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千古悲情之英雄——“楚霸王”项羽 项籍,是楚地下相人,字子羽。项氏世代任楚国的将军,世袭贵族封位,同秦国有不共戴天的国仇家恨;项羽自小跟随叔父项粱生活,颇有志向,“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喜读书弄墨,尤好兵法,且亦学的不精;吴中刚烈好斗青年皆畏惧项羽的勇武。 项羽叔父项粱在吴中地区时颇有威望和才能,当地贤士能人都推崇他。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烽火,楚国贵族项粱在大家的拥立下,择机趁乱,带领二十四岁的项羽拉开武装推翻秦国的序幕。项家军前期在项粱纵横捭阖的统筹指挥及谋士范曾等人谋计下,攻城掠地,从东阿西北起至定陶,履败秦军,取得阶段性的大胜。但历史的发展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所掌控,由于项家军不断的胜利,项粱和他的军队出现了自负懒惰的心理,致使项家军在定陶被章邯的秦军打垮,项粱也死于这场败仗。 历史的发展,终于到了项羽必须独立执事的阶段,走向楚汉争霸的历史中央,项羽同项粱相比,在领兵打战方面远远胜过其叔,但在知人善任,战略谋事等方面略有不足。项羽依靠叔父项粱在起兵创业阶段打下的根基和家底,于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候,展现了军事天赋。至此,项羽军事斗争胜利达到顶峰。此后,正式进入了楚汉相争的历史阶段,项羽扛上刘季这么个高情商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项羽占有极大优势,但他缺乏政治胸怀:坑杀降兵、丧失信誉、失去人心;屠戮咸阳、诛杀秦降王子(子婴)、焚烧秦宫、抢掠宫宝妇人还乡归东,小成苟安,难成大业;加之刚愎自用,没有审时度势的战略判断,难辩忠言、最终导致在“鸿门宴”上失去除去刘邦这个政治对手的良机。最后连唯一可用的谋士范曾也被弃用。焉能不败! 自从刘邦被放虎归山后,立即清理门户、诸杀内奸曹无伤;拜军事天才韩信为大将,整顿部队,韬光养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最终更有战略思想、政治头脑和用人手段的刘邦在汉五年于垓下之围,大败气数已尽的楚军,建立西汉王朝,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自刎乌江边上,成了千古悲情英雄。 纵观项羽起兵反秦,最终败亡的原因,依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缺乏政治头脑,人心尽失。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屠城焚宫都是强盗流寇的逻辑思维,真正以天下大任为本的英主,必以安定民心为上策,决不会滥杀无辜、自掘坟墓,激怒民变;相反对手刘邦就对安定人心,认识更深刻。三国诸葛武候西征“七擒孟获”而放之,也是已诛心为主,而以武力为辅。 ◎刚愎自用,无才可用 项羽起兵初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起兵道义合民心;建立广袤的根基;除了谋士范曾,原本韩信、张平、张良等当世英才都有机会为项羽所用,可项羽在知人用人能力上不如刘邦高明。刘邦就是靠采纳这几个人的奇谋妙策才夺取天下,要靠自已pk项羽根本不是对手。项羽手握一手好牌,最终战败,与其性格自负、缺乏自知知明有很大关系,依赖阶段性的成功经验,不会审时度势,陷于经验主义,丧失战略良机。 ◎感情用事,妇人之仁。 在处置感情和理性方面,项羽和刘邦有极大的差异:在面对二十万秦军降兵,项羽可以毫无顾忌的坑杀,面对千万劳动人民和巨大财力建造的秦宫、项羽一把大火焚烧了三个多月,并劫掠宫宝和妇女,引得天怒人怨;而刘邦与其做法完全相反:封存财务,不滥杀无辜,安定民心,完全象一个有抱负的帝王所为;;当项羽沉迷衣锦还乡、小成苟安、与虞姬儿女情长时,刘邦可以为了安危和江山果断的牺牲直系血亲,体现了政治家的手段和无情的理智;当项羽、用小恩小惠体恤士卒时,刘邦却审时度势的用封王赐地笼络重要人才,展现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从“大风歌”中我们完全可以窥探刘邦帝王的抱负和担当,项羽充其量是个涉世阅历尚浅的多情的悲剧英雄。 江山依旧,英雄远去。后人对于历史人物不严谨的评判,亦是事后诸葛亮。权当戏说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