询师,读研是个趋势。

如果你不能脱产考研,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2~3年的研究生学习。报读国外的研究生学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般可以用1年左右的时间拿到海外研究生文凭。比如,推荐报读波兰UITM(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的应用心理学研究生,可以跨专业报读,同时,也能接触到最具实践性的专业技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