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张文物图片

 馱夫 2019-09-12

驮夫








晋侯鸟尊

西周 · 山西省博物馆

鸟与象的完美结合

是祭祀祖先所用祭器

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珍品




红陶兽形器

距今4500年-6500年 · 山东省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反映了先民发达的养猪业以及高超的制陶技艺




舞蹈纹彩陶盆

公元前2900-前2350年 · 青海省博物馆

拉手小人为两组,分别有11人,13人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代表作

史前中国最美的彩陶在青海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 · 澳门博物馆

洪武年间的陶瓷精品

在入藏澳门博物馆之前曾被拍卖

2006年佳士得春拍成交价¥81,660,800




毛公鼎

西周 ·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

是铭文字数最多的鼎,有近500字

有人说此鼎的史料价值抵一部《尚书》

台北故宫将它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展出






兽面纹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一种主要流行于夏的青铜器),长16.5 厘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羽人划舟纹铜钺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銎宽3.5厘米,刃宽12厘米,厚1.5厘米,面高9.8厘米,背高10.1厘米

宁波鄞县甲村公社郊家棣石秃山出土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小口尖底瓮,出土于杏花村仰韶文化遗址,是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



“何尊”为贵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尊内底部铭文“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最早出现“中国”二字,当时的“中”指洛邑(今洛阳)。关于“中”概念的形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何尊。

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乃西周初之器物,该器内底铸有铭文12行计122字,内容为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今洛阳)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其中有“宅兹中或(國)”四字,表明了洛邑的象征意义乃是处于分野之“中”的内涵——西周时期的周王经常在“天下之中”的东都接受“四方”诸侯的朝拜。何尊上的铭文是已知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



何尊底部铭文,红圈内文字由上至下依次为“宅兹中国”。





从“中”的图像起源来看,青铜器纹饰的对称结构,两条龙对称构成的怪兽形状,被称为饕餮。




神木市石峁遗址出土的神面与双兽纹石刻。

龙山文化石峁石雕纹饰,中间的人脸有一个尖顶,两旁是对称的兽,这也是“中”的体现,尖顶是对天极的象征表现。




西汉鎏金银铜竹节熏炉

“以竹为宫,天子居中”。竹节并不只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有很隐秘的象征性。竹子和天子互有联系。

竹,在早期中国有着隐秘的象征意义,节令的节是竹字头,西周“制礼作乐”,亦称“制节作乐”,礼就是节,故有“礼节”。“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祭祀天地的玉琮,节节而上,原型可能即是竹。





这件兽面纹玉琮距今四千多年,2018年,从延安芦山峁的遗址中出土。玉琮是浙江良渚遗址的代表性器物,却在那个年代出现在了几千里之外的陕北黄土高原。




“与天久长”瓦当




西周折觥

考古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并不是非常多,但基本都非常珍贵;这件西周折觥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饕餮纹青铜器。而且器身的内部还铸有共计六行四十字的铭文记载了铸造此折觥的用途。



夏代乳钉纹铜爵

众所周知,我国早就开启了夏商周断代史工程,但对夏代文化遗址的考古上依旧还是一片空白。所幸的是,偃师二里头遗址正在填补这一项空白。而这件青铜器就是出土于二里头夏代遗址,是目前出土少量的夏代文物之一。不仅国之瑰宝,更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文物实证。




散氏盘

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收藏于我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该院青铜器藏品中的翘楚。散氏盘铭文357字,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还是台北仅次于毛公鼎后的青铜珍品,更是我国不可缺失的国之重宝。



铜丝网套错金银镶嵌铜壶

目前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相对比较多,此为战国中期文物,1982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南窑庄;现为国家规定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网套玲珑剔透,用的是失蜡法;所铸上面的铭文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伐燕国的史实,印证和补充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青铜卡尺

这件酷似现代游标卡尺的青铜卡尺正是王莽发明的,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但上面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因岁月的侵蚀早已难以辨认。






河南下寺2号楚墓中出土的那些青铜器中,最珍贵的就是一件名叫“云纹铜禁”的青铜器。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2002年被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云纹铜禁”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达90多公斤,是古代用来放置酒器的案板。这件“云纹铜禁”的发现,对了解春秋以前的文化有重要意义。其中的“禁”字,就是禁止饮酒的意思。在春秋以前,上至百官下至平民都是不能随意饮酒的,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如果平民私自聚在一起饮酒,是要被治以死罪的。这件“云纹铜禁”,就是起到警告的作用。

“云纹铜禁”的珍贵之处,它最大的特点还在复杂的制作工艺。“云纹铜禁”在出土的时候,已经碎成了一堆残片,专家们花费了巨大功夫才把它恢复原样。经研究发现,这件“云纹铜禁”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是用失传已久的“失蜡法”铸造的。

在“云纹铜禁”被发现以前,普遍为“失蜡法”是在唐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并且还是由天竺传过来的。而“云纹铜禁”的发现证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失蜡法”了。这样一来,“失蜡法”的使用时间最少提前了1100多年。

“云纹铜禁”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的难以复制。“失蜡法”简单来说,就是先用蜂蜡雕刻出青铜器的外形,再把蜂蜡外面敷上一层耐火材料,然后在放入火中加热,等蜂蜡融化流出之后,再往里灌入融化的青铜汁,等冷却之后青铜器就成型了。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以今天的科技都难以制造。所以想要复制“云纹铜禁”,还是必须采用数千年前的“失蜡法”才行。



红陶兽形壶

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文物通体施红色陶衣;呈猪形,圆面耸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提手。尽管因实用需要在兽背上加安了一个提手和一个注水口,但仍不妨碍其憨态可鞠的生动形象。



玉戚形璧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夏商时代的国宝级青铜器以及有着诸多未解之谜。除了青铜器以外还出土了大量的上古玉器,这件玉戚形璧就是最著名的一件。这是三星堆特有的器型,因形似古代的一种兵器——戚,故命名为戚形方孔璧。



1978年5月陕西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物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台,周身布满竖棱,如虎皮身上的斑纹;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除此之外,其内部的铭文更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良渚玉器:神面纹


人面方鼎


石峁遗址出土的神面纹石刻


良渚玉器里,最繁复的花纹,既是大字人形,又是大人脸;石家河和龙山的玉器上也都有人脸的装饰,比较狰狞,也可以叫鬼脸;人脸比较写实的是湖南出土的商代人面方鼎,但目前是孤例。过去曾经有很多人以为这是饕餮纹。

这种人脸形象到了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器上就变得比较罕见,战国青铜器上的纹饰也有人的形象,但不是表现脸。这种现象颇让人费解。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装饰,没有什么意义,也有学者如张光直先生则主张“萨满说”,认为这种纹饰是用来通神的。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发生很大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兽面纹代替了神面纹,转向了动物纹的纹饰。这个时期,铜器上的纹饰主要分三大类:动物纹、几何纹、画像纹,出现时间略分早晚,互有重叠。商代和西周中期以前,以龙纹、凤纹、虎纹为主;西周中期以后和春秋早期以弦纹、云雷纹、涡纹、鳞纹、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为主,其中鳞纹、窃曲纹和重环纹共同组成的复合纹饰,旧称环带纹,如今正名为山纹;战国开始流行画像纹,人的形象再次出现,场面更加宏大,也更加细密,表现田猎、采桑、燕乐、战争等场面。这其中有个很突出的现象是,中国早期缺乏表现花叶等植物类的纹饰。


棒槌角饕餮纹


二里岗时期的饕餮纹


垂冠大鸟纹


掌形冠凤鸟纹




商代的虎纹


西周的虎纹


山纹(口字纹加八字纹)


霸伯山簋



莲瓣形壶(铭文叫花壶)的盖子是山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宴乐狩猎攻战纹壶


西周晚期,礼制改革,中国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纹饰。这种纹饰以点、线、方形、圆形、三角形、漩涡形等为特点,构成了一种几何纹,而且非常讲究平分和对称。弦纹和圈纹是最早也最普通的几何纹。商代的云雷纹多作饕餮纹和龙凤纹的地纹。还有涡纹(也有人叫火焰纹)、非字形纹,往往起中分或间隔的作用。

最常说的就是西周晚期流行的“窃曲纹”,它的原型也是动物纹,是由龙凤纹简化和抽象而来。所谓的“窃曲”,其实是勾着身子的龙和凤,此名见于《吕氏春秋·适威》。另外说得很多的“鳞纹”则由龙纹变化而来,分长鳞、圆鳞、复合鳞、穗形鳞四种。山纹是由四种鳞纹中的一种或两种加双背窃曲纹与波形带组合。此外还有穗纹、瓦纹、直纹等。几何纹最重要的功能,是它适合把不同的曲线、点线组合起来,是一种复合型的几何纹。这种复合型组合在一起的纹饰,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环带纹”(也叫波纹或波曲纹),其实现在应该改名叫做山纹。

大河口最近出土了两件“霸伯山簋”,这是一种很少见的方簋,它的器盖就是小山大山错落的八座山,铭文里写到,这件铜器叫“保山簋”,“保”是一个修饰词,这个器皿实际上就叫山簋。还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莲瓣形壶,过去叫莲瓣形,意思就是说上面都是莲花瓣。但它不是莲花,实际上是山形。还有我们过去曾经认为的像波浪一样的东西,其实就是连绵的山。还有一种像C形的圆鳞文,加上八字纹,过去也叫口字纹和八字纹。




1957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犁地时,发现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发掘遗址的同时,还在附近做调查工作。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主动向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陶器的事情,并将其送交给考古队。陶鹰鼎通高36厘米。经研究发现,此陶鹰鼎为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塑,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陶鹰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西周云雷纹铜角形杯

高21、口径7.3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84年在广西柳州地区五里卡废旧仓库拣选

柳州市博物馆藏

整体牛角状,器身两侧有范痕,器壁薄,腹中空。纹饰从上至下装饰三角形纹、弦纹夹三角形纹、云雷纹、三角形云纹。这是南方少数民族用来招待贵客时所用的酒杯,这只酒杯容量近三两,没有配杯座,客人喝酒时须一饮而尽。



青铜簋,青铜器,商代,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青铜器,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战国至汉   铜错金银卷云纹部件

估价:3万—5万美元    成交价:3.75万美元

卢芹斋,纽约,1957年10月31日    

史蒂芬·琼肯三世(1978年逝)收藏



青铜小提梁卣,高11.5cm(带提梁),商晚期。2019年9月13日,佳士得纽约“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拍以49.5万美元成交



清·乾隆 金瓯永固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