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医药治疗脑卒中(中风)

 蒙医大夫 2019-09-11

第一节  脑梗死

脑梗死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堵塞,导致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约占70%。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临床表现为 偏瘫、偏盲、失语和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大面积脑梗死时还有颅内高压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脑疝。

【病因病机】

蒙医学认为本病是气、血紊乱,与黄水相搏所致。气候寒热不调,饮食肥甘不节,起居劳逸失度,或药物、疗术、保健不当等长期作用于人体,致使三元失调,气血紊乱与黄水相搏,侵犯心、脑、脉道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而发病。

属于蒙医“萨病”范畴,分为五种类型:胆、血偏盛者,称火瘫;气、痰偏盛者,称水瘫;气、胆偏盛者,称土瘫;气元偏盛者,称气瘫;以上四型加重或出现合并症者,称为空瘫。

【辨证论治】

1. 气痰偏盛  平素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手足麻木,或游走刺痛,口角流涎,或言语不清,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滑数。

治法:镇气清痰,宁心安神。

方药:清心沉香八味散 [ 让 · 阿嘎日 -8]

2. 脑脉瘀阻  头痛,眩晕,口眼歪斜,舌强不语,视物不清,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肌肉酸痛,身体无力,舌红苔白,脉细涩。

治法:开窍醒脑,温通脉道。

方药:十三味麝香丸 [ 扎冲 · 朱苏木 ]

珍宝丸 [ 额尔顿 · 乌日勒 ]

二十五味珍珠丸 [ 仁钦牧丁 · 尼日阿 ]

珍珠(制)30g,牛黄 5g,犀角 15g,肉桂 30g,荜茇 30g,天竺黄 30g,藏红花 30g,麝香 5g,白檀香 30g,紫檀香 30g,沉香 30g,丁香 30g,广木香 30g,栀子 30g,川楝子 30g,诃子 30g,白苣胜 30g,黑芝麻 30g,海金沙 30g,方海 30g,冬葵子30g,草果 30g,肉豆蔻 30g,益智仁 30g,地锦草 30g。

水泛丸,朱砂衣,口服,每次 9-13 粒,每日 2-3 次。

方中麝香开窍灭疫,引领诸药;珍珠醒脑通脉、解毒安神;“六良药”调五脏,理三元;“三子”清血热、燥水湿。白檀香、紫檀香和血,沉香、广木香和气,气血得以顺畅;牛黄、犀角清肝解毒、引脓燥水;肉桂、荜茇助火镇气,白苣胜、黑芝麻开胃清痰;方海、海金沙、冬葵子益肾利水;地锦草清脑通脉、止血 燥水。用于半身不遂,风湿、类风湿,脉管病,久治不愈的神经、 血管性疾病。

3. 肾气衰微  偏瘫,失语,口角流涎,肢体无力,腰膝酸软,步态不稳等后遗症,舌胖嫩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补肾元,舒筋脉。

方药:升阳十一味丸 [ 那仁满都拉 ]

第二节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引起脑水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和坏死等改变。约占急性脑血管意外的 20% ~ 30%。绝大部分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也有颅内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少见有凝血机制障碍、脑瘤、动脉炎等。临床以昏迷、肢体瘫痪、头痛、呕吐、口角歪斜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因气候剧烈变化、情绪激动、用力过猛、大量饮酒等发病,少数患者发病前有头痛、头晕、动作不便、口齿不清等先兆症状。

【病因病机】

蒙医学认为本病是胆、血交争,并与黄水相搏所致。病机与脑梗死大抵相同,只是促发胆元增盛的因素相对较多。

【辨证论治】

1. 胆血偏盛  平素头痛眩晕,心烦少寐,肌肤灼热,口舌粘腻,手足麻木,或胀痛,言语蹇涩,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血热,定神志。

方药:清血八味散 [ 琪孙黑木拉 -8]

寒水石(制)85g,紫草 85g,天竺黄 10g,土木香 15g,牛黄 10g,栀子 35g,瞿麦 15g,甘草 5g。

口服,每次 1.5-3.0 克,每日 1-2 次。

本方味苦、性凉;以清血热的紫草,清痰热的寒水石为主药;栀子、瞿麦清血热,牛黄、天竺黄清热解毒、豁痰,土木香调理气血,甘草清除脉道之热,协同用于血热升腾引起的头痛、目赤、口苦咽干、粘痰壅盛、面红耳热等。

2. 脑脉瘀阻  头痛,眩晕,口眼歪斜,舌强不语,视物不清,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肌肉酸痛,身体无力,舌红苔黄,脉弦涩。

治法:清脑窍,通脉道。

方药:珍珠二十五味丸 [ 仁钦牧丁 · 尼日阿 ]

水泛丸,朱砂衣,口服,每次 9-13 粒,每日 2-3 次。

3. 肝火炽热  头痛,目赤,烦热,胁肋胀痛,偏瘫,失语,口角流涎,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后遗症,舌红苔黄,脉洪实。

治法:泻肝火,解热毒。

方药: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古日古木 -13]

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应以现代医学治疗为主,如控制血压,预防脑水肿,止血或溶栓等。蒙医药治疗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优势明显,要注意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临床证候往往混杂出现,需分辨寒热,采用药物、放血、针刺、熨灸、推拿按摩与功能锻炼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传统疗法】

一、刺脉疗法;

头痛、眩晕,取前额脉、金柱、银柱、枕骨脉、颞脉等。

舌强,言语不清,取舌脉(金津 · 玉液)、齿脉等。

上肢麻木,手背六细脉、通肺脉(露顶)、脏腑总脉、肝脉、六合脉等。

下肢不遂,腿大脉、踝脉、腘脉、肾脉(肌尖)、蹬脉等。

二、针灸疗法;

头痛、眩晕,取百会、印堂、太阳等。

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等。

舌强不语,取哑门、廉泉、通里等。

上肢麻木,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等。

下肢不利,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若肝火旺,泻太冲;肾气亏,补太溪;脾胃寒,灸三阴交。

晕厥昏迷期,针刺人中、顶会(百会)、足心(涌泉)等穴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