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王时敏,会对你的笔墨与构图帮助很大!

 草庐问道 2019-09-12
 

王时敏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摹古”,注重“笔墨”的运用,以临摹古代名家作品作为绘画的基础。尤其在研习宋元山水作品中的运笔、用墨、造型、结构等各方面时,主张摹古而不拘泥于古人之法,经过摹古学习,结合自身的文化修养,再重新进行艺术创造。

王时敏的山水画早年严格遵照董其昌及南宗各家的艺术风格,形态上比较细腻清秀,如《仿倪瓒山水图轴》等。到了中期,他开始脱离董其昌的笔意,醉心于对黄公望的学习

在这一时期,王时敏个人风格开始逐步形成,如《秋山白云图》、《丛林曲涧图轴》等作品皆为代表。晚期则以康熙元年(1662)王时敏71岁为分界点,这一时期其绘画融众家之长于一炉,以黄公望为宗,上溯董源、巨然等南宗诸家,笔墨苍劲浑厚,风格沉稳雄坚,如《仙山楼阁图》、《仿杜甫诗意图册》等。

当然这种分期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对于王时敏绘画艺术的赏析,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艺术作品中笔墨、篇章、结构以及气韵、意境等诸多方面来体现。


王时敏 仿倪瓒山水图轴

师承古法
在王时敏青年时,由于其祖父王爵锡及其家族与董其昌交往密切,因此王时敏师承于他,并得其真传。

董其昌是明代后期重要的艺术家、理论家,他主张师法古人,变古法为我法,并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

中国绘画发展到明代晚期,由于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出现,中国画出现了重大的转变,也正是由于“南北宗”论的提出,笔墨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一种图式

该理论要求作画者大量临摹和学习前人作品中的笔法、用墨、篇章、布局等,再以不同形式组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加之重视文人画家自身的学识与修养,最终成为一种注重笔墨趣味和精神气韵的艺术范式。
从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董其昌的《集古树石画稿》中,我们看到董其昌把古人山水画中的树、石、山等山水画元素一一肢解开来,作为临摹的粉本,进行教学。王时敏在学习和揣研古人作品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董其昌的艺术理论思想。

因此王时敏的艺术风格从一开始就被董其昌的绘画思想所左右,从习画时的“摹古”,到后来的“仿古”,再到与自身艺术、 文化的融合与创造,最终他把艺术的目光定格在对黄公望的学习上


清 王时敏 虞山惜别图轴
当然,“摹古”现象的产生是中国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元代艺术家(尤其元四家)把绘画的创造、笔墨的运用、结构的表现都推置到难以逾越的高度时,后代的画家则开始仿制古人的绘画作品,通过学习前人作品中的固定程式,结合自身的文化修养,再表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只是这里的“仿”、“摹”,不是机械地复制、照搬,也不仅仅是临摹或表现一家之长,而是在学习古人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会自身的内在修养,创造性地“摹古”,使艺术更趋向于程式化、抽象化、生动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与其说是董其昌给王时敏戴上了“摹古”的枷锁,倒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发展给王时敏、“四王”甚至整个清代规划出了这条道路的走向。

篇章结构
01. 构图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位置、结构(即构图)对于作品的整体面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时敏的山水画作品可以被归纳出三种构图方式。
(1)“绵延式”的构图
在王时敏的《秋山白云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构图恪守古法,从画面前景的一角画起,近景小坡隆起,前坡上绘有几株树木,山脉逐步向后推移,中间穿插溪水、瀑布、房屋、平台等各种景致,在山间若隐若现,山脉起伏变化,延至高耸的山尖,周围烟岚萦绕,眺望远处,还隐约可见连绵的远山。

这种从近处一角延伸到山顶直至朦胧的远山的构图方式,在王时敏的作品中大量出现,无论是仿古之作,还是自我创作的作品,或是立轴式样, 或是册页版式,都出现了这种绵延深远、一气呵成的构图方式。


清 王时敏 秋山白云图轴
(2)“三段式”的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在王时敏绘画作品中多次出现,尤其是他仿制宋元时期的作品中更是多见。

元代倪瓒也在画作中大量运用这种“一河两岸”式(亦称“三段式”)的构图方式,前景一段缓坡,几株小树竖立其上,远景则表现为一段远山,中间留出大量空白,计白当黑。在有限的画面里,用两岸的山石挤压空白处,以表现“河水”的流动。


清 王时敏 落木寒泉图轴

(3)“平远式”的构图
这类构图多表现在手卷中,大可参照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构图方式。古人读画从右至左,随着景致的变化,逐渐移动。王时敏的构图方式十分适合这种阅览方式,在山水画手卷中,从右下角开始描绘,层层叠加,步步推移,即便是在狭长的画面中也能表现出山水的前后错落关系。
02.空间


清 王时敏 仙山楼阁图

中国绘画的空间表现虽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但同样能表现出山峦的雄伟高大。中国绘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表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在王时敏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空间纵深关系的表现形式

从前景位移至远景,这是一种纵向的延伸,使原本在一个平面内的山体呈现出立体态势,既体现了主峰的高耸,又表现了山石之间的错落关系。中间再加以碎石、小树、苔点层层推移,以小径、溪水、云雾等景致加以铺垫、点缀,从而形成一幅用笔老辣、树木葱郁、布局完整的山水画佳作。

如《仙山楼阁图》中的主体山脉层壑叠加,逐步向画面后方推移,凸显出山体的峰峦雄健,表现出极强的纵深感。周围再以树木、碎石加以铺垫,形成了大与小、高与低、细与粗、密与疏的多层对比与呼应,使整个画面显得 草木丰润、云雾缭绕、屈曲盘旋。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