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容院说你缺水,按摩店说你湿重,听谁的?

 为什么73 2019-09-11

美容院做脸的说,你皮肤干燥,要补水呀~

按摩院做背的说,你体内有湿,要祛湿呀~

于是,不明其理的人,觉得自己像装了水的气球,外干内湿。
然后开始思考:
每天喝的水都去哪了?
这湿咋不往脸上窜呢?

尤其到了秋燥季节,到底怎么补水,又怎么祛湿?

水和湿不是一回事,但是它们都与津液有关。

补的水,能被身体利用,有生命活力的,就是津液;不能被身体利用,垃圾死水,就是湿。

补水 →(消化吸收)→ 津液

补水 →(不能吸收)→ 湿气

补水和祛湿的目的,都是给身体营造润泽清澈的环境。

这两个过程,都依赖于脾对津液生产、运输的能力。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当脾的能力强——

不需要额外的补,就能生产出足够的津液,滋润身体;

不需要额外的祛,就会有良好的代谢,把湿气代谢掉。

那么,脾的能力不强会怎样呢?

补水与阳虚湿重八字不合

水和湿属于阴性的力量,两者碰一块,如果没有阳性力量的调节,简直双重暴击。

一个“湿”人,脾的火力多是不足的,很难把体内的水“烧开了”,更别说再添一壶新水了。

水难转化成津液不说,更容易助长湿气

可是,火力不够、死水又多的人,也会燥,就不能补水了吗?

不。先给脾加火,功能好了,自然能把湿祛了,再补水就不难了。

所以,补水,要先辨证。如果忽视脾对水的消化能力,为了补水大量进补,最终只会造成「补无效、湿更重」的被坑局面。



一个简单的判断脾阳虚、湿气重的方法

看舌象:舌苔白腻,有齿痕

你身体上调节水和湿的“开关”

「健脾穴」健运脾气

足三里穴是健脾穴的C位。脾阳虚的人最适合艾灸此穴,它有鼓动阳气的力量,阳足才能祛湿。


【操作】艾灸足三里时,最好在上午9点至11点之间,效果更优。一次灸透,能感到热量透进身体即可。

足三里穴

位于足阳明胃经,小腿外侧,膝关节前下方,膝窝下3寸。


「祛湿穴」管理水液

阴陵泉穴是调节津液的特殊穴位,它能促进脾消化水,解决湿的问题。
【操作】拇指或食指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5~10次。

阴陵泉穴

位于足太阴脾经,小腿内侧,膝关节前下方,膝窝下凹陷处

「补水穴」鼓动水源

太溪穴是肾经原穴,有滋阴的作用。肾主水,也是先天水源,刺激太溪穴能够很好地发挥“补水”。

【操作】拇指按压或搓揉,或用按摩锥等工具刺激,每天睡前5分钟左右。天气干燥的秋天,可以延长到10分钟,即补阴又防燥。

太溪穴

位于足少阴肾经,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做个精致的吃货,补水不生湿

莲藕,非常家常的一道食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为“灵根”。

生吃莲藕,可以养阴生津,尤其秋燥的人,喝一碗生榨藕汁会特别滋润。熟吃莲藕,可以健脾祛湿,特别适合疲劳乏力、虚不受补的人。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它通过补益肺脾,来突显生津润燥的功效。

生吃山药,可以滋阴生津,山药本身黏腻腻的,偏于补脾阴,阳虚湿重的不适合吃。

想健脾又祛湿,可将山药小火干炒到表面有焦黄,这时候滋腻有所收敛,然后保留着补益之力。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都很拧巴,有的人不是单纯的津液不足,有的人也不是单纯的湿重。
那么,用单一的饮食或者穴位很难在复杂体质中调理回常态,准确性辨证,针对性用法,永远是中医调理的第一守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