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有向前,才能重生

 宏鑫书屋 2019-11-15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墓碣文》



1
电影简介

片名:《徒手攀岩》(free solo)

题材:纪录片

主角: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

导演: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萨赫伊联合执导

所获奖项: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9)、
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2019)、
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2018)、
第7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2019)等。

剧情梗概:

该片记录了美国攀岩大师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于2017年6月3日无保护徒手攀登(没有任何绳索及安全保护装备)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El Capitan)的全过程,攀岩全程用时3小时56分钟。

做到了常人眼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徒手攀爬酋长岩的最高纪录。
 
Alex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父母婚姻不幸,从小在一个缺少关爱和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他由此变得孤独。

自5岁起,他便喜爱上攀岩这个运动项目,二十多年专业攀爬训练的他,完成过很多难度极高的野外攀岩项目。

最终,他决定挑战自己酝酿八年之久的酋长岩。
 
酋长岩位于美国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绝美的风景,加之天然绝壁的岩石,成为世界攀岩爱好者的极佳选择地。

而Alex要挑战的是酋长岩上50多条攀岩路线中最难的路线——Freerider路线。这条线路曾有德国攀岩队耗时五天,也未能完成。而最终,Alex只用了3小时56分钟就徒手登顶。
 
片子用大量时间记录Alex前期规划、反复试验和心态抉择的过程,而最终的攀登过程只有15分钟,乃至最终攀登成功,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可贵之处——只有彻底放下并决绝向前,才有可能在义无反顾之后重获崭新。



 2
生活如同攀登——懂得放下,才能前行

19岁时,Alex考上加州伯克利大学,却与环境格格不入。他交不到朋友,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一年之后,Alex选择退学,成为一名职业攀岩者,他在攀岩中找到了放下之后的前路——属于他的确定无疑的路途。

生活总是两难,难于抉择、难于摆脱、更难于放下。

比如,面对亲人重病,你是选择斥资用导管仪器延长哪怕几天的时间,还是愿意尊重临命终人的意愿放弃治疗,等待死亡。

比如,面对很多纠缠不清的前缘往事,你是愿意与这些苦痛和解,还是甘愿做一个唯唯诺诺、踟蹰不前的人。包括那些让你后悔不已的选择,是否愿意接受既定事实,而非回首叹息。

再比如,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再怎么付出,还是留不住一个人,这种真心换假意的戏剧化形态,在无数个人的生活中反复上演。

背负的太多,所以生活越走越沉重。放下的可贵之处在于你要愿意在两难面前取舍,愿意在得失之中舍得,愿意在生死面前低头。

所以,有时候,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或许让你做出种种艰难决定之时更为坦率。

这并非让你退缩,而是,当你认清自己的能力有限时,或许,你更能看清全局,以及你所想要的。

同时,放下的前提在于看清楚生活的真相。何为真相?真相就是变化无常,一切发生和消失,一切聚散,一切来去,那种巨大的刹那感,让你无能为力。

真相就是,在这所有的迅速消散中间,你的快乐也很短暂,而最终都是以苦不自言收场。

如果你看清楚了这些真相,即使放不下,也能够足以将心中很多困局放轻了。

放下名利,你会收获自由;放下情欲,你能得到清净;乃至放下对生死的恐惧,你会获得无人企及的巅峰般的超脱。



 3
成长如同攀登——不甘堕落,自能重生

对于Alex而言,从小没有太多关爱,他只能在攀岩中找到与自己相处的空间,这个空间,即是自我保护,也是鞭策自己承受这份孤独的最大助力。

片中,面对女友对徒手攀岩极度危险的质疑,Alex回答:“如果我有要活得久的义务,显然我得放弃徒手攀岩。但我觉得,我没有这个义务。”

这样的回答听上去冷酷无情,但谁又知道,这是一个孤独的攀岩者经历了人生百态之后的果敢放下呢。没有人能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只有他自己清楚自己寻求的是什么。

于是,他选择一个人,一辆窄小的旅行房车,一双攀岩鞋、一个镁粉袋,以及一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每个人,都需要借助一些方式去面对悲伤、化解阵痛。

这些伤痛,或是所求不得、或是技不如人,或是生离死别,都是积压在每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免的难题。

但好处在于,生命之所以坚韧,正是种种外在的压迫和紧逼所成就的。树苗要成为苍天大树,要经历无数风雨;动物要不被弱肉强食,必须努力奔跑;人要不被现实击败,必须懂得自救!
 
片中,Alex用了两年时间筹备这次徒手攀岩,他和同伴数次登上酋长岩,计划每一步路线,力求精准无误。

他平时会静坐冥想,在脑海中无数次重现攀岩全过程,一千多个动作需要丝毫无误记在脑海中,才能保证顺利完成。

这是职业攀岩者专门采用的一种叫“视觉心像”的技巧。但这种静坐冥想的训练并非易事,这是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抗,复原每一个动作的过程,有可能幻想自己过不去某一关而导致恐惧丛生、信心坍塌。

但也正是这种对抗,让他千百次正视自己与死亡的关系——只有前进,才能不死,丝毫无差,才能不死。

相信Alex就是在这种自我认知和对抗中,逐渐找到了真实的自己,以及不虚的勇气。
 
20世纪,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向死而生”的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

人只要还没有死,就应该尝试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也就是说,始终保持“有死”或“能死”的认知,那么,对死亡的恐惧能够逐渐降低。

向死而生,意味着我们不是毫无目的地等待死亡,而是在我们整个走向死亡的旅途中,死亡就已经在场。

所以,成长的路上,如果没有这种直面一切困苦乃至死亡的坚毅,那么,生命这根细线是不可能获得承受千斤巨石的强大韧性的。



  4
修行如同攀登——不留余地,方能出离

片中蕴含的更深一层意蕴,在于一个人的修行和信仰追求。

当我看到Alex一个人攀爬3000英尺高、近乎垂直的岩石时,不禁全身冒汗。他的那种悬命一线、置之死地而后生,像极了草原上被追逐的小鹿,停下来,身后就是猛虎;像极了被国王给了最后一次机会,死前头顶一钵水前进的死囚,只要洒出一滴,就必死无疑。

试想,一个人若要成就一件无人能及的事,不正是需要这份必死的决心吗?
 
我曾说,这个世界,有信仰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没有信仰,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关键看你是否能从信仰的有无中找到真实的自己,以及直面自己内心和周遭环境的强大信念感。

信念感很重要,有信仰的人,依赖于这种信念感,他愿意将自己的身心全盘托出,以信念为寄托,迎接无数的苦难——在佛教,菩萨就是这样的代表;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拥有信念感,一种对生活、生命和人生的自我诠释,诠释的深刻,则可称为圣人——在儒家,孔孟即是这样的圣人。

对于Alex,徒手攀岩就是他找寻到的信念感,这种信念感来自于他愿意用这样的形式亲证战胜死亡的勇气,以及超越自我的可能。

而这种可能,常人眼中看似疯狂,但一旦成功了,在他登顶的一瞬间,他眼中的群峰辽阔、远之又远,是别人看到却无法体会到的,是点断命脉、决断众流之后的“本地风光”!


《景德传灯录》卷14中载有一则公案,讲的是唐代夹山禅师向船子和尚问道。

船子和尚问:坐主住甚寺?(你在那个寺院住)

夹山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说:不似似箇什麼?

夹山道:目前无相似。

船子和尚说问:何处学得來?

夹山说: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突然横起船桨将夹山打入河中,紧逼着问:离钩三寸,速道!速道!(你现在离钩三尺,否则就淹死,快说!)

夹山正要开口回答,船子和尚再举起桨要打。

那一刻,夹山开悟。

夹山上船后,还想继续问船子和尚,如何才能保任这份悟性。

船子和尚见他还有所求,待夹山登岸之后,船子和尚“当下弃舟而逝”
(《大正藏》卷五一)

船子和尚的献出生命的投河一栽,向夹山道明了:对于修行之人,比起生死,还有更高远的追求,那就是彻底的出离与觉悟。

贾题韬先生曾说:此时,船子为夹山点燃了生命的火炬,此时,船子就是夹山。二人的生命因共同的追求紧紧相连。
 
尽管,我们不可能像Alex这样的专业攀登者一样,用徒手攀岩的形式不断挑战自我,但这种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勇气背后,是彻底的放下。

尽管,我们不可能像船子禅师一样,以生命作为赌注去达成一些看似“荒诞”的宗教命题,但其实,他们所想要企及的境界,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种在每个人生阶段不忘重塑自我的态度是可贵的,其背后,是毅然决然的追求蜕变后的崭新。

试想,人生之种种,乃至修行之百般,如果任何一个时刻,我们能拥有他们这样的决然的、毫无退路的果敢,那么,我们,也不再会是当下劣迹斑斑、所求不得的自己了。
 
祝愿每一个敢于突破的你,终得光明!
 
妙元 合十

©文|师父曰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