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背拳宗述

 格格的阿玛 2019-09-11

一、通背拳的源流

通肯拳又称通臂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该拳以背为法,放长击远。

据记载,早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称其为“善拍张”(南史▪王敬则传),“拍张”即双手抡劈拍舞的表演,可谓通背拳的缩影。明代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墓志铭》中的《六路歌诀》中即有“佑军通背为最高”。其子黄百家王征南先生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为六路歌诀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在明代已有流传。但此拳的发展是在清木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由浙江人祁信在京、津一带所传,渐及全国。

祁信自幼习武,善长祖传大枪,人称“杆子祁”。后迁居固安县宫村镇太平庄,传授通背。后有其子祁太昌又擅长剑术名声南北,在父亲传技的基础上,创成“六合通背”。后世称祁信所传为“老祁派”,称祁太昌所传为“少祁派”。现在流传的通肯拳大体可分为两支,一支为:祁信、陈庆一一王占春、张策;另一支为:祁太昌、许天和修剑痴。以祁信为代表的老祁派通背拳练法,刚多柔少,以祁太昌为代表的少祁派通背拳练法,柔多刚少。近代通背拳大师张策、修剑痴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使通背拳有了进一步发展。进入70年代,通背拳已蛮声四海,成为武术百花园中的艳丽新枝,在表演、比赛场上占有一席之地。80年代又被写入竞赛规则中,制定了统一标准,为这一古老拳种的繁荣兴旺,奠定了新的基础。

二、通背拳的风格特点

现代的通背拳按武术技术内容分类来说,隶属传统项目。由于套路内容、风格特点不同,通背拳可分为“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等。其名称中的第四个字有的用手臂的“臂”、脊背的“背”,也有用准备的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把通背拳的“背”字定写为脊背的“背”字。这种写法突出了通背拳腰背发力贯于肢体的技术特点。

通背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特点概括为三:一是练拳不见拳,即出手为掌、点到才变为拳;二是甩膀抖腕,击拍轻快响亮;三是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在技术总体要求上归纳为:

1.探腰拔背,放长击远

通背拳的基本手法以摔、拍、穿、劈、钻为:主。其基本姿势多为“引手”。要达到出手进击,放长击远,从引手动作开始就要注意探腰拔背,也就是“发劲必蓄势”。为此要做到“三折”、“九扣’

所谓“三折”:一为臂折。如右臂微屈前伸,往内合折,掌心朝上,指尖高与眉齐,上、中、下三尖相对(_上对鼻尖,下对足尖);二为身折。含胸合肩,侧身移膀,躯体微成含胸拔背状;三为腿折。如左腿向前虚提,往里合裆,右腿在后微屈里扣。

所谓“九扣”:即是指扣、腕扣、肘扣、肩扣、胸扣、背扣、胯扣、膝扣、足扣。要求身体各部关节处于舒松状态,蓄势待发。

2.冷弹柔进,坚韧交错

按动作顺序,应为柔进冷弹。现在这种叫法:系从习惯,这是讲发劲过程。拳谚说:“出拳如发炮,用掌须坚韧”,“着力似冷弹,变换(指方法)要交错”。“错”字在这里指的是进攻、防守兼而有之。手法中的劈掌,通背拳中讲“劈山”或“劈三山”(指下颌骨、鼻梁、眼窝三个部位),右手臂下劈,左手向上摆动,处于防守状态,此谓“交错”。

3.立抡成圆,直出直入

抡劈、摔、拍动作要求立抡成圆,以腰带背,以背带肩,肘如环、腕如棉、手如铁,两臂抡绕如皮鞭。穿、钻手法则要求上下相合,三尖相照,直出直人,力贯指稍。

4.鹰目猿神,气势贯通

指眼神的敏锐与动作的机警,随动随静,远望近视,左顾右盼与动作的外形保持完整,而且势势相连,流畅不息,一气呵成。

三、通背拳的锻炼法则

通背”的原意不是指一个门派,而是一个锻炼的法则。通是通达的意思,古语有“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功,方得通达之妙”。背是指人的脊背,背的效能可以通达四肢,所运之力,乃由背发,由背通于肩,肩通肘、肘通腕、腕通手,手眼步,意气力处处则通。背向下通于腰,腰通胯,胯通膝,膝通足,足通步,步通身,周身运用之力,源由于足,通于腰、达于背,探背松肩,贯通于手掌、手背与指稍,全体内外贯通一气,故此叫通背。

通背拳讲究体用兼备,“五行谓之本,通背谓之用”,以古哲理阴阳五行学说为拳理基础。拳理中说,天是一大過天,人是一小调天。天之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之五行是心、肝、脾、肺、肾。拳之五行是摔、拍、穿、劈、攒。天以阴阳五行生化出万物,拳则以五行相生相克衍变出拳外之拳。其对应关系是:

1.通背拳的势法要则

通背拳对形体的要求较高,头顶、项领、前空、后丰、虚胸、凹肚、探背、松肩、臂长、合肘、活腕、腿曲、三折、九扣。形象说法是手背似铁,腕活如绵,两只胳膊似皮鞭。肘如环,肩如风轮,脊背似锅,胸如空洞,身似弓。腰似蛇行,胯似奔马,膝似寒鸡,脚似钻。此外还有神似猿,目似鹰,大似鹏,轻如燕,凶似狮,捷如鹞,灵似猫,静似鹤等比拟和要求。

2.通背拳的掌法要则

通背的掌法,乃是猿势掌。此掌的法则,以柔求活,五指不并,轻舒自然,最忌刚力,力出柔活敏锐,全身的气力贯通于掌指,其中分为反正单双。单掌则分反正,正变反,反变正,内有侧掌。反掌包括摔劈担搌,正掌包括拍搓扑按,侧掌包括穿攉挤滚,粘随吸化。单掌出击的用法,摔拍穿劈攒,内含虚实,灵活巧变。双掌的用法,撑推扑拓,合出锐入,沾衣发劲。此乃是单出双进,连环攻击。此所谓一掌二掌连三掌,名家遇此难以胜,巨手相搏也难防。这就是通背的掌法要则。

3.通背拳的拳法要则

通背拳的拳法与其它的拳法不同,专用尖拳,出则是掌,临至对方身体变拳。何谓尖拳,就是四指握拳,中指尖出为尖拳,又名点拳。此拳出击捷锐,直出直人,力发于冷急健弹摔,专击其要害。这其中拳和掌有连带作用,掌的出入变换灵活精巧,故此出手多用掌,掌出变拳,拳回变掌,所以用拳不见拳。其中还有空拳,五指勾曲,似握不握,柔中含刚,形如虎爪。这就是通背拳法要则。

4.通背拳的腿法要则

腿法和步法亦有连带关系,因此步内含腿,腿随步发,腿落还是步。其中分为明、暗、奇、绝四种腿法。明腿就是撩腿搓腿;暗腿是韬匿待机,应变发腿,又名藏花腿;奇腿是应变奇出,乘机而发,故为奇腿;绝腿就是腿无虚发,百发百中,专取其要害,犯者应腿即毙,又名膀鼓腿,内含撩阴腿,故此称为绝腿。腿的妙用本借于步,步是腿的基础。这就是通背腿法要则。

5.通背拳的眼法要则

此拳术眼法为第一要点,眼的作用是随着周身四肢的运转窥视,手到步到眼到,手动眼相随。眼的特点叮以观前嘹后,顾左盼右,望远视近,随彤随势,随着手的出入变转,身形的伸缩起伏,步的进退趋避,以至观察对方的神情动静和真假虚实,皆赖眼神敏锐的效力。故此练习拳术者,必须注重眼的效能,若是遇敌,巧在眼锐、手捷、步健、力充、胆壮。如此五者,真能无所欠缺,则可以应敌。至于注视的要点,则以对方的眼光或手尖、物尖为日标,不注则自注,功深自能解悟。

6.通背拳的身法要则

身法要则,内中分为三则和九要。三则者就是两臂、身形、两腿三部分的法则。所以两臂的法则不宜刚屈,必须要柔活舒展,舒能放长,此所谓两臂伸舒力冷弹,出人活合捷如电。身形的法则,需要侧习斜敲,两肩合扣,掩胸、蜗背、锐:若猿,这就是直出侧入身法的妙用。两腿的法则,前腿屈膝足尖点地形似鹤立,后腿微屈足斜踏实地。前后两腿屈扣合宜,此则乃为单重,可进退趋避,运转自如。九要者就是:一要力贯于指掌,致敌应手而跌;二要手背坚,反摔似铁,击中神迷;三要手腕活,柔软如棉,变化灵敏;四要两肘向里屈扣,抱肋或护中心;五要两臂活如皮鞭,连环发动精奇变;六要腰柔活,运动好似龙蛇转;七要步法健,动似鹊跃,轻灵敏巧;八要气下沉,动不外散;九要眼锐利,动转要随视,手出眼相随,手到步相随。

7.通背拳的运力要则

凡是初步练习通背拳者,多因不明其法,亦:难得其力,每于练习的时候,反觉着不如未练习以前的力量强大。这一现象为换劲。凡是以前的浮力虚气,必须全行变换,但是到此时不可畏难,更要勤苦坚决,精进力求。如初练2小时者,次练增加数分,而后总以渐进无间为最要。所以初练必须换力,习之数月,旧力息去,新力渐生,此等的力量,始能持久不变,日趋有功。而后可能为实力沉力,由此力可变为弹力化力。这种力量方为有效的力量。

力动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隐力显,无气则力自何来?俗人之力其来也猛,而其著实多浮而鲜沉。名手之力其来也若在有意无意之间,而其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可以气透肤里。这是由于俗人的力刚,名手的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知晓。每当一掌或一拳发出,若手一著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窝,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求力能贯于指颠或掌心最难。至于柔运之力,则与此不同,一出手则全身之力,奔赴于气之所运。

气乃人之基本之源,人以气血为主,以筋力为能,此之筋力气血四者,原有连带关系,所以筋不离血,力不离气,则筋以血培,力以气助,而气弱则力薄,血亏则筋枯,故血旺则筋舒,舒则放长,筋长灵活,筋短迟拙,而气强则力壮。运使之精,身法之则,需要侧身提膝,合肩拢胸,气向下沉,两臂轻舒,手腕柔活,指掌敏锐,变转迅速,周身内外,手眼身步,心意气力,必须要催随贯通,合而为一。所以要心催意,气催力,眼随手,身随步。最重要的则是力之所运,必行贯通于指掌。功夫不纯者,难以达到。所以不学的人,拙力则强,而弹力化力欠缺,浮力虚力则多,所发之力只可贯至臂肘而止,不能达于指梢,其原因是不得通背的法则。所以,只有深明通背运力的法则,而后才可以达到精微妙用,随机应变,运使自如。

8.通背拳的五护八断论

五护是自身防护方法的总称。即:一护首,内含“掩手穿掌”;二护肘,内含“藏花手”;三护心,内含“拢胸抱月”;四护肾,内含“提膝摘胯”;五护股,内含“寒鸡腿”。具体的方法是高挑、低搂、外滚、里挤、中者缩。两手缠护合抱,“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并要配合身法与步法的变换,随机而动,变转灵活,形成防守严密,无懈可击的防守体系。

八断是对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急与缓八个方面的辩证推论。

动静的要则,本由静而人动,动则活合,静则安逸,静则生动,动则蓄静,静以正合,动以奇攻,静观其变,以逸待劳,动乘其隙应机而人,静待蓄力如伏炮,动击放力似炮发。此就是缩中含伸,蓄而后发。所以动静有连带的作用,要静动合宜,静窥其势而不动,则对方无奈我何,静以待动,犯者应手即仆。

虚实的要则,全在于意,不在于形。意若虚形虽实亦虚,意若实形虽虚亦实。虚实是技击的要则,虚则乃为诱,实则乃为击,虚则难击,实则易制,所以实则性贪,贪则力猛,猛则出击无虚,敌势忽变,手足无措,虽有术智亦无所施。其要虚实相应,虚虚实实,变化莫测。

刚柔的要则,柔则居其九,刚则居其一,刚力一动,速变为柔,以柔为贵,以松活为本。盖以柔的伸缩往返易,刚的伸缩往返难。若是久用刚力,就成为拙力,所以过刚则易折。其中要则,用柔不可独用柔,用刚不可独用刚,最重要的是用刚桕兼柔力,用柔亦要相兼刚力,必须刚柔相济,方为合一。

急缓的要则,急则易失,缓则易变,出则要缓,人则要急。急似迅雷令人不及掩耳,缓含其变令人莫测其机,见可急进,知难缓人,缓则易随,急则难转,急可攻其不备,缓可随机而变,太急失其略,太缓误其机,必须要急中含缓,缓中含急,急缓相合。

9.通背拳的十要论

初学者要究势、求法、明理。一招一势要先求其正,由正求顺,由顺求活,由活求合,由合求快,由快求力,由力求巧,巧内求精,精里求妙,达到腕、肘、肩、胯、膝、足、精神、意、气、力,内外相合,周身运使变化灵通。为此要做到以下十要:

(1)要柔

通背拳以柔为贵,柔居其九,刚居其一,柔则伸缩往返易,可随势而换,应敌而变。

(2)要长

通背拳以放长击远为主,运动时要探腰、拔背、順肩、合肘、柔腕、舒指,使力友于腰背,佶于肩、述于臂、貫于指。

(3)要松

肩臂放松,方能舒展自然,艮活自如,放長去近,立拾成圓,勢随人愿,使气血暢通,不声生怒气拙力之病。

(4)要合

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カ合。手与肘合,肘与肩合,肩与背合,背与腰合,腰与膝合,膝与足合,周身内外相合,合而日一,一气貫通。

(5)要順

臂順方可放夭去逃,往来伸宿艮活;气順,可使气況丹田,以气催力,柱法稔固;力順,オ能カ点准硝,友出冷弾脆快之力;歩順,オ能上下相随,身法自然,歩法灵活。

(6)要快

通背拳赤ヲ,无企是套路逐是技去,都以快字カ上。常言道,快手打慢手,千変万化不如快。手眼身歩変装要快速莫測,千変万化,只在一瞬之间。

(7)要挺

项挺,精神贯顶;腰挺,力达四肢;膝挺,力贯于足;指挺,力达于梢;腕挺,以借肩力;臂挺,以借肘力;肘挺,以借身力,周身之力贯注四肢,全凭挺力。

(8)要催

心催意,意催气,气催力,背催肩,肩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9)要扣

指扣、腕扣是刁拿锁扣等技法的需要。肘扣、肩扣是两肘不离肋和“出手人手总护中”的需要。胸扣、背扣是使“胸如空洞,背如蜗牛”,便于腰背发力。胯扣、膝扣皆为护肾之法,使裆部得以保护。足扣可使周身力壮,肢体稳健。

(10)要曲

指、腕、肘曲是护上;胸、背、腰曲是护中;胯、膝曲是护下;肩曲是护左右,由此五护而生八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