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左氏

 老刘tdrhg 2019-09-13

左丘明作《春秋外传》,以记诸国之语,其记柯陵之会曰:“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而步高,且告鲁成公以晋必有祸乱。成公问之曰:‘天道乎?人事也?’单子曰:‘吾非瞽瞍,焉知天道。吾见(晋侯)之容矣。’又曰:‘观其容,知其心。’后卒如单子之言。”

甚矣,丘明之好奇而欲不信其书以传后世也!若单子之言然,则夫单子者,未得为笃论君子也,幸其言与事会而已。不然,丘明从后书之,就其言以合其事者乎?

何以论之?观其容,虽圣人不能知人之心,知其必祸福也。夫(礼)之为物也,圣人之所以饰人之情而闲其邪僻之具也。其文为制度,皆因民以为节,而为之大防而已。人目好五色,为制文物采章以昭之;耳乐和声,为制(金石)丝竹以道之;体安尊严,为制冕弁衣裳以服之。又惧其佚而过制也,因为之节。是故有其服,必有其容。故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则外闲其邪,而使非僻之心不入而已。衣冠之不正,瞻视之不尊,升降周旋之不节,不过不中礼而已。天之祸福于人也,岂由是哉?人之心又能以是而知之乎?(夫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推是而言犹近之单子则不然乃以绝义弃德因其视瞻行步以观之又以谓不必天道)止于是而祸福于是皆可以必。此故所谓非笃论君子,而其言幸与事会者也。

(《书》)曰:“象恭滔天。”又曰:“巧言令色孔壬。”夫容之与心,其异如此。故曰观其容,虽圣人不能知其心。尧、舜之无后,颜回之短命,虽圣人不可必。夫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而已。若曰因容以知心,遂又知其祸败,则其可乎?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1.下列对文中加括号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推是而言/犹近之单子/则不然/乃以绝义弃德/因其视瞻行步以观之/又以谓不必天道/

B.夫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推是而言犹近之/单子则不然/乃以绝义弃德因其视瞻行步以观之/又以谓不必天道/

C.夫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推是而言/犹近之单子/则不然乃以绝义弃德因其视瞻行步以观之/又以谓不必天道/

D.夫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推是而言犹近之/单子则不然/乃以绝义弃德/因其视瞻行步以观之/又以谓不必天道/

2.下列对文中加括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指文中的“晋厉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高低。

B.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人们常说的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金石:在古籍中含义较多,可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可以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类,而在文中指钟磬一类的乐器,代指音乐。

D.《书》,即《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书名取“上古帝王之书”之意,是“四书”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丘明的《国语》记载各国言论,如他记载柯陵之会。单子见晋厉公举动不合礼节,于是对鲁成公说晋国一定会发生祸乱,后来果然应验。

B.欧阳修认为左丘明爱好怪异,他的书不真实可信。认为单子也不能算作言论诚实的君子,仅凭观看人的外貌来断定人的祸福是不可取的。

C.作者认为礼可以用来美化、调节人的情感,还可以规定人的行为范围。并进一步强调君子修养身心,只是为了内心正直,外貌端正。

D.文章引用《书》的话,证明容貌与内心的差别很大。仅仅观察人的容貌,即使圣人也不能了解人的内心,证明了圣人也不能断定自己的遭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丘明从后书之,就其言以合其事者乎?

(2)夫礼之为物也,圣人之所以饰人之情而闲其邪僻之具也。

1.B(断句实质是考查对语意的理解,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把握所断句部分句子的含义,再结合句式、虚词标志等综合思考。)

2.D(“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D(《尚书》中的话能阐明容貌与内心的差别很大,但不能证明“圣人也不能断定自己的遭遇”,这个结论是由“尧与舜都没有好的后代,颜回短命”两个事例推断出来的。)

4.(1)如果不是这样,大概是左丘明在事件发生后才记上这件事,依据单子的话把那件事牵扯到一起吧?(得分点:“然”“书”“就”“合”“……者乎”)

(2)礼,是圣人用来美化人的情感并防止不正当行为的工具。(“夫”“之所以”“饰”“闲”“邪僻”)

【参考译文】

左丘明写作《春秋外传》(即《国语》)来记载各国的言论。他记载柯陵之会说:“单襄公看到晋厉公趾高气扬,于是告诉鲁成公说,晋国一定会发生祸乱。鲁成公问他:‘是由于天道呢,还是由于人事?’单子回答说:‘我不是算命的瞎子,怎么晓得天道?我不过看到了晋侯的容貌。’又说:‘看他的容貌,就可以了解他的内心。’后来终于像单子说的那样,晋国发生了祸乱。”

左丘明爱好怪异因而不让他的书真实可信地传给后代,也太过分了!如果单子的话的确是这样,那么单子不能算作言论诚实的君子,幸而他的话恰好与后来发生的事相符合罢了。如果不是这样,大概是左丘明在事件发生后才记上这件事,依据单子的话把那件事牵扯到一起吧?

凭什么这样论断呢?(因为)观看人的外貌,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了解人的内心,并断定那个人一定有什么祸福。礼,是圣人用来美化人的情感并防止不正当行为的工具。它的各种制度,都不过是根据人们的情感而加以调节,给人们的行为规定大的范围而已。人们眼睛喜好各种颜色,于是给他们制定了各种花纹色彩来表明这种爱好;耳朵喜欢悦耳的声音,于是给他们创制了各种乐器来加以引导;外貌讲究尊敬庄重,于是给他们创制各种礼服礼帽来穿戴。又担心人们放纵,超越规定,因而采取办法节制。因此,有什么样的服饰便一定有什么样的容貌。所以说,使人们衣帽端庄,举止庄重,叫别人看了肃然起敬,那就可以防止不正当的行为,并使得坏思想不得侵入,这便是礼的作用。衣冠不端庄,举止不庄重,升降转动没有节制,不过不符合礼罢了。上天给人们祸福,难道是由于这一点吗?人们的内心又难道仅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吗?内心产生了喜怒哀乐,一定从外貌表现出来,从这个方面来推断,还算离道理不远。单子却不这样看,仅从观察眼光脚步便断定晋侯抛弃了仁义道德,又认为不必根据天道,只就这一点便可断定人的祸福。所以我说他不是言论诚实不欺的君子,只不过他的话恰好与后来的事件相合罢了。

《尚书》说:“外貌似乎恭敬,内心却高傲得像滔天的洪水。”又说:“言辞动听,颜色和悦,内心却很奸诈。”可见容貌与内心的差别就是这样的。所以我说仅仅观察人的容貌,即使圣人也不能了解人的内心。尧与舜都没有好的后代,颜回短命,这说明即使圣人也不能断定自己的遭遇。君子修养身心,只是为了内心正直,外貌端正。如果说,从外貌知道内心,又能进一步了解到灾祸,难道可能吗?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