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

 romini 2019-09-11
2018-12-03 7页 4.32分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
一、考情综述
(一)考试内容
在《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考试内容模块及要求。考试内容分为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大模块。下面将从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和语文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学科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与能力部分的考查包括:中外文学知识,如:文学作品内容/主题、文学文化常识、诗作情感/主题、诗歌情感等;文本分析知识,如:文言虚词、课后练习设计意图、古今异义词等;汉语言基本知识,如;汉字的演变、字体的特点等;书面表达能力,如:说明文写作注意要点等;语文新课标的理解与运用,如:课程评价及建议。
2.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考查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三部分。
教学设计能力突出考查以下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及其依据、教学过程的设计、语文教材的分析。
教学实施能力突出考查以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符合新课标并给出相关建议、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及其作用。
教学评价能力突出考查以下内容: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及改进意见、对具体教学实录的分析评价。
(二)试卷结构
教师资格笔试考试的考试时间统一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大纲规定的试卷结构如下:
(三)命题规律
随着教师资格考试逐年的正式化和规范化,近年来笔试考试题型题量及试题难度已基本固定。
题型题量的分布为单项选择题15道,每题3分,共计45分;案例分析题3道,3道题分别为20分、8分、12分,共计40分;教学设计题3道,3道题分别为20分、20分、25分,共计65分。其中单项选择题考查难度不大,考查范围比较广,包括中外文学、文学文化常识、汉语基础知识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案例分析题部分难度适中,但需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全方位的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站在专业的角度评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并给出专业的建议;教学设计题是整个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综合考查初中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考查教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并需要阐明其依据。
(四)重要备考点
1.单项选择题
1
①“成长”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伤仲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②“亲情”主题:《散步》《羚羊木雕》《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
③“生命”主题:《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
④“爱国”主题:《离骚》《石壕吏》《春望》《过零丁洋》《最后一课》
【语文教材的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1)范文系统
范文又叫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或者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2)知识系统
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
(3)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和训练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和练习。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按照内容分,助读系统分为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
例如:《过秦论》一课中的“秦灭六国示意图”属于助读系统。
又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后有一段补白“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这段补白属于助读系统。
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属于作业系统。
2.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联系材料,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①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②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一句句分析,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③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①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
②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
③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写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①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②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③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
④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
作文评析就是评论和分析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内容
①拟题。拟题是否生动,审题是否精准。
②主题。主题是否深刻,选材是否精细。
③内容。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多样。
(2)结构
①布局合理。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是否出彩,过渡是否自然。
②线索分明。
(3)语言
①通顺。能流畅得表达。
②生动。形容词、动词、修辞、引用等。
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依据】
①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表述,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总依据。
②语文教材。针对文本,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课文介绍、单元导语,采集揭示本单元特点或主题的相关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有时候题目中也会给出教材相关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通常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可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③学生情况。结合学情,结合题目中学生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比如可根据学生学段结合相应学段课程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高分亮点】
a.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标题清晰内容。
b.具体内容明确,活动方式新颖,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c.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全方面发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d.问题设置,能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引发学生思考;能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体现合作的力量。
二、经典例题
1.【2016年下初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拟在此散文集中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作品阅读。下列合适的是()。
A.祥林嫂
B.藤野先生
C.杨二嫂
D.孔乙己
【答案】B。解析:A项,祥林嫂是小说《祝福》中的人物,C项,杨二嫂是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D项,孔乙己是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形象,B项,藤野先生出自散文《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选B。
2.【2016年上初中】教师讲解“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而”的用法,再举出“而”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B.望之蔚然而渗透者,琅琊也
C.而计其长不盈寸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C。解析:题干中“而”表转折。A项“而”表承接;B项“而”表并列;C项“而”表转折;D项“而”表递进。
3.【2016年上初中】在“读名著·写对联——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局。下列适合的是()。
A.十九年监狱风云,几十载自由人生
B.救孤女济贫民奋勇抗争,受感动走正路含笑离世
C.一条面包被判多年苦狱,几件银器救赎黑暗灵魂
D.心入悲惨世界感受辛酸人生,情进苦难人间创造经典文集
【答案】B。解析:《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年,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并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假释后他受神父启发向上,改名当上市长,为人慈悲,帮助女工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救了女儿的情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好归宿之后,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了人间。A项中说“几十载自由人生”是不符合小说内容的,冉·阿让出狱后的生活也是漂泊动荡的;C项中说“黑暗灵魂”是不对的,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并未体现其灵魂黑暗;D项是在评价《悲惨世界》,并非主人公结局。故根据小说的内容及主题选择B。
4.【2016年下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某教室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插用了一段做着沈石溪谈创作意图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艺术手法,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A.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有利于理解作品
B.播放“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
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答案】A。解析:在教学《斑羚飞度》时,插入作者的创作意图视频,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故选A。
5.【2016年上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下列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阐述,不恰当的是()。
A.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B.播放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
C.观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用多媒体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是在运用中,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C选项,不能用影视作品代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违背语文新课程理念。所以答案选择C选项。
6.【2016年上初中】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父亲买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分析思考。
生1:很感人。师:有想法,可不可以再深入一些?
生2:细节描写在传递人物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
生3:老师,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呐!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与大家迥异的地方,表明他阅读非常仔细。我们学习《背影》,就是要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行为是否得当,对于我们意义不大。但是请大家关注,“多危险呐”不正强调了父亲不顾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吗?全体学生:(鼓掌)是啊!
对上面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教师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所做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体特点。
C.教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
D.教师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议,做了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答案】A。解析: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否定,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元性。B选项题干没有从文体方面进行说明,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更多从文本内容进行分析,B排除。C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引导,围绕中心而言,C排除。D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故选A。
7.【2015年上初中】案例分析:阅读两位教师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流程,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A:
一、阅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二、讨论释疑
1.(齐读第一段)“比美”离题了吗?有何作用?
2.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的好处(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关系)?
3.(齐读第二段),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之处?何以能比喻讽谏?
4.(齐读第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却不深说?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师B:
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儿?他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他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要求尽量用原文回答)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请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评析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1)教师A的教学过程:
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文本解读之前让学生通过使用工具书,疏通文意,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复述大意后,直接概括文章思想,问题设计没有梯度,不符合学生思维惯性,学生也很达到预期效果。文章思想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内容逐步概括。讨论释疑阶段,逐段分析割裂文本,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衔接,没有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多为学生齐读。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一起学探究中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2)教师B的教学过程:
三次朗读,从易到难,有效的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探究文本,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且问题设置富有层次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与根本,在教学过程中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若在作业设置环节中加入具体探究活动,比如同学课下以小组形式阅读《战国策》,然后请同学们交流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时局,又能够让学生细细体会书中优美的文辞,机智、生动的语言,以及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
8.【2016年下初中】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后面的题目。
后面有片风景
①在角落里的风景,不被人注意,却有自己的美。
②我家后面有一片尘封的风景:靠着楼房的一棵树,均四层楼高,枝繁叶茂,树的旁边有着成凹块的坑地,里面的
草长到坑口,轻风吹过,好像一湖的绿浪,一圈几米高的小树围绕着大树,如同花瓣簇拥着花蕊,树下的青草编织成绿毯,不知名的花点缀其中,这片只有半个操场大小的地方,仿佛与世隔绝,我是它唯一的欣赏者。
③我喜欢在黄昏时看那里,昏黄的阳光铺在地面,树叶镀上一层金红色的光,斑驳的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撒下,像碎了一地的金子,天边大片大片的火烧云不断换着颜色,这片小小的天地在黄昏的渲染下像是剪影,又如同一幅美伦美奂的油画,我站在窗前,看着像静止的风景,思想仿佛也凝固了,所有烦恼也一起忘掉了。
④当火烧云褪去最后一丝颜色,当月牙靠上树梢,夜幕降临,几棵树在月色下像一朵朵亭亭玉立的雪莲,月光倾泻下来,树叶染成银色,镶嵌上星光,在风的细语中歌唱,草地上的昆虫们窃窃私语,不知疲倦,凝视着,心里仿佛被洗绦了,烦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
⑤下雨时,是这里最欢快的时候,淅淅沥沥,一场小雨到来,树枝在风雨中轻轻摇摆,雨滴打在叶子上,发出“啪”的声响,迸溅出无数晶莹剔透的水滴,草叶被完全淋湿,叶尖不断滴落水珠,雨中,这里就是一片水墨画,朦朦胧胧中带着清新的气味,深深吸入湿润的空气,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烦心事烟消云散。
⑥家里后面的一片风景,是我的秘密地点。在我烦恼时,总喜欢来到窗前,看着风景,想着心事,这里有一种魔力,让人能忘记烦恼,被隐藏的风景,从来都无人问津,只有被发现时,被注意时,才能有别样的美。
问题:
(1)请从第③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参考答案】
错别字:“美伦美奂”的“伦”改为“轮”,“洗绦”的“绦”改为“涤”。
病句:“在我烦恼时,总喜欢来到窗前,看着风景,想着心事。”改为:我烦恼时,总喜欢来到窗前,看着风景,想着心事。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
本篇习作在遣词造句方面,常有不当之处,如:“我家后面有一片尘封的风景”中“尘封”一词,用在此处并不恰当。“尘封”指物品放置过久,覆满灰尘;在此形容风景不合适;用改为“我家后面有一片被遗忘的风景”。“又如一幅美伦美奂的油画”中“美伦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在此可以用“色彩丰富”。
建议:在平时加强词语积累,注意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名家范文中的优美句子,学习名家的用词用句;在积累的同时,注重练习。
9.【2016年上初中】教学设计:阅读材料,完成第问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探究·练习】
一、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读本文后,你感受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
二、“为”基本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这也可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用讫再火令药熔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4.旋刻之
四、下列八句话中加点的词有四组同义词,指出来,解释其意思。
1.薄如钱唇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字平如砥
5.箬篷覆之
6.东坡右手执卷端
7.其船背稍夷
8.细若蚊足
五、熟读本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以“事理说明”,《活版》与魏学洢的《核舟记》共同组成本单元第三课《短文两篇》,另外还有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贾祖章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叫三声夸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音频文件,投影室等。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得照抄材料)。
【参考答案】
1.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会认读课文,读准句词;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活板》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的第二个说明文单元。《活板》位于这一单元的第三篇。在这一单元中,它前承《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后接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3)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