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9分神作,我却看出恐怖片的感觉

 昵称44943940 2019-09-12
周末,刘先生破天荒地给我买了张电影票,说是让我去放松下。

我勉为其难(兴高采烈)地去了。

穿上小裙子,买上可乐爆米花,然后准备安静地享受一下我的悠闲时光。

结果,这个电影我看得是全程心跳加速、目瞪口呆;特别是最后高潮的20分钟,手心都捏出了一把汗。

明明是纪录片,我却看出恐怖片的感觉,真的差点吓尿了……
就是它了——《徒手攀岩》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豆瓣近7万人打出了9.0高分
片子根据真实事件拍摄,记录了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一个“疯狂的”男人,一次“把死亡摁在地上摩擦”的壮举。
主角Alex是世界最著名的攀岩大师,因为擅长在各种大型岩壁上徒手攀登而为人熟知,堪称现实版的蜘蛛侠。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对攀岩几乎一无所知,更没想到,有人可以做到徒手攀岩。
徒手攀岩,英文Free Solo,也叫无保护独攀;攀岩者在全程没有任何保护器材,只靠四肢的力量,来完成攀登的全过程。
这项运动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你要不做到完美,做不到就是死亡,一次错也不能犯!
体力透支、肌肉痉挛、注意力分散一下、一阵风、一个鸟叫……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让你在几秒后粉身碎骨。


而片子里,Alex挑战的酋长岩,陡峭的岩壁近乎垂直,高达914米,被称为“攀岩界的珠穆朗玛”、“最不可能被攀登的巨石”。

其他攀岩者五天都完不成的艰巨任务,他仅仅用了3小时56分钟就完成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徒手攀登酋长岩的人。
4小时高度专注,近乎完美的攀登!
看完电影,我想献上我的膝盖,他真的是太牛了!

看完电影,最打动我的,不止是他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攀岩技术,而是他如阿甘一般虔诚不懈的人生态度。
他让我们明白,成功的背后,热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而这两点,也是对我们孩子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两件事。


01 热爱是让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
其实刚看电影时,对他是有些不解的。
我心里想到的,是Alex每次在公众场合讲话时,都要被问到的两个问题:
“你不怕自己会死掉吗?你为什么要做这个?”
看到后面我明白了,因为攀岩是他心中的热爱,也是他眼里的光。
他选择攀岩,理由很简单,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10岁时,父亲第一次带他去攀岩馆,做为一次随机尝试的娱乐活动,他从此就爱上了。
19岁时,父亲因为在机场赶飞机时心脏病发猝死,让他对人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深刻明白要“活在当下”,把仅有的一次生命活到极致。
于是,他毅然选择从了世界排名前十的加州伯克利分校退学,“偷”走家里的面包车,从此开始四处攀岩,不断刷新着各种攀岩记录。
他坚持攀岩,不是为了追求刺激或名利,更不是在挥霍生命。
而是因为攀岩带给他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带给他生命的意义。
当女友问他,在做决定时能不能把她考虑进去?
他回答道:“如果为了活得久一点,那我肯定应该放弃徒手攀岩。但当你最爱的事业被生活压垮时,你就会满肚子来气。”
在他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理想而耗尽。
他活得很明白,也很坚定。
生活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他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懂得屏蔽外界的杂音,走好自己选择的路。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当他完成徒手攀岩酋长岩后,喜不自胜地说道:“我这么开心,是因为我没有向任何一样东西妥协,这感觉棒呆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追求自我能达到这种境界。只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真的能激发出无穷的潜力。
就像Alex妈妈说的,他在徒手攀岩时,最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想起前段时间追的《小欢喜》;在片子里,我看到了不同孩子的热爱,对他们“生命力”的激发。
学渣方一凡喜欢唱歌跳舞,他说:“那些数学题我看一百遍都学不会,但是跳舞我看一遍就会了”。
学霸乔英子喜欢天文,会自然地憧憬起拥抱热爱的美好。她说:“我喜欢南京,喜欢南京的法桐,我学习累了,还可以去紫金山,去天文台看星星。”
还有叛逆少年季杨杨,对赛车的热爱,在得不到父母认可时,人生态度显得很消极被动;后来妈妈鼓励他说,“你可以当赛车手,但赛车手也需要学习知识。”从此,他的学习动力就被激发了,成绩迅速逆袭。
我们常常说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其实内驱力最大的源泉,就是孩子的热爱。
热爱是让孩子不断向上生长的。


做为父母,我想,能陪伴孩子一起去发现他的热爱,并守护好这份热爱,就是最幸运的事了吧。我也一样期待,叮当以后长长的一生,能找到他心中的热爱。
0努力是孩子成功唯一的捷径
很多人喜欢把Alex的成功归功于他超凡的天赋,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他的成功是超凡的天赋加无限的努力得来的。
在他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准备,是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
从19岁开始,他住在房车里,每周6天,每天3小时的攀岩训练,从未缺席,车顶还装着指力板,随时随地锻炼指尖的力量。
对于攀岩,他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每次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从来不会盲攀,在真正开始徒手攀岩前,他至少先做一次绳索攀岩:寻找路线,清扫路线上的障碍,体会试攀下来的感受。
对于有难度的项目,都在有保护状态下反复攀爬过,再用徒手来完成最终的挑战。
攀登酋长岩,他花了8年的准备时间,再借助绳索攀爬了近60次后才去实施。
除了技巧上的训练,他还反复进行心理上的训练;他会在空闲时,闭着眼睛,反复在脑海中攀爬自己设定的线路,设想每个出错的可能性,直到对每个细节了然于胸为止。
他从来不是亡命之徒,他的成功也不是撞大运。
在他屈指可数的几次著名徒手攀岩壮举背后,是他花费了人生95%的时间,默默地做了无数次的有保护攀登的准备。
而他看似无所畏惧的背后,是一次次和强敌“恐惧”的对决后,突破极限迎来的成长。
就像电影前面三分之二都是在铺垫他的准备,最后20分钟迎来高潮。
Alex有如神助的成功背后,隐藏的神力,其实是他在困难面前,千锤百炼、百折不挠的努力。
虽然热爱可以点燃我们人生的激情,但人生很多技能的学习,单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
就像前段时间陶虹在访谈节目里说到的一段话,大意是,有了天赋还不够,还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没有就去干点别的;
这个话我觉得真的很有道理,不论孩子做什么,真相都是如此。
有热爱做为驱动,再加上努力做支撑,才能走向最终的成功。
时刻告诉孩子,努力,才是成功唯一的捷径。
03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为了梦想,拿生命去冒险,你会同意吗?
电影看完后,虽然我由衷地佩服Alex这种为了理想而释放出无限潜能,光芒四射的样子。
但如果代入父母的角色,扪心自问,真的能做到像Alex妈妈那样的尊重和洒脱吗?
前些天我在微博做了个调查:你们会支持孩子进行这样危险的极限运动吗?
留言主要分为三类:
1、不支持啊
2、虽然不想支持,但不支持不行啊。
3、只要孩子热爱,就支持吧。
说实话,我当时也很矛盾。
我希望叮当长大后,可以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热爱,并且为之努力和奋斗。
我也想成为一个开明的父母,让孩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但我的心中还是有一条红线,那就是在保障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
我可以支持叮当的喜好,支持他以后对学业、对事业、对理想的选择,这些哪怕是惨烈地失败,无论如何都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但攀岩这种极限运动,机会只有一次,失败地代价就是付出生命。
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没办法做到支持。
直到后来,我查找了一些有关他原生家庭的资料,知道他之所以如此“极致”地追求徒手攀岩,还有一部分,是他性格的原因。
Alex从小爱的感受匮乏,父母从没有对他说过“爱”这个字。
在性格成型的关键期,家人都没有拥抱过他。23岁左右才自己开始学着拥抱。
他的父亲被认为有艾斯伯格综合症(一种自闭症),从小到大很少和他交流。教法语的母亲只对他说法语,很少鼓励和肯定,不管他做什么,总是“还不够好”。


这样长大的的他,没有体验过关系和羁绊的美好;
从母亲身上学会的是“只有极致的完美才有价值”。
他无法从平凡生活中得到满足,也不能与人建立好亲密关系。

他对生命没有依恋,把死亡看得如此超脱。因此,攀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人生孤注一掷的选择。
我想,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珍惜生命,就该让他多体验生命被珍爱的感觉;弱小无助的时候,被温柔地抱在怀里,一遍又一遍地“我爱你”这句话所滋养;这样的孩子,才会拥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有一天他长大,会懂得,追求事业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建立各种温暖的人际关系同样也是;个人价值的来源可以多元化。
或许就像Alex的女友所说:“可以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丹妈碎碎念         

其实电影里,他和女友相处过程中,他们的很多互动,都让我感觉他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会爬上树摆搞怪姿势逗女友开心,会在女友生气时,想办法沟通;包括在最后攀登玩酋长岩后,和女友通电话时,也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我爱你”这样的话。
我觉得她的女友在一定程度上用爱治愈了他,或者说正在治愈他;我很好奇,如果以后他们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他是不是也可以从在平凡生活中,感受出幸福感。
真心希望,徒手攀岩,不再是他人生唯一的选项,他还有另一种拥抱幸福的可能。

这部电影前面节奏会比较慢,主要是记录他攀登前的准备过程等,后面20分钟才真正开始紧张起来。带孩子去看的话,还是会有感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