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肺癌一定要手术治疗吗?李强教授这样说…… | CTS 2019

 板桥胡同37号 2019-09-12


3-5年后,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将颠覆早期肺癌的诊疗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2018年新发肺癌共计210万例,数量占所有新发肿瘤病例的11.6%;全年死亡180万例,占所有肿瘤死亡病例的18.4%。

在中国,2018年肺癌死亡人数高达45.6万,占总病例数的25.2%,肺癌死亡人数在男性及女性群体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首位。肺癌已经成为全球头号癌症杀手,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治迫在眉睫。
 
幸运的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群体健康意识的提高共同促进了早期肺癌检出率的增加,越来越多患者得以在疾病早期就接受治疗。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有助于患者把握最佳治疗时期,以低投入和微创的方式获得最大生存获益。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化治疗方法。但面对发现越来越早、病灶越来越小的流行病学趋势,建立一种创伤更小的、针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新型根治性、微创治疗方法成为全球肺癌治疗领域的当务之急。

图1:针对这一类早期肺癌,一定要外科手术处理吗?

介入呼吸病学技术

将在早期肺癌根治中大显身手


目前,已有相当多介入呼吸病技术与方法被应用到早期肺癌根治中,传统的经皮路径包括射频治疗、微波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以及激光消融治疗。

其中激光消融具有光纤直径细、可弯曲,治疗野范围精确可控,消融时间短,患者耐受性好等优势,尤其适合肺外周结节消融,未来也有望在经支气管路径中进一步增加其应用范围;在经支气管腔路径中,临床医师也在积极探索射频消融、微波、激光和冷冻方式的可行性。

介入呼吸病学技术

应用的思考和讨论


这一系列尝试在实现更小创伤、更大效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介入性根治更适合哪些患者?经皮路径和经支气管路径孰优孰劣?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在早期肺癌根治应用中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什么?
 
2005年Nakat等人对146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磨玻璃样结节(GGO)进行放射性分析并据此对早期周围性肺癌做出预后判断。他们发现,病灶中GGO所占比例越大,病灶发生血管和淋巴结侵犯的概率越小,3年生存率也越高。

在对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后认为,GGO成分大于50%的患者完全可以通过经皮/经支气管腔内介入疗法实现早期肺癌根治另外对于两肺多发病灶的患者,手术将不可避免造成大范围损伤。因此也应首选介入性根治方法;在路径选择的问题上,两个路径各有优势,本质上并不存在优劣之分。

在临床方案选择上应视患者肿瘤位置、综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决定。当患者存在明显肺气肿等结构性肺病时,经支气管腔道的介入治疗应被优先选择。

在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制约因素中,手术的规范性、效果的可重复性以及医学人文伦理是目前三个最大阻碍。但这一阻碍是暂时的,内镜下早期胃癌的全层粘膜切除术就是最好的范例:以胃癌为代表的消化道肿瘤治疗就经历了从开放手术向腔镜手术、最终在内镜下手术的发展。内镜治疗兼具安全和微创优势,在明确病变类型性质的同时实现了病变切除的治疗目的。

展望


2019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NSCLC指南在综合治疗一栏中写到:对于淋巴结阴性的早期NSCLC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推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消融治疗(SABR/SBRT)
 
基于指南的推荐以及微创治疗趋势,在未来的3-5年内,绝大多数新发的早期肺癌患者将无需外科胸腔镜手术,仅以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实现肿瘤根治:70%的周围型早期肺癌患者将有望采用经皮介入治疗的方法获得肿瘤根治;另对于30%病灶位于中央区域或存在结构性肺病的患者将有望通过经支气管腔道的支气管镜机器人介入治疗获得根治。

比微创更进一步的介入操作将从根本上颠覆早期肺癌的治疗模式,让更多患者得到切实获益。
本文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