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纪一(四)---隋朝音乐家  

 zqbxi 2019-09-12
        一、 牛弘
         1、 生平: 字里仁, 安定鹁觚人( 今甘肃灵台)。 先辈们为躲避灾难曾改姓为寮氏。 父亲名允, 任魏国时侍中、 工部尚书、 临泾公, 后被皇帝赐姓牛氏。牛弘一生性格刚正不阿, 待人谦和, 终生以书为伴, 是一位儒者, 一位君子。周朝时曾任中外府记室、 内史上士、 纳言上士、 加威烈将军、 员外散骑侍郎。后又被封为临泾公。 宣政元年, 转内史下大夫, 进位使持节、 大将军、 仪同三司。
       隋朝开皇初, 任散骑常侍、 秘书监。 一二年间, 任奇章郡公。 三年, 任礼部尚书, 奉旨修定五礼、 明堂。 六年, 任太常卿。 九年, 奉诏改定雅乐, 又作乐府歌词, 撰写圆丘五帝凯乐, 并议乐事。 开皇十八年, 隋朝与突厥征战, 牛弘作为使节出使突厥, 任大将军, 吏部尚书。
        隋炀帝还为太子时, 就非常欣赏牛弘的才识, 经常和他探讨、 切磋。 即位后, 曾写诗称赞牛弘的德行文才, 并特许随意进入内宫, 赏赐其和皇后一起同席饮酒吃饭。 大业二年, 牛弘任上大将军。 三年, 任右光禄大夫。 六年, 巡游江都, 同年十一月 猝死于江都郡, 享年66岁。 隋炀帝听到牛弘病逝的消息, 悲痛惋惜, 下旨厚葬于老家安定, 追封为文安侯。 谥号为宪。
        牛弘生有子嗣二人。 长子方大, 性格温和, 从小勤学好问, 在朝廷做官至内史舍人。 次子, 方裕, 性格粗暴、 凶狠, 随父到江都时, 和别人同谋谋反被处死。
        2、 音乐方面的成就。
      ( 1)上书奏请修定雅乐。 牛弘高瞻远瞩, 看到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 音乐作为教化的工具已不能为封建统治阶级而服务。 开皇九年平陈, 获得了宋、 齐的旧乐。 牛弘上书, 举例说明从周代到秦始皇、 汉高祖、 文帝、 孝宣、 明帝到魏晋南北朝各朝各代都有其歌功颂德的乐曲, 但由于社会的动荡, 外来音乐的侵入, 现存的音乐已不适合本朝所用, 请求皇帝修订雅乐。 据《隋书》 卷十五《音乐下》 记载:
        前克荆州, 得梁家雅曲, 今平蒋州, 又得陈氏正乐。 史传相承, 以为合古。 且观其曲体, 用声有次, 请修葺之, 以备雅乐。 其后魏洛阳之曲,据魏史云『太武平赫连昌所得J, 更无明证。 后周所用者, 皆是新造, 杂有边裔之声。 戎音乱华, 皆不可用。 请悉停之。
         十四年三月 , 牛弘、 姚察、 许善心、 虞世基、 刘臻等上奏皇帝, 说明历代帝王安邦兴邦, 君临天下, 都得益于雅乐。 并举前代的例子, 从中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从而定一代正乐。 得到了隋文帝的同意, 并撰写歌词三十首, 并列清庙歌辞十二首, 要求太乐教习之。 其歌词在《隋书?音乐志》 中均有著录,其中圆丘歌词八首, 五郊歌辞五首, 方丘歌辞四首, 食举歌辞八首, 朝日、 夕月 歌诗二首, 社稷歌辞四首, 凯乐歌辞三首等等。
        仁寿元年, 隋炀帝为太子时, 听其歌词浮躁奢华, 不足以歌功颂德, 请求更改。 于是牛弘等在原歌辞的基础上, 再三斟酌, 修定了雅乐歌辞。
        ( 2)乐议: 牛弘认为, 按《周礼》 所说, 礼乐要按照还相为宫的规律制定。开皇十三年, 牛弘依照郑译的理论, 又依照古代的五声六律做旋相为宫。 隋文帝听后不悦, 要求只做黄钟一调。 牛弘等人揣摸文帝的心思, 进一步修订音乐。据《隋书》 卷十五《音乐下》 记载:
      牛弘遂因郑译之旧, 又请依古五声六律, 旋相为宫。 雅乐每宫但一调,唯迎气奏五调, 谓之五音。 缦乐用七调, 祭祀施用。 各依声律尊卑为次。高祖犹意妥言, 注弘奏下, 不许作旋宫之乐, 但作黄钟一宫而已。 于是牛弘及秘书丞姚察、 通直散骑常侍许善心、 仪同三司刘臻、 通直郎虞世基等,更共详议。
        开皇初, 隋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和“正名份” , 使得隋朝的雅乐迟迟未能定夺, 朝廷各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违背圣人治礼作乐的本意。 牛弘虽然不精通音律, 但为了更好的为皇权服务, 在乐议中未能坚持观点, 发挥更好的作用。
       ( 3)理论见解。 牛弘认为音乐乐律定为六十律不可行。 按照京房提出的六十律相生法, 总结出没有一种乐器可以能为六十律演奏服务的, 而在弦律和管律上列上数字, 用尺和寸来划分乐律, 显然无法实施于实际的音乐演奏。 又提出, 用黄钟为宫, 林钟为调, 与古典有违。 而依据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的方法,林钟作为下徵调式, 不能作为雅乐的正调, 必须更改。
         牛弘的二生, 虽被皇帝宠幸, 但为人谦虚谨慎, 待人谦和, 宽宏大量, 施之于礼。 虽然在朝廷为官, 公务繁忙, 但无一日不看书, 是一位儒者。 在隋室旧臣当中, 是皇帝始终信任之人。 忠心辅佐皇帝, 总知乐事, 为隋朝礼乐制度建设作出了贡献。 据《隋书?牛弘传》 记载:
        牛弘笃好坟籍, 学优而仕, 有淡雅之风, 怀旷远之度, 探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 汉之叔孙, 不能尚也。 绸缪省达三十余年, 夷险不渝, 始终无际。 虽开物成务非其所长, 然潋之不清, 混之不浊, 可谓大雅君子矣。子实不才, 崇基不耩, 干纪犯义, 以坠家风, 惜哉!
        在音乐方面, 虽然也提出了各种理论和见解, 但不够深入和精通, 只是为了博封建帝王之喜好和巩固自身的权势和地位而服务的。
         二、 郑译
         1、 生平郑译, 子正义, 河南荥阳开封人。 祖父郑琼, 北魏时曾任太常卿。 父亲郑道邕, 任北周的司空。 官位都很高, 郑译可以说簪缨世家。 郑译年少时善骑射,读书颇有见识, 兼通音律, 称得起文武双全的才俊之士。 他的从祖文宽, 曾娶魏国的平阳公主( 周太祖宇文泰的妹妹)。 而平阳公主没有子嗣, 宇文泰令郑译嗣之。 所以年少时郑译被宇文泰所宠爱, 常令郑译与诸子同游, 按照宗室子弟对待。 郑译十多岁的时候, 曾去拜见相府司录李长宗, 长宗见其年少, 在大庭广众中戏弄他。 而郑译正色谓长宗日:“明公位望不轻, 瞻仰斯属, 辄相习狎, 无乃丧德也。 长宗因而异之。 ” 可见他少年的时候, 俨然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模样。
         周武帝时, 郑译历任给事中士, 银青光禄大夫和左侍上士, 为帝王所亲信。在郑译丧妻时, 周武帝特命续娶梁安固公主, 可见其在帝王心目中的地位。 武帝日理万机, 公务忙碌不堪, 急欲使太子成才, 以为副佐, 因令郑译转任太子宫尹, 期望有所辅弼。 但太子是一个不成材的失德之人, 武帝多次有废黜之意,令太子不安。 而此时, 郑译对太子说:“愿殿下勉著仁义, 无失子道而已, 勿为他虑。 ” 圆此时正值吐谷浑进犯朝廷, 武帝诏太子去征讨。 结果打了胜仗凯旋而归, 论功为郑译最大, 进爵封赐。 郑译得意忘形, 做出了很多苟且之事, 被武帝革职贬为平民。 一直到武帝病逝, 太子即位, 又重新恢复了官职。 因得到宣帝的宠爱, 在朝廷上下专横跋扈、 贪污博得私欲, 被宣帝免职降为平民。 后在死党的极力劝说, 宣帝又将其诏回宫中任职。
         郑译可谓是隋朝的开国功臣, 和杨坚同谋助其夺取政权, 登上皇位。 而郑译沾沾自喜, 不以前车之鉴, 仍然是贪污赃赋, 无恶不作, 不亲职务, 唯阴险刻薄是务, 声名至为狼藉。 另郑译还是不孝之人, 不与母亲同住一处。 隋文帝多次提醒和宽恕, 因其不掌握兵权, 不足以危害隋朝政权, 而得以保全性命。开皇十一年, 因病去世, 时年五十二岁, 谥号为达。 育有一子, 名元寿。 在隋炀帝时屡获军功, 得以重任。
        2、 音乐方面的成就自五胡十六国之后, 乐律已失, 有重修之必要。 郑译通晓音律, 文帝于是令他参加此事。 先是, 文帝时所奏乐章, 都沿自魏周, 皆歌颂胡人歌德, 乃令太常卿牛弘、 国予祭酒辛彦之、 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 但议论了很久也没定下来。
        郑译擅长演奏琵琶, 从龟兹人苏祗婆那学习西域琵琶和乐调理论, 将北周时由西域传入的乐声与隋朝固有的乐府相参校。 西域音乐中一均之中有七声,与隋朝乐府中的宫、 商、 角、 徵、 羽及变宫、 变徵, 适相符合, 乃定七始之义, 隋朝音乐史初探名日乐府声调, 凡共八篇, 奏上, 文帝嘉之, 特予慰劳说: “律令则公定之,音乐则公正之。 礼乐律令, 公居其三, 良足美也。 "但因为何妥的反对, 乐声议定而未行。
         西域用琵琶所奏的七音: 一日娑陷力, 即民族调中的宫声; 二日鸡识, 即民族调中的商声; 三日沙识, 即民族调中角声; 四日沙侯加滥, 即民族调中的应声, 亦即变徵声; 五日沙腊, 即民族调中的和声, 亦即徵声; 六日般赡, 即民族调中的五声, 亦即羽声; 七日俟利建, 即民族调中的斛牛声, 亦即变宫声。由此可知琵琶七音, 实际是由我国传至西域, 到周武帝时又传至中国, 经郑译的研究, 证实了二者实为一, 即所谓礼失而求之野也。 郑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更正了西域的五旦, 证明五旦即宫、 商、 角、 徵、 羽; 也为七调、 十二律, 合八十四调, 旋转相交。 于是著书二十余篇, 宣告朝廷。
        郑译还是一位制笙专家, 他曾向周宣帝献过一套笙: 共十二只笙, 每只笙十六簧。 郑译与苏祗婆结识后, 对“五旦七声” 理论大感兴趣, 便与苏祗婆共同研究, 以吹笙的高音来与琵琶在转调中的音高一一核对, 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 终于使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 理论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 新的乐制确定之后, 隋文帝高兴地说:“此乐正合我的心意。 ”
        中国音律, 失传已久, 旧律亦鲜为人知, 经郑译的研究而复通。 郑译等议乐声, 虽然没有被隋文帝采纳, 但其理论也应用在了实际的音乐实践中。 据《隋书》 卷三十二《经籍一》 载: 郑译著有《乐府歌词》 八卷,《乐府声调》 六卷。他在我国音乐史上, 具有其相当崇高的地位, 并不因其在政治上的失德而有所影响。
        三、 何妥
         1、 生平: 何妥, 字栖风, 西城人, 随父亲经商来到中原, 家住郫县( 今四川成都一带)。 何妥小的时候聪明机警, 表现出非凡的才华, 令世人刮目相看。周武帝时任太学博士, 宣帝时封襄城县伯。 隋文帝是任国子博士, 加通直散骑常侍, 进爵为公。
         何妥性格急躁, 善言词, 是个好是非、 阴险的小人。 因为苏威身兼五职,独揽朝政, 对其怀恨在心, 想方设法弹劾之。 开皇初, 以苏威“兼领五职, 不可信任。 掌天文律度, 皆不称职” , 而“上八事以谏” 。 开皇二年, 何妥和苏威两人为定考文学, 更是激烈争吵。 据《北史》 卷八十二《儒林下》 载: “威勃然日: ‘无何妥, 不虑无博士!’ 妥应声日: ‘无苏威, 亦何忧无执事’ !”
        固开皇二年, 何妥奉旨考定音律, 深受皇帝恩宠。 后来因为其子犯罪向文帝求情, 逐渐被文帝冷落。 六年, 出任龙州刺史, 经常在各处讲学。 在职三年,因身体原因回到了朝廷。 因不满苏威的霸道和排挤, 在文帝面前状告苏威朋党营私, 损害朝政。 苏威后被隋文帝查处, 其朋党也一同治罪。 后任伊州刺史,国子祭酒。 死于官职。 谥号为肃。
        2、 音乐方面的成就
        ( 1)修定乐舞, 上表提出礼乐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何妥云: “乐至则无怨, 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 。 上古时虽没有音乐, 但都有锣鼓相击发音歌颂帝王的乐舞, 而今文帝统一天下后仍沿用前朝之音乐, 实为不妥, 建议修定乐舞。
        ( 2)提出“黄钟一宫” 和“清商三调”
         在郑译和苏夔议论正定律吕时, 何妥提出“非十二律旋相为宫” , 并提出依照郑译的理论取黄钟为正宫。 《隋书?音乐中》 曰:
         乃立议非十二律旋相为宫, 日: “经文虽道旋相为宫, 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 用调, 是以古来不取。 若依郑玄及司马彪, 须用六十律, 方得和韵。 今译唯取黄钟之正宫, 兼得七始之妙义。 非止金石谐韵, 亦乃箕虞不繁, 可以享百神, 可以合万舞矣。 ” 而又非其七调之义, 日: “近代书记所载, 缦乐鼓琴吹笛之人, 多云『三调j。 三调之声, 其来久矣。 请存三调而已。 ”
        这两种理论都被隋文帝采纳。 据《隋书?音乐中》 记载:
         所谓正声, 又近前汉之乐, 不可废也。 是时竞为异议, 各立朋党, 是非之理, 纷然淆乱。 或欲令各修造, 待成, 择其善者而从之。 妥恐乐成,善恶易见, 乃请高祖张乐试之。 遂先说日: “黄钟者, 以象人君之德。 ”  隋朝音乐史初探奏黄钟之调, 高祖日: “滔滔和雅, 甚与我心会。 ” 妥因陈用黄钟一宫, 不假馀律, 高祖大悦, 班赐妥等修乐者。 自是译等议寝。
        何妥作为隋文帝的宠臣, 在“开皇乐议"扮演了重要角色。 唯恐郑译提出的乐声被文帝采纳, 先前一步请求文帝试乐, 而乐队只演奏黄钟一调。 何妥对文帝说, 以黄钟为首调, 象征着君王的德行。 文帝听后大悦, 决定雅乐只用黄钟一调。 而郑译所提出的理论被搁浅。 从这件事说明何妥是极有心计, 阿谀奉承之人。 所以郭沫若称他为“老狯” 。 而何妥撰有《乐要》 一卷, 《乐部》 一卷,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万宝常
        1、 生平: 万宝常, 家世渊源不详。 有的音乐史书籍中记载他出生于江南。父万大通, 原在南朝梁国任职, 梁朝灭亡后, 跟随梁将王琳归顺北齐国, 后因王琳抗陈战死, 打算回到江南, 而事请泄漏被诛杀, 其子宝常被配为乐户。
        乐户是指古代从事吹弹歌唱的高级奴隶。 古时犯罪的官员的妻子儿女没入官府, 从事吹弹歌唱, 供统治阶级取乐, 名“隶乐籍” , 户称“乐户” 。《魏书》 所谓“乐户” , 即指乐工、 女乐、 倡优等歌舞艺人的户籍, 乐户与营户、 杂户一样, 被认为是贱民, 凡乐户“皆用赤纸, 其卷以铅为轴” , 不属郡县, 执宫廷声乐之役, 世代相袭。 乐户制度作为历代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自北魏至清代延续了一千多年, 直至民国时期尚有大量的孑遗。 同时这一群体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创造和继承者, 乐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古代的音乐和歌舞艺术水平。
        万宝常的一生极为坎坷。 虽然短短三十多年, 却经历了梁、 北周、 北齐、隋四个朝代。 但是其卑贱的乐户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 万宝常自幼学习音乐,:曾师从北齐音乐大家祖孝徵学习音律。 据《北史?。 祖瑷传》 记载:“祖埏天性聪明, 事无难学, 凡诸伎艺, 莫不措怀。 文章之外, 又善音律, 解四夷语及阴阳占候。 医药之术, 尤是所长。 ”
         从祖孝徵那里, 万宝常继承了其所有技艺,“妙达钟律, 遍解八音” 。 据史书记载: 万宝常有一次和人吃饭, 谈及音乐, 因身边没有带乐器, 就拿吃饭的碗碟等杂物作为乐器, 用筷著叩击, “品其高下, 宫商必备, 谐于丝竹, 大为时人所尚” 。 开皇初, 奉旨制造乐器, 并在当时的音乐机构“太常’ ’ 中参与修编洛阳旧曲, 成为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的音乐大家。
        万宝常精通音律, 创作手法讲究乐声雅淡。 音乐上的非凡造诣, 被当时权倾一势的苏威父子所排挤、 打压。 万宝常因为其音乐才华无法施展, 所提出的音乐理论见解不被人采纳, 终日郁郁寡欢, 卧病在床。 他一生无子, 其妻也在他最落魄、 生病时卷走财产, 最终被活活饿死。 临终时, 将自己所著之书《乐谱》 六十四卷付诸一炬, 大呼“何用此为?” 后被其弟子在火中捡起书卷得以留存于世。
        2、 音乐方面的成就
        ( 1)音乐理论著作: 据《北史?艺术下》 载: “宝撰《乐谱》 六十四卷。且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 改弦移柱之变, 为八十四调, 一百四十四律, 变化终于一千八百声。 ”八十四调是万宝常依据《周礼》 旋宫之义而创作, 借鉴了龟兹人苏祗婆的音律理论, 又在参与修编洛阳旧曲, 拜师学艺中, 得知了“上代修调古乐” 的方法。 所以《北史》 卷九十《艺术下》 曰: 
         “时以《周礼》 有旋宫之义, 自汉已来, 知音不能通, 见宝常特创其事, 皆晒之。 ”
          八十四调, 在理论上是行的通的, 但在实际的运用中, 确实难以操作的。古代的制造乐器水平有限, 要想奏全八十四个调, 每种乐器要制造很多件, 还要有多人去演奏。 音乐是门艺术, 是人们表达情感、 表达生活、 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 不是简单的用数字就可以演绎出来的。 所以,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位作曲家是用全八十四调的。 在古代, 隋朝的音乐家郑译和唐代的祖孝孙都将其八十四调理论实践于雅乐演奏中, 但在实际演奏中到底用了多少件乐器, 虽然史书中有相关的记载, 但都不很精确。
         ( 2)造“水尺律” : 据《隋书?万宝常传》 中记载: “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 非雅正之音, 请以水尺为律, 以调乐器。 上从之。 宝常奉诏, 遂造诸乐器, 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
         “于是损益乐器, 不可胜纪, 其声雅淡, 不为时所好。 太常善声者, 多排毁之。 ”
        据《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十三《乐考六》 载: 
         开皇十年, 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 实际比晋前尺一尺一寸八分六。 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 是万宝常所造, 名水尺律。 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 南吕, 黄钟羽也, 故谓之水尺律。
         万宝常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作曲家和乐器改革家。 其音乐才华之高,在当时无人能比。 据《北史?艺术下》 记载:
         开皇中, 郑译、 何妥、 卢贲、 苏夔、 萧吉并讨论坟籍, 撰著乐书, 皆为当时所用; 至于天然识乐, 不及宝常远矣。 安马驹、 曹妙达、 王长通、郭令乐等能造曲, 为一时之妙, 又习郑声; 而宝常所为, 皆归于雅。 此辈虽公议不附宝常, 然皆心服, 谓以为神。
       《隋书?万宝常传》 曰: 
       “宝常声律, 动应宫商之和, 虽不足远拟古人, 皆一时之妙也” 。
         万宝常又是封建的乐籍制度下的牺牲品, 无论在生活上、 事业上都是极其不幸的。 但其留下的音乐著作和音乐理论为后世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如郭沫若所说: “我们希望中国有第二个万宝常出来。 宝常无子, 但我不相信中国民族的音乐天才是绝了种。 压着的大石一旦除去, 有生的力量便会迸出萌芽而茁壮起来。 ” 
        隋朝的音乐家, 因为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 有的音乐家都跨越了三个朝代,所以在本章中也都不一一赘述。 这里只介绍了几位在朝廷内部, “开皇乐议” 中和对隋朝音乐影响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四位的音乐家, 以便从整体上了解隋朝音乐发展的现状。

 
隋纪一(四)---隋朝音乐家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隋纪一(四)---隋朝音乐家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隋纪一(四)---隋朝音乐家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隋纪一(四)---隋朝音乐家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隋纪一(四)---隋朝音乐家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素将济江,使始兴麦铁杖戴束藳(麦铁杖头戴蒿草),夜,浮渡江觇贼,还而复往,为贼所擒,遣兵仗三十人防之。铁杖取贼刀,乱斩防者,杀之皆尽,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奏授仪同三司。

        素帅舟师自杨子津入,击贼帅朱莫问于京口,破之。进击晋陵贼帅顾世兴、无锡贼帅叶略,皆平之。沈玄懀败走,素追擒之。高智慧据浙江东岸为营,周亘百余里,船舰被江;素击之。子总管南阳来护儿言于素曰:“吴人轻锐,利在舟楫,必死之贼,难与争锋,公宜严陈以待之,勿与接刃。请假奇兵数千潜渡江,掩破其壁,使退无所归,进不得战,此韩信破赵之策也。”素从之。护儿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焰张天。贼顾火而惧,素因纵兵奋击,大破之,贼遂溃。智慧逃入海,素蹑之至海曲,召行军记室封德彝计事,德彝坠水,人救,获免,易衣见素,竟不自言。素后知之,问其故,曰:“私事也,所以不白。”素嗟异之。德彝名伦,以字行,隆之之孙也。汪文进以蔡道人为司空,守乐安,素进讨,悉平之。(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素遣总管史万岁帅众二千,自婺州别道踰岭越海,攻破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鬬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言于素。素上其事,上嗟叹,赐万岁家钱十万。(一种漂流瓶的通讯办法

    素又破沈孝彻于温州,步道向天台,指临海,逐捕遗逸,前后百余战,高智慧走保闽、越。上以素久劳于外,令驰传入朝。素以余贼未殄,恐为后患,复请行,遂乘传至会稽。王国庆自以海路艰阻,非北人所习,不设备;素泛海奄至,国庆遑遽弃州走。余党散入海岛,或守溪洞,素分遣诸将,水陆追捕。密令人说国庆,使斩送智慧以自赎;国庆乃执送智慧,斩于泉州,余党悉降。江南大定。(沿海一带平息

    素班师,上遣左领军将军独孤陀至浚仪迎劳;比到京师,问者日至。拜素子玄奖为仪同三司,赏赐甚厚。陀,信之子也。

    杨素用兵多权略,驭众严整,每将临敌,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对陈,先令一二百人赴敌,陷陈则已,如不能陷而还者,无问多少,悉斩之;又令二三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称为名将。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行者,微功必录,至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残忍,士亦以此愿从焉。(残忍带兵。)

    以幷州总管晋王广为扬州总管,镇江都,复以秦王俊为幷州总管。

    番禺夷王仲宣反,岭南首领多应之,引兵围广州。韦洸中流矢卒,诏以其副慕容三藏检校广州道行军事。又诏给事郎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南康,得兵数千人。仲宣遣别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与大将军鹿愿击斩之,进至南海。

    高凉洗夫人遣其孙冯暄将兵救广州,暄与贼将陈佛智素善,逗留不进;夫人知之,大怒,遣使执暄,系州狱,更遣孙盎出讨佛智,斩之。进会鹿愿于南海,与慕容三藏合击仲宣,仲宣众溃,广州获全。洗氏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引彀骑卫,从裴矩巡抚二十余州。苍梧首领陈坦等皆来谒见,矩承制署为刺史、县令,使还统其部落,岭表遂定。

    矩复命,上谓高颎、杨素曰:“韦洸将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弊卒径至南海,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矩为民部侍郎。拜冯盎高州刺史,追赠冯宝广州总管、谯国公。册洗氏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官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仍敕以夫人诚效之故,特赦暄逗留之罪,拜罗州刺史。皇后赐夫人首饰及宴服一袭,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一库,每岁时大会,陈之于庭,以示子孙,曰:“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忠顺之心,今赐物具存,此其报也;汝曹皆念之,尽赤心于天子!”(宣传忠君思想

    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亡叛。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不可以招怀远人。上遣推讷,得其赃贿,竟致于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上嘉之,赐夫人临振县为汤沐邑,赠冯仆崖州总管、平原公。

    文帝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五九一年)

    春,正月,皇太子妃元氏薨。

    二月,戊午,吐谷浑遣使入贡。吐谷浑可汗夸吕闻陈亡,大惧,遁逃保险,不敢为寇。夸吕卒,子世伏立,使其兄子无素奉表称藩,并献方物,请以女备后庭。上谓无素曰:“若依来请,他国闻之,必当相效,何以拒之!朕情存赡养,各令遂性,岂可聚敛子女以实后宫乎!”竟不许。

    平乡令刘旷有异政,以义理晓谕,讼者皆引咎而去,狱中草满,庭可张罗;迁临颍令。高颎荐旷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上召见,劳勉之,谓侍臣曰:“若不殊奖,何以为劝!”丙子,优诏擢为莒州(今山东沂水东北、高桥镇东南处)刺史。

    辛巳晦,日有食之。

    初,帝微时,与滕穆王瓒不协。帝为周相,以瓒为大宗伯,瓒恐为家祸,阴欲图帝,帝隐之。瓒妃,周高祖妹顺阳公主也,与独孤后素不平,阴为呪诅;帝命出之,瓒不可。秋,八月,瓒从帝幸栗园,暴薨,时人疑其遇鸩。乙亥,帝至自栗园。

    沛达公郑译卒。(郑译(540年-591年),字正义,是中国北朝、隋朝官员。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出自荥阳郑氏洞林房。北周时担任内史下大夫,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宇文赟死后,和刘昉矫诏使杨坚辅政。郑译历任柱国、丞相府长史。杨坚建立隋朝,他担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参议定乐,为《乐府声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