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远山的召唤——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欣赏

 dtmz 2019-09-13

陈敏昭

中唐人刘长卿最善于创作五言诗,有“五言长城”之号。《寻南溪常道士》是一首游记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在隐者居地周围得到别样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清新自然。长卿先生擅长于五言诗,把它提升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真不愧于“五言长城”的称号。

写这首诗的时候,长卿先生已经数次经历了宦场起伏,并且多次被诬、遭贬。本来中进士时已经是大龄青年(30多岁),又遭逢天下大乱,直到756年,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即位,刘长卿才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个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唐代宗大历年间,刘长卿再次受吴仲儒案牵连而获罪,审案的监察御史苗丕还算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知其被诬,故从轻发落,贬刘长卿为睦州司马。唐代中晚期,政治黑暗,牛李党争,宦官专政,让文人不敢或不愿意参与其中,只好寄情山水,学佛向道,轻度流年。刘长卿另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大概也创作于那个时期的前一年冬天,同样具有禅意,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简朴,含意深刻,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与欣赏带来非常的意趣和难度,也让阅读者爱不释手,直想与他结伴前行,同访隐者。参阅陈敏昭《清雅淡静意无穷——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欣赏》。这首诗创作于次年的春天,抑郁的心情当有所缓解。

[原诗]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欣赏]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开题写作者向常道士隐居的南溪一路悠悠走去,这里人迹罕至,曲径通幽,石阶上已经长满了茸茸青苔,上面留有屐痕,说明有人来访或者道士出游。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这是被人称颂千载的佳句名联。沿着莓苔石阶信步前行,远望悠悠白云缭绕在江渚之上;近看山花烂漫,芳草萋萋,似乎要将道人居地的大门封闭。也向我们表明,道士出游了,不在家。

“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只见道人居所的周围:雨后的松柏,青枝绿叶,苍翠欲滴;沿着山间小道,千曲百回,蜿蜒通向小溪的源头。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溪边的花花草草似乎与禅意相通,自然、禅理与人是那么的和谐,面对这些,彼此不需要任何言语。在这恬静幽雅的环境里生活,是多么地心旷神怡!

[今译]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上有鞋痕。白云静静的依偎沙洲,芳草萋萋,似乎要将道观的闲门封闭。小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径一路寻访到泉水的源头。看到溪边的野花如此繁盛,好象与禅意相通,让我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201998日星期日,白露,上阳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