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古稀老人赵 2019-09-12

如今过节,去父母家里吃团圆饭已成为一种定势。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平时没时间看望爸妈,过节了,总得回家陪爸妈吃顿饭吧?殊不知,这顿饭怎样才能让儿女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科学,让许多老人绞尽了脑汁。

老人们往往大清早跑菜市场,精心选购儿女们爱吃的鲜蔬蛋肉,回到家择、洗、烹、炒、炸、炖,看着表,不能太早,也不能迟,要在儿女们按点进家的时候,正好饭菜上桌。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泼顶子菜的垫底儿菜

王九云 |文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现在与过去翻了个个儿

每逢过节前过节后,我家楼下几位老太太在闲聊中都会发出许多感慨。

“我家孩子很懂事,平时上班忙,回不来,但每到过节都要回来团圆。本想趁此次机会给孩子们说说话,可他们每人捧着一部手机,有一搭没一搭应付着咱,自觉无趣,便不再言语吃闷饭。孩子们吃完饭,撂下碗筷一拍屁股走人。你说,孩子们很辛苦,回来像串亲戚,咱哪能使着孩子们干洗碗刷锅这粗活?”

提起这事郝嫂既欣慰又失落。

白嫂说:“俺家和你家不一样。去年过八月十五,俺把饭菜做好了,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过来,儿子说,妈,单位有事了,不回家吃饭了。闺女说,妈,今天去孩子奶奶家吃了,你和爸自己吃吧。俺老婆子放下电话,瞅着满桌子饭菜,哭的份儿都有。接下来呢,俺老两口便是自作自受,剩饭剩菜吃了几天。”

高嫂说在家吃太忙乎,过节直接去酒店撮一顿,可总觉得没有过节的味儿。

郝嫂白嫂的“牢骚”虽是个案,不能以偏概全,却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过节老人忙乎儿女享清闲 对比过去,像翻了个个儿。

过去过节,都是老人享清闲,等着吃儿媳烙的油饼,炖的泼顶子菜。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过去过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是一样饭

在我的豫北老家,都把中秋节说成八月十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过八月十五,家家户户没二样饭,一律是油饼配泼顶子菜。

那时都是应季菜。中秋时节,夏季菜集体罢市,拔茄棵子时摘下的茄馉饳,小,且硬,满身疥疙疤,头上咧嘴龇牙像个怪胎。

墙头上的扁豆角倒还结着,虽不那么鲜嫩,也足够过节吃的。

农村北瓜不主贵,墙跟前,粪堆边,扔下几粒籽,就扯出一大片,或顺着草绳往墙上头爬。家院子里一扒拉,哪儿都是瓜。

土豆儿上了足草芥粪,也没有现在的大,大的如鹅蛋,小的像鸡蛋,吃起来有点面面的,新土豆稍微带点麻。这些纯天然的绿色蔬菜,绝对比现在的反季菜有味儿。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做泼顶子菜,全凭皮渣支棱着撑碗肚儿

做泼顶子菜,皮渣是上等食材。

生产队时期村里开着粉坊,新红薯刨出来加工成粉条后分给社员。分来的粉条大伙儿平时舍不得吃,留着过年过节或招待亲戚。

除了过年,一年里有八月十五和五月端午两个大节,无论平时多么节省,多么忙,这两个大节不能忽视,都要蒸皮渣。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把粉条煮到手能捏断,兑上粉芡,放上葱姜蒜末鲜虾皮,盛在碗里上笼蒸。蒸熟的皮渣冷却后抠出来,像剥了二层皮的煮鸡蛋,晶亮,光滑,柔润,瓷实。

做菜时先把皮渣切成厚片儿,片刀成斜条,再成棱形,有角有棱,这是做大席的切法,说的是看着奇巧,不呆板,实际上这样支棱着能撑起碗肚儿。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用麦秸撩火,油饼才能起层儿,牙一咬掉饹馇儿

中秋节上午,最忙的是当家女人。

扁豆角择了筋儿,下锅菜洗干净,改了刀,把火通透,等火苗上窜,坐锅放油,菜依次下锅。

皮渣要另起锅,葱姜蒜爆香,烹好汤儿,烩热捂着。烙油饼须用麦秸撩火,鏊子文热,烙出的油饼才能出油儿起层儿,牙一咬掉饹馇儿。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拽麦秸总是孩子的事儿,麦秸垛是五月里打场时垛好的,几场雨后,踏得很瓷实,麦秸真的不好拽呢,用劲儿小了,抓一大把,麦秸顺着指缝都跑了,拽出来只剩几根。

劲儿用大了麦秸像刀子,把手指划得淌着血,很疼很疼。箩头拽满了,胳膊白道道也划满了。

女人和好面,撅成小剂,放上油盐葱花擀成饼,搬仨砖支起铁鏊子,点燃麦秸,轰的一下,火苗舔着鏊子底儿,软沓沓的油饼眨眼就是几张。

那时谁家都有散养鸡,女人把攒下的笨鸡儿蛋端出来,啪,在碗边磕破,两手搬开,噗的儿,蛋黄儿掉进碗里,蛋青儿粘黏,在蛋壳下晃悠着不肯落下,女人食指贴着蛋壳内一转,青儿就顺着手指流进碗里。

十几个笨鸡儿蛋,磕了一大碗,放上葱花和盐,顺时针搅匀了,油热八分,把鸡蛋倒进油锅,蛋液瞬间冒着泡儿抱成团儿,金黄金黄的,扑鼻的香味一穴儿一穴儿往上飘。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婆婆以送不送泼顶子菜衡量儿媳的孝心

开饭时,女人拿出粗瓷大海碗,摇着铜勺子的长把,盛大半碗垫底儿菜,皮渣一块一块往上泼,盖严实,鸡蛋再泼一层,堆成尖儿,看着威呀武啊的,很丰盛。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这碗菜叫泼顶子菜。第一碗菜,孩子们是不准吃的,要送给公婆。

有的与老人不在一个院住,女人就用干净洗碗布裹起油饼,端起菜,隔街绕道送去,迎头来人总爱打个趣儿:“这碗菜真排场啊!你婆婆不用咯吱就笑了!”

如婆媳平时有点过节儿,女人会使着孩子去送。爷爷奶奶见孙子来送菜,满心欢喜,以往的不愉快也随之烟消云散。

下午老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是:“儿袖的(儿媳妇)给你送菜了没有?”“送了送了,一大海碗,我和老头子都没吃完嘞!”有兄弟几个的,老人还要衡量一下谁送的碗大。

谁家儿媳妇过节没给公婆送泼顶子菜,唾沫星子会淹死她:“这黏们(女人)不通鼻窟窿儿,前有车来后有辙,过了几年瞧她儿袖的咋怼她!”

 炖的泼顶子菜就着油饼,是以前最好的中秋美食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逐渐好转,晚辈不再给老人送菜,过节时,有的把老人叫到自己家中共进午餐,有的买些鸡蛋大肉鲜菜之类送给老人。

本世纪以后,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是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的产物,每家多则两个,少者一个,都是宝贝疙瘩,顺理成章的成了啃老族,时不时带着孩子去父母家蹭一顿,过节更是大团圆。

至于拿饮料水果保健品什么的,父母什么也不稀缺,只不过是过节的,走走形式,也因此出现了本文开头几位嫂子议论的情况。

古人云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前几年国家又颁布了新二十四孝,第一条是“带着妻小常回家”;第二条是“共与父母度节假” ;更重要的是第四条,让孩子们“亲给父母做做饭”,而不是回家当手机控, 甩手客,给老人增加负担。

无论时代有几多变革,无论生活格局有什么变换,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不能变,要使老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儿女的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