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如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 —— 叔本华的出现,让西方哲学有了新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理性”都是哲学家主要的凭借,然而,当理性彻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杆时,就走向了理性的反面(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一路高歌猛进的理性主义造成了种种人间惨剧)。 叔本华让非理性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哲学转向人的意志,并创造出一个新纪元。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以前所未有的精神深度解释世界和人生: 世界是我的表象,也是我的意志。按照叔本华的说法,万物的本质就是意志,人的本质就是我的欲望,以及“我要”。 人生是痛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意志有欲望,代表它有需要和缺乏,那不是痛苦吗?那么什么是快乐呢?快乐永远只能是欲望的暂时中止,而幸福只是痛苦的暂时解除。更麻烦的是,如果意志是本体的话,万物都会为了自己存在而牺牲其他的一切。 一切真实纯粹的爱都是同情。只要看透“宇宙万物的本体就是意志”,我们对其他人或生物就会产生一种同情,从这个同情可以推出爱的行为。 化解人类的悲观,是过一种“睿智的生活”。…… 叔本华深刻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直接汲取了叔本华哲学的营养。 尼采宣称:“我一打开他的书,思想就好像马上长出了翅膀。如果我一定要在这地球上安身立命,我会选择叔本华作为我的终身伴侣。” 托尔斯泰用整整一个夏天阅读叔本华的著作,这个伟大的文学家说:“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和愉快时我以前任何时候都不曾体验过的。”“叔本华无比伦比。” 另外,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和契诃夫,法国作家左拉、莫泊桑、普鲁斯特、毛姆,英国作家哈代、康拉德,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当代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等,都在作品或书信中流露出对叔本华“悲凉”哲学的迷醉。 在一定意义上,叔本华用他的一生演绎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这一点,阅读叔本华的传记,可以体会至深。 在悲凉当中看到了一种美,一种只有杰出人物才可能具有的美。叔本华创造了一个世界。 这种悲凉,让他穷尽人生奥秘,让他会说出比整个时代都要深刻的思想,让我们能够在温暖的灯下饮用这个人用精神和思想酿造的玉液琼浆,让我们曾经体会的人生苦痛被说出,从而获得忍受这种无处不在痛楚的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就是盗窃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我们应当感激他。 本书是第一本用英文所写的详尽全面的叔本华传记,是卡特赖特研究叔本华生平和思想的力作,史料翔实、脉络清晰、文笔优美,堪称当代最权威和典范的叔本华传记。浙江大学·启真馆将本书引进国内,为首个中文译本。 叔本华穷其一生,倾尽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于一个苦难与死亡无处不在的世界中的意义。为展现出其哲学的全貌,卡特赖特将叔本华置于其历史及哲学背景之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这完全是一幅纪实性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对于康德带有批判性的忠诚,他同费希特及歌德的个人交往,他同谢林的颇为矛盾的关系,他对于黑格尔的蔑视,他为使自己的哲学为世人所知所做的抗争,以及他对于自己迟来名声的反应…… 作为“拥有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之一”,叔本华的人生经历及思想轨迹,都在卡特赖特的《叔本华传》中,进行了深入说明。 ![]() ◎ 叔本华所特有的坦白和自然,这些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并且是非常丰富的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得到的……他的风格有点使我想起歌德,但他的文体并不模仿任何德语作家。他知道如何以简朴表达深奥,不用华丽辞藻而给人以深刻印象,推理严格合乎逻辑而不显得文绉绉、书呆子气。 ——尼采 ◎ 体系博大、思虑精纯的哲学名家不少,但是文笔清畅、引人入胜的却不多见。叔本华正属于这澄明透彻易于句摘的一类。他虽然不以文采斐然取胜,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净,语气坚定,读来令人眼明气畅,对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无限神往。读叔本华,一杯苦茶,独斟千古。 —— 余光中 ![]() 戴维·E.卡特赖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哲学及宗教研究教授,他发表了多篇以叔本华及19世纪德国哲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编辑并参与翻译了剑桥版《叔本华文集》,另著有《叔本华哲学史词典》。 |
|
来自: 迦南之乡evvgo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