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挤韵、撞韵、连韵的一点个人看法(南郭居士)

 蓝马图书馆 2019-09-12
南郭居士
2018-01-11
阅读 3931
关注

上一节怡凡老师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做了详细介绍,我这里再谈一点个人看法,也不成熟,但仅仅作为观点探讨而已,有空我会对本文进行较为系统的完善。

关于挤韵、撞韵、连韵,一些人好拿这说事,其实他自己也许也一知半解,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容易产生误解,本来从读音和重心上化解了的,也说三道四。我个人认为,如果意境好,这些都极其次要了,古人挤韵、撞韵、连韵的诗非常多,他们总找理由说“挤韵之伤消于无形”,又说不出详细的让人信服的原理,又想表示自己知道,让不懂的人跟上乱附和。

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有时候,必须撞时未尝可以不撞吧,其实许多古词就是有意撞韵的,这样会感觉更有“韵”。比如《青玉案》前后阕各五仄韵,那读起来才真叫韵味十足,还有换韵的词并也没有撞韵一说,比如《清平乐》中有些词换韵时在同一部只是平仄不同照样可以,当然词的写法同学们还没有涉及,这里仅提一句罢了。

下面看看这个例子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2山,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7岸,撞韵+挤韵。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那么我觉得,共三处撞韵挤韵,强行解释为“活韵”是不是太为古人着想了?

朱老师在学习群里说过,撞韵挤韵都是古人的观点。古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呢?这与古人的书写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古人写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没有分行,没有分段,也没有标点,一首诗写完了才算完,中间没有空隙。因此你如果在不押韵的位置出现了与韵脚字同韵的字,就会干扰古人的句读判断,在不该是一句的地方停顿下来。从这一点而言,古诗里的撞韵挤韵确实是要避免。

在一首诗中,接连押同音字韵,就是连韵。当然隔行押还是允许的。我的观点是,如果声母和韵母都相同,比如,气(五未仄)其(四支平)祺(四支平),这几个字声母和韵母都相同(qi),我们就得刻意避免撞韵和连韵了。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这里我们注意“过多”二字,有些人就把挤韵过渡解读了。

关于活韵和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称为“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称之为“活韵”。其实就是说,活韵是做到转移注意力,把重心落在其他字上。

有一种观点是这样的: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挤韵也有例外,比如双声叠韵,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关于“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关于这方面的举例我是引用他人的:(鉴于时间关系,我这里贴出,如果大家有兴趣就看看吧。)

①双声对双声,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是白居易一首七律中的颔联。寥落liaoluo:稀疏,冷落,寂寞。流离liuli:流转离散。
②叠韵对叠韵,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这是湖北武昌东湖可竹轩对联。婆娑posuo:盘旋舞蹈的样子。欸乃ainai:象声词指摇橹声。
③双声对叠韵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这是唐代杜甫七律《宿府》颈联。荏苒renran: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萧条xiaotiao:寂寞,冷落,荒凉,凋零,不兴旺
④双声叠韵对叠韵
李商隐《春雨》:“远路应悲春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中“晥晚”是双声叠韵词对“依稀”叠韵词。
⑤双声叠韵对双声
前面刚用到的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弟妹》中的“寥落”对“流离”。因为“寥落”不仅是双声词,同时又是叠韵词。
这个【挤韵】和【双声叠韵】正好互相冲突。互相矛盾。
如果大家想用【双声】【叠韵】这种方式做诗词,这个【挤韵】就不论。如果还是按以前的做,【挤韵】还得论。

  总之,我的最终目的是想说明不要在挤韵和撞韵上耗费功夫,而是把精力放在诗意上。当然如果一些人认死理,那也没办法。另外,挤韵还有重心化解,开口音和闭口音化解的学问,如果细分,还有前舌音和后舌音的区别,这都可以研究,不能生搬硬套,古板教条。也可以研究,平声字和仄声字是否真的存在挤韵问题,这在音调上是否已经自然化解,因为平和仄在音调上本身就是相反的,这些都值得推敲。还有,为什么撞韵本来就声调不同,为什么却要避免呢?是因为韵在诗的格律中地位是最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下面再举一些例子,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找出这么多所谓冒犯了挤韵甚至撞韵的格律诗,是不是令一些人大跌眼镜啊?
注意,我用圆括号括起来的字是挤韵和撞韵字。

毛泽东的七律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苏轼的七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温庭筠的七律首联: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薛逢的七律首联: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皇甫冉的七律尾联: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徐元杰的绝句下联:
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

韩愈的绝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杜牧的绝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的绝句下联: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我举了这么多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挤韵是可以的,撞韵也不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可以尽量减少挤韵,尽量不撞韵就行了,何必因此而束缚了手脚,破坏了诗意,就真是抓了芝麻丢西瓜,若因此而不顾意境,也只能叫迂腐了。
找这些毛病的人往往不从诗意上下功夫,却想方设法找别人的所谓毛病,倒也没见他们写出几首好诗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