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相随”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

 winriman 2019-09-12

    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往往愿拜高手为师,目的是想练出一身太极真功夫。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在一些“高手”的指导下,往往在盘拳走架之前不是扎马步,就是练站桩。好象这种练法就能保证太极功夫的获取和提升似的。

 左:作者师徒合影于杨露禅故居。右:文化部为韩会明先生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

     笔者以为不然。笔者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见左上《师徒合影》。恩师韩会明(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见右上《证书》;2008年被文艺家协会和民间艺术家联合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传承人的光荣称号并颁发奖杯奖状)从小就居住在祖师爷杨露禅家里,少年时期便拜在杨班侯义子李万成的足下。他证实地说过:杨家祖孙三代宗师从来没有马步、站桩这一套。盘拳走架就是活步桩功。扎马步、练站桩,如不得法,反倒练出不易化解的僵硬劲儿!

其实,根本不用在太极拳的范围外面去寻求功夫。太极拳的“上下相随”练法就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这样说,并不是笔者别出心裁,其实,《打手歌》早就把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和上乘功夫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打手歌》是这样写的:“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里,掤捋挤按指的是拳法和劲法。虽然只说出了四正手的名称,但也包涵了采挒肘靠四隅手的拳法、劲法。因为四正手四隅手的拳法劲法都要贯彻以掤劲为中心的劲法法则。《歌》中的“上下相随”,指的是身法和步法。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练出上下相随的身法步法,打出相应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顶踏的拳法,他人就很难靠近我,攻不进我的上、中、下三盘。

     然而,他人攻不进我的拳盘仅仅是自我防卫,相较“沾连粘随不丢顶”的功法和“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招法来说,境界还是低得很多。所以说,上下相随只能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而沾连粘随就应该是太极拳的上乘功夫。二者有区别又相统一:没有上下相随的基础功夫,也练不出来沾连粘随的上乘功夫;沾连粘随的上乘功夫,洽洽是上下相随的功夫提升。这样认识“上下相随”才符合太极拳盘练的实际。

     对于上下相随的认识,太极拳界并不一致。大多数拳家只是把它当作身法训练的一般要求,真正把它当作太极拳基础功夫去训练的人为数并不多。许多人谈起上下相随,往往与立身中正一起论述。这当然是对的。立身中正也属于太极拳的身法范畴,只有立身中正,才能做到上下相随。立身中正是上下相随的前提条件。但是,上下相随却有着相对独立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训练内容。这就是:身法与步法相一致,身随步转,步随身翻。做到肩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开合相一致。

     先说步法。太极步是依据道家奇(音:ji)正相生的思想编制的。它要求步子“四正找四隅,四隅求四正”。进步时,后腿蹲的同时前腿往隅角方向伸出;待前脚跟落地时,后腿脚后跟蹬转、脚尖与前脚的方向一致;待后腿的脚跟蹬转到位,前脚逐渐踏平,两脚成“川”字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迈步如猫行”。如果不是后腿蹲的同时前腿伸,前腿的脚后跟就会“磕桩”,那就不是迈步如猫行。如果进步不是前脚往隅角方向弧行迈出、后腿脚跟蹬转,而是往正前方迈出、后腿脚跟不蹬转,那就不是“四正找四隅,四隅求四正”,那就打不出太极平圜中的八面拳。所谓支撑八面的身法只是一句空话。见图所示太极步之右左势。图一:1~2(太极步之右势);图二:1~2(太极步之左势)。  

图一:1~2左:后腿蹲的同时,前腿往右隅 角方向孤形迈出,脚跟擦地。右:后脚跟蹬转的同时,前脚掌踏平,后脚尖朝前,呈不丁不八的“川”字步型。

图二,1、~2:太极步之左势:步法与右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说到身法,这里需要特别谈谈什么是“四正找四隅,四隅求四正”。所谓“四正”,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所谓“四隅”,是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夹角,拳称“隅角”。四个正方加上四个隅方,称为八方即八面,拳称八门。太极拳的习练就是朝着这八门打出拳法。要朝着八门打拳,就必须身体正面对向八门。如何使身体正面对向八门呢?就必须以步法来调整。用步法调整,就是进步时前脚往隅门迈出,待前脚踏平、前腿由虚变实后,后腿才能抬起提至前腿旁边脚尖自然垂下从右脚踝往前隅门方向弧形迈出。就这样左右右左地骑着正方一线进步,身体的正面始终从左隅面转向正面,再从正面转向右隅面,然后从右隅面转回到正面。就象司机把握方向盘开车,左打轮、扶正轮、右打轮、再正轮,汽车才能稳稳地驶向前方一样。

   同上面隅正隅三门一样,拳势待折叠往返后,身体也是面向隅正隅三门。拳路中间往往有横逆,这样又面向对应的两个正门。总起来是身体面向了八门。这里将天门地门略去未谈。其实,打拳时不论面向哪个门,身法都要保持中正,这样才能上打“顶头悬”,下打“落地生根”,才能练出顶劲儿和踏劲。

     太极拳步法与身法的关系是什么呢?是相生相合的关系,是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身随步转,步随身翻,上下一致。

比如搂膝拗步势。先说左搂膝拗步势:当左腿向前弧形迈向左隅角之前,身法必先随着右脚往右隅角摆步而右转,让身体正面面向右隅门;待左脚跟落地时右脚跟向外蹬转;随着左脚逐渐放平、右脚蹬转到位(脚尖与前脚方向一致,呈川字型),身体面向前方正门、左手打“老虎洗脸”势从膝前搂过按于左胯旁;同时,右臂随身体的转动打“老虎洗脸”势催动右掌往前方打出。这里,右掌的高度与胸膛相当并停于身体的中线上,与身体左侧按于胯旁的左掌劲力相等且成相合之势。同样练法,右搂膝拗步势也是这样动作,只不过方向相反。见图三、图四:

图三:左搂膝拗步势:~1:右脚往外  朝右隅角摆步,身法随着右脚转向右隅门并打出天地合抱掌。    ~2:左腿撤回、脚尖 松垂至右脚踝旁再孤形朝左隅角方向迈出; 同时,双手随着身子转向左隅门打出“老虎 洗脸“式,随着右脚跟向外蹬转,左掌按于 左胯旁、右掌按于己身中线前至当胸处。

图四:右搂膝拗步势:~1:左脚外摆、脚尖朝向左隅角,身子随着左脚朝向  左隅门,双手打出天地合抱势。   ~2:右脚收回、脚尖至左脚踝骨下;左腿下蹲的同时、右腿孤 形往右隅角方向伸出,脚后跟擦地,待左脚 跟往外蹬转的同时,右脚掌踏平;同时双掌 打出右“老虎洗脸”式,右掌按于右胯旁,左掌按于己身中线前的当胸处。

    再如倒撵猴势。先说右倒撵猴:随着右掌划向右胯旁边,右脚尖自然随着向右隅角外摆,使身体的正面对向右隅门;待右掌从胯旁由下而上在体侧划弧并按向前方正门时,右胯后坐,左掌由前方撤回与右掌由阴阳相照变成刹那间的阴阳相合后相分往左胯划去。接下去练的是左倒撵猴。这时,左脚尖自然随着往左隅角方向外摆,让身体正面对向左隅门。待左掌完成成体侧小回环、拧身坐胯后按向正门后,完成了左倒撵猴势。见图五、图六:

左为图五:右倒撵猴势:左脚外摆,脚尖朝向左隅 角,身子面向左隅门,在赘身退走的刹那间向正门(东方)打出搬挽手。 

右为图六:左倒撵猴势:右脚外摆,脚尖朝向右隅角,身子面向右隅门,在赘身退走的刹那间向正门(东方)打出搬挽手。

倒撵猴势是“赘身退走搬挽手”的拳势,是身随步转、步随身翻的典型拳势。还有个从单鞭转提手上势的过渡势,也是身法与步法上下相随的典型势:单鞭往提手上势转势,前左掌吊下、弓步前脚尖立即随着往里扣步;同时,右吊手自然松开变掌。几个动作同时完成,紧凑得就象提线木偶一样。然后两手相抱,右脚随右腿收向左脚踝、脚跟向正门轻轻踏出,与左手扣向右肘的右手打出相合之势。这时,右手指尖与眉等高,与脚尖上下一致,肘尖与右膝上下一致。整个动作同时到位。见图七:~1、~2、~3。

图七:~1:单鞭拳势。~2:单鞭转提手上势的过渡势。左掌由挑掌变吊手的同时,左脚尖里扣、右吊手冲开变掌, 整体动作上下相随、阴阳相照,象个牵线木偶。

图七:~3:提手上势。两手合抱的同时,右腿收回、脚尖松垂 往右隅角迈出、脚跟擦地;左掌扣向右肘,与挑出的右掌相合。右掌指高与眉齐。拳势上下相合、左右相系。

    以上枚举的拳势仅仅是太极拳上下相随的特殊拳势,其他拳势也都要做到心到眼到、手脚齐到,使拳势饱满、相随得法。

    弄明白了上下相随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我们就要提高对它的认识,在盘拳走架时切实贯彻上下相随的理法。比如在练揽雀尾之左单掤势时,许多人做完小穿磨掌、左手外掤、右手下捋时左脚尖不知内扣;待右手随身下捋至中线后右脚尖不做外摆。在练揽雀尾之右双掤势时,右手捋至右胯前轻提右手腕时,右脚跟不相随提起;待右手掌往里翻与左手打出阴阳相照势时,右脚脚尖也不知松垂提起;待右手抄向身体左侧与左手打出天地合抱掌时,右脚不随着右手提向左腿踝骨下相合,反而向前方正门迈出。这都不是上下相随的要求练法!这都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不随瞎练!类似这种情况的盘练,都属于没有章法。

为什么如此严格地要求习练上下相随呢?这是因为上下相随是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基础功夫就应当严肃、认真、扎实、有章法地进行训练。其中就包涵了以下四个层面的原因:

一、保护膝、脚关节不受伤害。

    传统太极拳的练法不同于国家体委推广的太极拳练法。传统太极拳是实步转脚,国家体委推广的太极拳是虚步转脚。实步转脚是由膝部关节和脚、踝关节来承担体重,如果盘练时上下不随,就极易使膝关节和脚、踝关节受到伤害;在习练“四正找四隅,四隅求四正”,以获“奇正相生”效果的太极步时,如果后脚跟不向后向外蹬转,就极易使身体重心前倾而加大前腿膝部的负荷。久而久之会使髌骨软化而往前跪倒。拳练到这种程度,不能健康养生反而害己伤身,练拳还有什么意义呢?不是在败坏太极拳的声誉吗?

二、便于意气收敛入骨、节节贯穿。

    我们知道,太极拳练的是开合,通过开合使神意气蓄发。如果练拳上下不随,就影响意气在骨内的通畅;或者意气在骨外串行。董英杰大师(杨公澄甫之高徒)说过:意气从骨外运行,那是外气;意气在骨内运行,那是内气。外气形成的是力,发人往往拖泥带水。内气形成的是内劲,发人干脆利落。上下相随地练拳,能使意气收敛入骨,使内劲节节贯穿,便于内劲的蓄发。这是为练太极功夫拳在打基础。

三、便于劲儿整的培养。

    上下相随的盘练,能使习练者意到眼到、身法灵活,手脚齐到,使内劲闪电般刹那间通向外物,将外物穿透击飞。这个功夫一旦形成,再运用“引进落空”的招法,使自己的内劲迅速通出与对方的腰椎相合,对方被击出丈外是轻而易举的事。

四、便于贯彻阴阳相济的理法。

    太极拳的根本理念是阴阳互根、虚实变转。而贯彻落实这一根本理念的练法就是上下相随、左右相系。这与太极拳的推手是殊途同归、江河同源的事:太极拳的盘拳走架虽然具有慢、匀、轻、松、柔的特点,但却呈现出“气弥圜中”的气场特征;而不同形式的推手拳态,虽然在随曲就伸,无过不及;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但也只是修炼着“走粘”的阴阳劲儿。“气弥圜中”是阴阳劲儿的充盈,是阴阳互根、相融、相合、相分、相斥的结果,与“走粘”劲儿的运动是同一内容。二者都是在修炼着“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内功。所相异的,只是拳态不同而已。   

    以上是笔者从理法、练法、功能几个方面对上下相随所做的阐述,目的只有一个:提高习练者对太极拳基础功夫的认识,尽快而认真地投入上下相随的太极盘练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