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4个病例,深刻理解B2血管 ! |日本早癌学习记

 元康百草园 2019-09-11

一起成为早癌高手吧~

目前国内消化界同仁学习早癌的热情高涨,大家在早癌学习路上不懈努力,志在缩小与日本的差距,造福桑梓。一直很感动一听大师的所言所行,我把这些东西整理分享,是希望我用10年走过的路大家能用2年走完,用剩下的8年去干更多的事情,攀登更高的高峰,这样我们才能进步。

日本内镜医生与病理医生紧密合作

结合自己所学与在日本的感受,发现日本的早癌分享真是特别好,日本医师每发现一个经典病例,都会想尽办法和大家分享交流。

日本医师做早癌病例非常细致:从白光到放大,然后染色再放大,病变不同的区域放大,X线观察病变区蠕动情况,内镜下切除术后组织病理每个切片表层什么情况,tu1多还是tu2多,细胞异型度,上皮来源等情况,然后把病理图、复原图、X线对照;然后对每一块病理再复原图凹陷与病理到放大对比,凸出与病理到放大对比,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发红,从病理上一眼就明了,血管丰富加上肿瘤细胞间质里红细胞成分多;为什么会褪色,sig里的黏液那么多肯定褪色呀!然后就是我原来所说像三维漫画一样画示意图。

日本有句话“见过一个病变,以后能一眼看出来类似这个病变的所有情况”。

日本的内镜医生都是半个甚至一个病理医生,他们对解剖、对病理融会贯通,确实是我们该学习的。

我觉得我的进步跟最初在病理科工作了两年有很大关系;同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金木兰教授也说,内镜医师一定要把处理标本、病理的处理与诊断当成ESD的一部分,看做分内工作。这有利于我们的精准活检、诊断及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

这是日本佐野宁教授给我们的忠告,与大家共勉

让你迷惑的B2血管

大家对B1与B3血管都十分熟悉,故在此仅简略分享,本文主要与大家探讨B2血管的4个亚型(依据日本病理划分),以及这4个亚型为什么那么容易让大家把浸润深度为M1、M2的病变误解为MM、SM的浸润,相信大家看了病理对照后就豁然开朗了。

   

  • a型:走行于肿瘤细胞团间质中的血管。

  • b型:包围肿瘤团块的血管。

  • c型:在乳头样增生的隆起型病变中见到的血管。

  • d型:在糜烂和再生性变化的周围出现的伴随炎症的血管。

 从上面可以看出B2血管的形成原因是多样性的。因此必须充分了解病变是否合并炎症刺激,是否被肿瘤挤压导致血管袢中断消失,还是肿瘤细胞团导致的,充分了解原因也就对浸润深度更了然于心。

其实经典的理论是当肿瘤组织突破基底膜(基底膜被降解破坏),乳头结构进一步改变,乳头的空间轮廓会出现明显的扭曲,水平方向上或存在狭长改变,相邻乳头的间距减小,密度增大,甚至出现乳头间的融合,同时位于乳头内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一步扩张增粗,乳头的扭曲、拉长及融合、肿瘤细胞导致IPCL的袢状结构破坏,在水平方向上呈不规则线样拉长。

4个实际病例

让我们在实际病例中加深对B2亚型血管的理解吧

1
病例一

如上图所示这是食管中部偏左侧的O-IIc型病变。病变口侧可见白苔附着,图2c为清除白苔后的窄带内镜(NBI)放大观察图。大家多数认为这个血管的起点和终点不一致,从而认为是B2血管,因此考虑浸润深度应该为M3/SM1了。

但是大家仔细看看下面的病理,然后再对照下血管。 

本病例的癌所在的“黏膜内”可见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的征象(图 e),通常黏膜下(黏膜固有层内)偶尔会伴有炎症,而黏膜层内(上皮内)出现这样程度的炎症并不多见。固有层乳头内血管可能因为炎症的原因出现充血、扩张,所以比一般的EP/LPM癌血管粗大。

食管鳞状上皮癌中炎症的相关因素尚未确定。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有时反流未累及的地方也会伴有炎症,尤其炎症位于黏膜内时,会像本病例这样,虽然浸润较浅,但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血管, 因此一定要记住糜烂的血管特征。其实此病例组织病理学应为炎症导致的B1型炎症扩张导致的血管B2d型形态血管。

2
病例二

如图所示,白光下观察考虑病变比较浅,NBI观察可见病变满布点状血管,所以诊断为浸润至LMP的病变。没有进行NBI放大观察。 

碘染色后,观察榻榻米征,可见病变口侧(圈d,白色圆圈)略显增厚,难以判断该部位的榻榻米纹理是否消失。考虑可能是接近MM的病变。

咱们仔细看一下病理。

从病理上,因为LPM内伴有淋巴滤泡形成的慢性炎症非常明显,黏膜肌层(可能伴随反复刺激)也明显肥厚,所以我想如果还有人判断浸润到更深的层次,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图f,g可见黏膜固有层内淋巴滤泡、炎性细胞和水肿、血管增生,黏膜被肿瘤从下方向上托起。而当肿瘤的下方存在炎症时,通常厚度增加明显,当血管也显著增加时会有僵硬的感觉。这是个典型的容易误判过深的病例,很适合我们对比学习。

3
病例三

这虽然是个非常小的病灶,但是由于存在增厚,并且可见B2血管及由它们围成的AVA-middle,所以综合上述因素诊断为T1a-MM /T1b-SM1。

然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病理结果大家仔细看一下确是LPM。

从病理上看,浸润至黏膜固有层内的LPM癌的下方可见伴有淋巴滤泡形成的慢性炎症(图 e),导致病变略显增厚。而“肿瘤块压迫血管”导致的AVA-middle 在病理图中也能显示。

通常这种大小的肿瘤块提示“已经达到了 MM层”,但是也许有淋巴滤泡挤压和抬举的原因,本例仅仅 到了LPM 就终止了。

根据内镜下表现想象病理图,一般会有“小病灶有增厚感一黏膜到黏膜固有层内可能存在病灶(肿瘤+淋巴滤泡)”“存在AVA-middle-Ee 经形成了肿瘤块”可见疑似B2血管一从黏膜肌层附近发展而来”等判断。

从病理角度看这些都没错,但是,并发炎症(尤其是淋巴滤泡)的时候, 因为淋巴滤泡的挤压和抬举,本来应该达到 MM 的肿瘤块仅仅止于 LPM 也是可能的。本例就是因为炎症而导致难以诊断的典型病例之一。 

像上面的示意图大家可能更好理解,肿瘤组织在固有层间质内增殖导致间质反应促进结缔组织增生(可视为肿瘤的间质部分),其成分的多少也会影响窄带光的穿透与反射,进入肿瘤内部的IPCL被肿瘤细胞挡住无法穿透就看不到了,也是IPCL显示不成襻的一种表现,这也是B2b型:包围大肿瘤块的血管,因此判断这种浸润深度时一定要考虑到肿瘤的挤压,IIa增厚的病变中的B2血管是否稍微突起。

4
病例四

Lt领域后壁红斑浅凹性病变,病变左口发现黄白色调凹陷内隆起0-IIc型病变,通常观察,凹陷内隆起部分可疑为T1a-MM浸润.放大观察,在隆起部,观察到口径不同的明显横走的B2血管,在隆起以外的浅凹陷面,均发现了B1血管,认为是通常观察的证据。

在EUS中,在凹陷内隆起部,观察到肿瘤将肌层向下推压,诊断为T1a-MM.综合诊断为T1a-MM。

因为是进展期胃癌的术前,所以选择ESD作为诊断治疗,在病理学上,在治疗前预测为最深部,凹陷内隆起的部分浸润到黏膜肌层,诊断为38mm×25mm大,T1a-MM ly0 v1

总结

即使使用NBI放大观察B2样血管,也很难进行诊断,也有不反映浸润深度的血管变化情况,我们要充分考虑B2血管的各种亚型以及患者所存在的情况,有没有炎症导致的存在,有没肿瘤的挤压,即使碘染色也会误导我们,有条件还是应该做EUS检查,因为每一种检查都它的局限性,我们只有对所有情况充分评估,才能更好地诊断,从而更好地治疗。

 致谢:

上文是就我学习日本专家麻兴华教授,国内一听大师、雨夜大师、雷教授、志国教授、于光教授、天蓬兄、洪礼兄还有特别是戎龙教授的镜道研习社、吴梓雷的华人消化论坛的食管早癌的知识跟大家分享,故特此致谢。

本文来源: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