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和新学期是孩子离家出走的高峰期,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多起离家出走的事件。 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和父母争吵后,一时冲动,抱着惩罚父母的想法,离家出走。8月31日,重庆一位8岁的小学生因为没有完成暑假作业,被家长批评后,扛着自己的枕头离家出走。男孩多次乘坐公交车准备寻找亲戚。幸好经过重庆市公安局的监控追踪,该名小学生被民警发现后平安找到。11岁的小学生小沛,也是因作业问题和妈妈吵了一架。“写错了,让他重写,他不肯,就发生了争执。” 之后小沛就离家出走了。 据小沛的家长称,孩子平常并不叛逆,她平常也不对孩子发火,没想到因为双方一时冲动,孩子居然独自离家出走。家长随后发布的寻人信息经媒体扩散后引发全城关注,网友纷纷接力转发。广州警方于9月8日下午2时许接到孩子失联的警情后,随即通传全市各公安机关积极查找。当地派出所马上组织了专门力量进行视频搜索。然而经过几小时的连续追踪,依然没有收获。直到9日上午,视频画面中突然有一个绿色的小身影一闪而过,引起了民警的注意。经过确认,那就是离家出走后失联的小沛。原来,孩子在9日早上10时许进了购书中心后便没有出来,因此民警翻看路上的视频都找不到他。民警立即开着警车带着孩子母亲到购书中心附近一起寻找。“孩子躲在厕所里,反锁门始终不出来。”民警在厕所门口劝了孩子将近20分钟,小沛主动开门,与父母再次相见并承认了错误。经全力寻找,出走一天的小沛,在警方的努力下被安全寻回,并送回其父母身边加强监管。目前,孩子一切安好。与父母闹矛盾而离家出走失联27小时的小沛回家后也写下了反思信。“在冷静了20几个小时以来,自己做错了就是做错了,不是因为妈妈的不理解,更不是青春期叛逆,是自己的价值体系的瓦解,觉得自己需要放松,而我却放纵了。放纵的后果就是背后会有人为我担心……”在很多父母看来,离家出走对自己的家庭似乎是一个很远的词语。河南省一份卫生状况调查表明,有过出走史的男生为6.6%,女生为2.9%;潜在离家出走者,即有过出走念头并且做好了准备但最终未能实现者,男生占25%,女生占14%。 也就是说,每四个男孩中,就有一位男孩曾经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每七个女孩中,就有1位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由于拐卖儿童等新闻公众关注度较高,容易造成对外界造成儿童走失主要原因可能是拐卖等外因的刻板印象。但根据大数据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走失在整体走失者占比中仅为16.3%,且主要原因为离家出走。其中,有1994人因病走失,占比17.29%;有1693人因贪玩走失,占比14.27%;另外还分别有3.11%和2.54%的未成年人因迷路和意外身亡走失。而公众最为关心的未成年人因疑似拐卖而走失的比例仅为0.45%。 另外,占比最高的未成年人走失原因为离家出走,有6712人,占比高达58.2%。家长们最关注的拐卖儿童的现象在未成年人走失的案例中仅占0.45%,不到1%;相反,超过六成的儿童走失案例,都是未成年人主动离家出走。72小时是走失者回家的黄金时间;找回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意味着挽救生命;家人走失,记得给派出所、救助站打电话;人脸识别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团圆。孩子们没有完全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流浪在外,没有家人的照顾,常常会遭遇各种不测和困难。2012年,贵州毕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5儿童为取暖而死在垃圾箱内的惨剧。这5名孩童就是离家出走后,在街头流浪多日,夜间躲在垃圾箱里烧炭取火御寒,最终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离家出走的孩子,没有大人的保护,很容易受到坏人的侵害,受伤甚至失去生命。我不敢想象这个孩子可能遭遇了什么,但无法停止对她的关心。一直期待着她可以平安归来,给她的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大一些的孩子们很容易沾染到不良的习惯,学会偷盗、抽烟、酗酒和说谎,缺乏谋生手段的他们,也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害其他人。孩子一个人流浪在外,生活没有规律,睡眠饮食没有保障,远离父母和亲人,孤独感和恐惧感油然而生,一系列的不适应容易使少年情绪忧郁,产生偏激和愤世嫉俗的心理。第一次离家出走,是因为5岁的时候,被冤枉偷了100块钱,无法为自己鸣冤的我选择了愤然离家。在自己家的地窖里躺了一晚上,还毁掉了一地窖准备开春种的红薯种。现在长大了,也开始明白,离家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只能让你越来越逃避。可是面对现实,我除了逃避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即使是现在,我也还是在逃避!这么多年,我听了很多,也明白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是习惯了逃避的人如何去向想逃避的那个人,那些事沟通呢?记忆深刻的一次离家出走:一个夏天的晚上,那时候太小了不懂事,八九岁,因为吃晚饭被父亲骂了,很生气,就想故意躲起来让他们着急,马上放下碗就跑到巷子里的一个暗处无声的哭了起来,父亲就拿着手电筒一遍遍的边找我边喊名字,后面我就故意哭出了声,他就叫我回家了,现在想想,挺后悔的。小时候怕被爸爸打,和姐姐一起躲起来了,一直到天黑,没办法饿着难受又自己给跑回家了。爸妈吵架那时候我应该10岁吧,都骂我没用,我就离开家去了桥上,呆了3个多小时吧,几次都要跳,不过不敢就回家了。我发小因为成绩不好,在家不好过,在学校被老师针对,于是忍耐一个学期后,决定写好书信,离家出走。在开学的某一个星期天,在校车来接之前,准备好一切然后偷偷离开。家人发现的时候是当天晚上,一家人跑到学校发了疯的找。她爸爸是一位商人,为找人打了无数电话,在电话里嚎啕大哭,开车连闯了无数个红灯,在各大汽车站广播呼喊。弟弟住校,深夜啃着冷馒头,抽泣的问她在哪,喊他回来。她妈妈简直急疯了。事发第二天临近中午,在一辆开往外地的汽车上找到了她,在服务区她还试图借助厕所逃跑,失败了。当时她16岁,想着不读书一样可以有本身,早点出去赚钱,早点长大,早一点让大家刮目相看,连奋斗的路线都想好了。她从来没有想过人贩子的猖獗,坏人变着花样的坏,还有那些躲在暗处的猥亵狂。很庆幸她的父母倾尽所有找回了她,也很庆幸她没有遇到这些。风波过后,她继续读书,上大学,谈恋爱,工作。现在三观很正,善解人意,善良。 青春期孩子们还不成熟,由于生理发育的缘故,易激惹,情绪化。少年们思想活跃、敏感但又控制力差;喜欢走极端却又不善于自我协调;敢作敢为又盲目冲动,一旦受挫却又心理承受能力弱。这些心理特点都易使少年心情动荡不安,既渴望被人理解又内心封闭,种种烦恼无处倾诉,只好出走。△青春期的成长困惑 不成熟的父母用传统,不合格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不良的家庭模式下,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言语暴力等,使得原本温馨的家庭港湾,变成的孩子们想极力逃脱的牢笼。部分娇生惯养的孩子,喜欢用离家出走等方式威胁家长,满足其不合理要求。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百般迁就,一旦家长力不从心,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时,被娇惯坏了的孩子很有可能负气出走,以此来威胁、要挟父母。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忙于工作,或者父母一方本身有精神障碍种种因素,导致了家人对孩子的忽略,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控制,家庭教养不当,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落甚至恶劣,都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恶劣,孩子无法从家庭关系中收获到帮助和爱,相反,往往收到来自家庭成员的言语冷暴力甚至肉体伤害,或者过分的控制,这一切,都会驱动着孩子向外想要“逃出牢笼”。与家长的矛盾冲突,代际冲突,亲子沟通缺乏也是导致孩子出走的重要原因。由于与父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少年很容易由沉默变为激烈的反抗,认为自己孤立无援,所有的人都与自己做对,最后愤而出走。上文提到的因为作业问题发生亲子冲突之后,孩子们选择了离家出走作为自己无声的反抗。1.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家庭成员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为孩子提供帮助,让孩子建立家庭可以沟通,可以信任的信念。我们要给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遇到问题,孩子不愿意,或者认为家庭不能沟通,不能为我提供帮助和支持。孩子的需求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会向外寻求。少年在出走之前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上述情况,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家长需要有敏感性。孩子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变化,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及时给予帮助。 家长要从小的时候,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讲清楚离家出走的危害。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离家出走的案例,来和孩子讨论离家出走的方方面面。和孩子约定,如果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可以提前通知家长。与孩子之间开诚布公的交流,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降低离家出走的概率。还有教授孩子出门在外儿童自救的技巧。最大程度的降低意外的可能性。“走失姐弟”淡定报警,最终平安归家的案例,是家长们学习的榜样。南京火车站,一名7岁大的小女孩拉着弟弟“报警”,并告诉民警自己和妈妈走散。两个孩子全程没有紧张没有哭闹,陈述清晰,可以算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求救操作”。最终,民警按照孩子提供的信息,很快联系上孩子的妈妈。3.娇生惯养的小孩用某些方式来威胁家长。满足不合理要求。家长需要耐心沟通,理解孩子背后真正的想法,然后用其他更合理的方式来满足。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女孩 一定要注意,家长不要和孩子赌气,家长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交流,简单的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否认孩子的真实需求。不能有“你要听话”“就得听我的”“你想怎样就怎样”这些情绪化的语言来应付孩子的需求。第一时间敞开怀抱,孩子回来了,我们很开心。接纳他,告诉他,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多么担心她。等到大家情绪都稳定后,再告诉孩子,你这样做的后果。最后,了解孩子在整个事件中的前前后后,找到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再用正确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要素是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 能做到这一步的家庭,孩子一般都不会离家出走。孩子离家出走,父母与孩子都是有原因的,但无论什么原因,都不是孩子离家出走的正当理由,父母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做出改进,创造出更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那么孩子离家出走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希望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每一个父母都能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 绿豆沙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咨询师,她有些话想分享给大家,她特别希望微信能有5000位好友,以便把更多心理学的书籍、知识分享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