泑山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yōu yòu āo山①,神蓐收②居之。其上多婴短③之玉,其阳多瑾④瑜⑤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⑥,神红光⑦之所司也。 【注释】 ①泑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新疆的火焰山;一说可能指今新疆罗布泊附近的高山。 ②蓐收:传说中的神名,掌管秋天万物的收藏。(蓐收,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西方的秋神(金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传说蓐收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明,司秋。) ![]() ③婴短:“短”似应作“脰”。 ④瑾:美玉。 ⑤瑜:美玉。 ⑥气员:指气象浑圆(员:同“圆”)。 ⑦红光:传说中的神名。一说即蓐收。 【译文】 再往西二百九十里有座泑山。神蓐收就住在这山上。山上有很多婴短玉,南坡多有瑾瑜玉,北坡多有青色的雄黄石。这座山上能看到日落。这里是气象浑圆,是红光神的辖区。 解读 泑山---水流发源之山,指今巴基斯坦的CHOLPANGLIK山,它是众多水流的发源地。 《说文》辱,陈草复生。 收,篆文象形,丩(纠,纠结)+攴(持器械打击)表纠结在一起,拿起棍棒自卫。收,敛也。蓐收为秋神,白帝少昊的辅佐生,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 在《海外西经》有:“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乘两龙’意味着政权的更迭与延续。在这里指'白帝’已死,有人延续其政权,这个延续者就是蓐收。 蓐收----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白帝的部落死灰复燃,他们重新武装起来并且成立了政权延续'白帝’的统治。白帝承黄帝之都---昆仑虚,不知何故死在青海湖东边。而他的子民蓐收却在中巴交界处延续其政权。 '白帝’我黄帝少子,所以称少昊。'昊’者,日天也。天上的日部落之子。前面说过'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这句话我前面说过,'白帝’为帝,所以不可能称神,这里的'神’应是'白帝’的母亲,也就是后面所说的'员神’,何为'员神’?即与黄帝圆房后生子的妃子,死后即可封为神。这里所说'员神’为'磈氏’,从'磈’这个字可以看出其为生活在大山里的鬼部落,鬼方本来是在青海东黄河北边的地方,这里的'磈氏’应当是黄帝(轩辕氏)把'鬼’部迁徙过来,在这里的大山之处的母系部落,黄帝赐予其'磈氏’,并在此建有行宫,黄帝在此圆房后的妃子就住在此,其生子---白帝小的时候也住在此。 主司反景----反,在山崖间或攀登山崖曰'反’;景,从日从京,指从东方'日’部落和'京’(居住在高脚屋的东夷部落)迁徙过来的部落。所以这个黄帝的妃子'磈氏’是迁徙到此山间的东夷部落的管理者。不论是'鬼’部落,还是'日’部落,好像都和'吴’部相关。 吴,通娱,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口的原始母系部落,'吴’为黄帝所赐予之姓氏,其首领在山海经里称吴权,是青藏高原东边,今甘陕地区一个大的母系群落,我怀疑陕西半坡遗址是其文明的标志,也是'日’部落的主体,从山海经的记录来看,此部落归顺黄帝(轩辕氏),极有可能就是'贰负’所统领的部落,从其记录看,贰负所在位置正是原'吴’所生活的地方。 '贰负,我认为是后人给他的谥号,'贰’者,说明其不同于黄帝轩辕部落,或者归顺黄帝后又背叛了黄帝(轩辕氏),负,背叛也。从山海经的记录可以看出,其受到了黄帝的关押软禁,在此期间,他原先的手下'危’(贰负原来的武装,归顺黄帝后被编入黄帝的虎部落)暗中结交贰负,被黄帝流放关押在极西之地(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所以这里的'反缚’与'反景’应指相同之地,指'危’是交由'磈氏’进行看管的。'贰负’和'磈氏’应当有关系,说不定是亲戚关系,即'鬼方’或'磈氏’本就源于同为'日’部落的'吴’。 同时,我们在前面也得出一个结论:在黄帝的主要武装'应龙’和'魃’离开青藏高原到东方去反击蚩尤东夷联盟后,在天上(青藏高原)最强大的武装就是贰负原先的手下'文虎’和'天虞’,其实在山海经里也记载,在祝融氏软禁黄帝后下天途中,其手下多被'贰负’所捉拿,但贰负在祝融的劝说下,也和祝融氏一起造反了,并且打败了黄帝(轩辕氏)求助的援军---共工氏和窫窳联军。贰负应当是有相当强大的力量,他之所以造反,一定是有目的的,这就是他成了'天上’(青藏高原)的实际统治者,而祝融氏只是天下(即秦岭,山西,阴山及以东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还有一点,就是他直接把'白帝’扶上了台,我们知道,黄帝是死在昆仑虚南边(昆仑虚南所,有泛林三百里),但怎么死的?没有任何考证,唯一可以想象的就是'贰负’这两个字,很可能黄帝(轩辕氏)之死和贰负有关,黄帝(轩辕氏)死时,其年纪很大了,其子女一点不止'少昊’一个,贰负之所以立'少昊’为'帝’,除了'少昊’的母亲员神'磈氏’和他同部族外,也还因为其年轻,好控制。但立'少昊’为帝,必须要黄帝(轩辕氏)死后,也就是在对待黄帝(轩辕氏)的处理上,贰负和祝融可能产生了矛盾,祝融氏认为要继续打着黄帝的旗号号令天下,而贰负可能杀了黄帝(轩辕氏)而立了之少子'少昊’为白帝。或者是另一个版本,黄帝(轩辕氏)死后,贰负立'少昊’为白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东方的祝融力量逐渐强大,双方对'少昊’的控制产生了矛盾,少昊为摆脱祝融力量在下都对其控制,在贰负的挟持下逃出下都--昆仑虚,在向鬼方---其母族所在地寻求保护的途中死于非命,这就是为何'白帝’的祭祀之所在青海湖东边的'历儿’之山的缘故。在'白帝’死后,祝融的后裔(或者是祝融),他们都是颛顼氏的后裔称帝了(在竹书纪年上称其为颛顼帝,其实为颛顼之后),但是贰负所在的'日’部落和'鬼’部落可能找到一个自称是'白帝少昊’之后的蓐收作为其首领,公开与祝融之后对抗,但他们的力量过小,被轩辕(祝融之后)部落一直追赶到极西之地。所以'蓐收’这个政权的主体来自原来的'日’部落,'蓐收’向西逃跑,正所谓'日落西山。’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蓐收向西逃跑,并最后在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印度河流域建立了政权,这个政权延续了黄帝文明,这个政权的建立时间应当在距今4500年前,也就是说,在距今4500年前,印度河流域出现了过文明,应当能找到痕迹。 因为这个文明传承了黄帝文明包括'鬼’'吴’的'日’文明,所以保护'半坡遗址’的所有文明,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具有成熟的文字以及图腾。 二,具有崇拜鬼神的祭祀活动 三,具有黄帝的地域姓氏通婚制度。 四,具有黄帝所统领的后稷农耕文明 五,具有后稷的崇拜'牛’的农耕文明 六,具有先进的改造盐碱地的农耕文明 七,具有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具,包含陶器,青铜器等。 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 婴通缨。 短,金文象形,矢(箭)+豆(逗,停顿)表示箭矢射程近。《说文解字》: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 短缨之玉---一般指祭祀用玉。在每个山经的最后一段,分别给与各个山的对应祭祀规格,暗示其地的死者的级别,在好多地方,诸如'县婴以玉’'婴以百珪百壁’等,所以在古代一定有种玉是专用于祭祀,而且要加工系缨以配带其他宝器。所以,我认为'短婴之玉’是古代人专用于祭祀之玉,其规格应是最高的。如拱璧 ![]() 瑾瑜---二美玉,泛指美玉。比喻美德贤才。《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山上多是用于祭祀的玉石原料,山的南面多美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山的北面多雌黄。 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望,甲骨文象形,臣(向下看)+王(挺立)表示登高远眺。即流落他乡的人,对月怀乡。《说文解字》望,对外出流亡的亲人,期望他们返回家乡。 日,太阳,这里指以太阳为图腾的'吴’'鬼’部落。即跟随'蓐收’一起向西逃亡的黄帝(轩辕氏)部落的后裔。 入,《说文解字》,进入里部。 所,居所的门户。 气,甲骨文象形,与'三’相似,谓处于天地之间也。天---青藏高原,地---印度河流域下游。 员,甲骨文象形,(员口)+鼎(有脚的鼎,表示在此立足,建立了政权)指新建政权的边疆出口。 红,从丝(弇茲,见大荒西经: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茲)从工(特别巨大),指特别大的弇茲部落(前面有“有弇州之国,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凤”)这里有些矛盾,即既是奴隶制之国,但是那里还有百乐歌舞之凤的原始部落。说明蓐收在那里建国时,其地处于五采之鸟的原始部落(百乐歌舞之凤),就是在今天印度河流域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国家共存状态。 光,甲骨文象形,火炬+人,字形像跪着的人骞着火把,高过头顶。指古代提供照明,由奴隶手举火把。《邑。观》:国之光。 直译:这座山啊,向西看太阳落山,好像升腾起浑圆之气象,晚霞染红天空,好像里面有红光之神住在那里。 意译: 这座山啊!向西看那是'日’部落流落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时刻思念着故乡(西望日之所入)。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流域以及立足,且建立了政权(其气员),那个地方曾经是弇茲部落在管理(神红光所司也)。 神红光,说明在蓐收带领黄帝部落逃到此地之前,这里曾经有个伟人---弇茲在管理经营这个地方。 翼望山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②,其音如③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④瘅⑤。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奇鸟⑥,服之使人不厌⑦,又可以御凶。 【注释】 ①翼望之山:即翼望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天山山脉中。 ②讙:传说中的一种兽。 ③:同“夺”,指胜过、压倒。 ④已:治愈。 ⑤瘅:通“疸”,指黄疸病。 ⑥奇鸟:传说中的一种鸟。 ⑦厌:指梦魇,即做恶梦。 【译文】 往西约有百里水路就可以抵达翼望山。这座山很荒凉,寸草不生,倒是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翼望山上有一种兽,身形似野猫,长有一只眼睛和三条尾巴。这种兽名叫。它能模仿百物叫声,这种兽可用来抵御凶灾,吃了它的肉还可以医好黄疸病。翼望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似乌,但长有三只脑袋和六条尾巴,常常发出笑声。这种鸟名叫奇鸟奈鸟。吃了它的肉可以医治好梦魇症,使人能睡安稳觉。这种鸟也可用来抵御风灾。 解读翼,金文象形,飞+異(戴,披戴)表示身披羽装,尝试飞行。强烈渴望。 望,思念故乡。 翼望之山---强烈渴望回到故乡的山----指喜马拉雅山脉。 再向西水路行驶百来里,就到了(至于)喜马拉雅山脉(翼望之山),那里没有草木,多大理石(可能是那里荒无人烟)。 有兽焉,其状如狸,一日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上大下集】百声,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狸,一种喜欢夜行的小兽。这里比喻善于潜伏的游牧群落。 一,表示一个整体。即全部 一日,即全部为'日’部落的后人。 三,衍生万物的天地人。 三尾---指由'日’部落所衍生的其他部落;或者说由别的部落'日’出来的部落---及别的部落如黄帝(轩辕)部落或者帝俊部落的男子与'日’部落的母系成员所繁衍而成的后裔,如'十日’等。 讙,从雚(同鹳,即白鹳,一种水鸟)从欠(像人张开打呵欠),指原属白帝母系部落(白鸟曰鹳)一路逃跑至此,刚刚醒来正在打呵欠。 【上大下集】从大(指规模庞大)集(鸟飞落树上聚集),指原白帝(或黄帝)所属的部落从各地逃跑过来,聚集在此,叽叽喳喳地讨论今后的去向。 百,甲骨文象形,白(极力说明)+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叙说不尽。 声,耳朵所听见的嘴巴所发出的响声。 御---抵御 凶---行凶者。指追捕跟随蓐收逃亡祝融后人(颛顼氏后人)部落。 服之已瘅---让他们抵御追兵,可以让逃亡者得到喘息机会。 有个游牧部落来到此处(有兽焉),他们像狐狸一样埋伏起来(其状如狸),他们都来自'日’部落(一日)或者是'日’部落的亲戚(三尾),它的名字叫刚恢复过来的白鸟部落(其名曰讙),他们聚集在此七嘴八舌地讨论不止(其音如【上大下集】百声),他们在此(是)就是用来抵御那些追捕者的(是可以御凶),让他们在此抵御追兵,可以让逃亡者得以喘息,解除疲劳(服之已瘅)。 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奇鳥】【余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乌,一种大嘴的鸟,食肉孟禽。原属于黄帝(轩辕氏部落),在《大荒东经》中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与乌”从这里可以看出'乌’是属于黄帝(轩辕氏)部落里面战俘或者奴隶的押送者。 在东三经里有'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所以'乌’比喻依附其他部落并且帮助其做事的母系部落。 三首六尾---指有众多头领带领着由四面八方归顺依附它而形成的部落。 笑,籀文,丫(口,嘴巴)+夭(扭着身体)表示因快乐而身体扭动,嘴巴张大,发出呵呵声。《诗。邶风。终风》有“顾我则笑”。 善,甲骨文象形,羊(祥)+双目,表示眼神安详温和。 【奇鳥】从奇(骑,骑马)+鳥(母系部落) 【余鸟】从余(简陋的独木立物,指蒙古包)+鸟(母系部落) 【奇鳥】【余鸟】指远古的北方游牧的母系部落,今天蒙古人的祖先。 服,为**服务的意思;使,为**所使,使人,听命于人。 厌,甲骨文象形,指大型动物吃饱后对其他多余的肉不感兴趣。和现在的含义基本一致。 服之使人不厌,她们听命于这些来的人并且为他们服务而不觉得厌烦。 那里原来就生活着一个母系部落,她们看起来就像原先依附黄帝(轩辕氏)部落而生存的母系部落一样(其状如乌),她们有众多首领而且其部落组成也来自四面八方(三首六尾)她们对新来者都很和善,而且表现欢迎的态度(而善笑),她们的名字就叫骑马的蒙古人(名曰【奇鳥】【余鸟】),她们听命于蓐收并且乐于为其服务而不感到厌烦(服之使人不厌),武装起来还可以用来抵抗那些追捕者(又可以御凶)。 西山三经总括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①状皆羊身人面。其祠②之礼,用一吉玉③瘗④,糈用稷⑤米。 【注释】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吉玉:彩色的玉。 ④瘗:埋葬。 ⑤稷: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一说是黍属;一说即粟。 【译文】 纵观西山第三列山脉,从崇吾山至翼望山,绵延六千七百四十四里。这些山的山神身形都似羊,但都长着人的面孔。祭祀这些山神时,将一块吉玉埋在地下,用粟米作为精米。 解读 西次三经线路图3(阴山---翼望之山) 经示里程 图示里程 绕度 阴山(四岔雪峰)---符惕之山(乌孜塔克山) 200 180 1.11 符惕之山---三危之山(喀什塔什塔格山) 220 163.4 1.31 三危之山---騩山(古里雅冰峰) 190 134 1.42 騩山---天山(昆仑中冰峰) 350 249 1.44 天山---泑山(CHOLPANGLIK山峰) 290 203 1.42 泑山---翼望之山(喜马拉雅山脉) 100 95 1.05 ![]() 西次三经,从崇吾山开始依次为长沙之山(300里)不周之山(370里)峚山(420里)钟山(420里)泰器之山(180)槐江之山(320里)昆仑之丘(400里)乐游之山(370里)流沙(400里)嬴母之山(200里)玉山(350里)轩辕之丘(480里)积石之山(300里)长留之山(200里)章莪之山(280里)阴山(300里)符惕之山(200里)三危之山(220里)騩山(190里)天山(350里)泑山(290里)翼望之山(100里)总共二十三个山,,合计6640里,他这里说6744里,明显的笔误或者前面的是大概数字。总之,我认为山系只是一个地点的代名词,用以表达这个地域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这里曾经的伟人的等级威望,所统领地域的大小以及对周边的影响。 其神---指当时这个地方死去的伟人被后人当做神来祭祀。 其神状皆羊身人面---指这个伟人活着时是放牧羊的部落的首领。(人面意味其级别为部落首领) 瘗,掩埋。瘗玉,古代祭山礼仪,治礼毕埋玉于坑。 糈,古代祭神用的精米。《说文》糈,粮也。 《吕氏春秋》有:有年瘗土,无年瘗土。高诱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 其他地方山系的祭祀多是'瘗而不糈’或'钤而不糈’,只有这里是'糈用稷米’,当然前面的'太牢’'少牢’之祭也包含糈用精米。这里说'糈用稷米’,结合前面的'后稷之所潜’'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说明这个山系所在之地,在古代除了有放牧牛羊的部落,还有从事农耕生产的部落,即在古代青藏高原今新疆青海西藏交界处存在广泛的农耕生产活动,生产着稷作物,所以才会在祭神时用'糈用稷米’。糈用稷米,报其功也---报谁之功?土地神也!古代人认为古代那里之所以能丰收'稷’,都是那里土地神的功劳,所以要用收获的'稷米’来报答'土地神’。 阴山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①,上多榖,无石,其草多茆②蕃③。阴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洛⑤。 【注释】 ①阴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茆:通“茅”,指茅草。 ③蕃:草名,外形似莎草(莎草的茎呈三棱形,叶子条形)。 ④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洛:即洛河。 【译文】 西山第四列山脉最东南端有座阴山。山坡上有很多构树,但没有石头。阴山上生长的主要是茅草和青蕃草。阴水发源于此,它从山涧流出后向西流入洛河。 解读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上多楮,无石,其草多茆,蕃。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阴,金文象形,阜(山地)+侌(天空多云,没有阳光)指山地背阳的潮湿北坡。《说文》阴,昏暗无光。阴坡,在河之南,岭之北。 所以阴山---应指秦岭北面的山。 楮,构树。 茆,莼菜《诗经。鲁颂。泮水》有:“薄采其茆”孔颖达疏:“茆。。。。江南谓之莼菜”。 ![]() 蕃,通薠,古代说是一种似莎而比莎大的草。莎即香附子,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水边。 ![]() 阴山应当位于华山或者秦岭北面的泥土山,山上多水泽,否则不可能长满莼菜和香附子。 劳山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茈,从艹(草)从此(在这里立足),多音字,读CI时,指荸荠。 ![]() 读ZI时,指茈草,又名紫草,紫丹,地血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 劳,金文象形,火火+(心)表示内心充满焦虑忧烦 劳的象形可能是山的形状,应当是位于河南灵宝市西边的皱褶形山形。这里的洛河看不见踪影,可能是经大禹整治后已消失的一段黄河南岸连接今洛河的一段。 罢父山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罢,篆文象形,网(抓捕)+能(有才的人,指官吏)表示抓捕官吏。 父---指成年男子,如夸父,中父等。 这里的'罢父’指谁?我认为指'应龙’,因为'应龙’既是黄帝(轩辕氏)的武装,又是男子群体,而且是被祝融氏抓捕的对象。 罢父之山---指祝融氏曾经在此抓捕'应龙’武装的地方。这里指位于今函谷关和潼关间的故县山脉。 洱,从氵(水)从耳(耳形,古代战争时割下敌人耳朵以示战功)。 洱水,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内乡县熊耳山,东南流注于注于淯水。从这里我看出有些不对,即今天的内乡县在伏牛山,不在熊耳山,而卢氏县在熊耳山西边,前面我在中山次三经时也提到过淯水,如果源出河南熊耳山,则还有一支向西北流入今灵宝市,也可能是洱水。 碧,碧草,又称青草。 ![]() 向西五十里,就是祝融氏曾经抓捕应龙的地方,洱水从那里出来,向西流入洛水,在河流边上长满了茈草,碧草。 申山(中山)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中山)①,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申山:山名,一说指今陕西安塞县北的芦关岭。 ②区水:水名,一说即位于今延安的延河。 【译文】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申山。申山的山顶生长着构树和柞树,山脚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杻树和橿树。申山的南坡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区水源于此山,从山涧流出后便往东流入黄河。 解读 江流---指大量的河水漫过中条山而向南流入黄河。 中条山,东连太行山,南临黄河,西北为汾河谷地,西隔黄河与秦岭相望,山势狭长,全长160千米。上有连香树,山白树,牛鼻酸,红石极,青檀等珍贵树种。北坡陡峭,山露岩层有片麻岩,石英岩,白云岩及火山岩;南坡有石灰岩。 向北七十里,就是中条山(中山),山上多构树(楮),青檀树(柞)等,山下多连香树(杻),山白树(橿)。山北面多石英岩(金玉)。在山上有一条条沟壑(区水)从山上出来,当洪水来临时,水流就会漫过中条山,形成一条条像胡须一样的水流相南流进黄河。(而江流注于河) 鸟山 北二百里,曰鸟山①,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鸟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辱水:水名,一说即今陕西的清涧河,又叫秀延河。 【译文】 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鸟山。山顶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桑树,山下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楮树。山的北坡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山的南坡有很多的玉石。辱水从这座山流出后便向东流入黄河。 解读 鸟---母系部落。 '鸟山’应当和西二经的'数历之山’相连,从其字意看,都是母系部落在那里生活。 桑---桑树 ![]() 辱,辰是本字,甲骨文象形,表示手持石锄,日出而作。《说文》辱,蒙耻。指折磨,使蒙受打击耻辱。 从某种意义来说,'辱’='数历’,都是指被黄帝(轩辕氏)迁徙至此劳作,并加以惩罚侮辱的地方。 辱水---指今天陕西合阳县的徐水河。 合阳古称'莘国’,为黄帝(轩辕氏)所放'有莘氏’所建之国。'有莘氏’='受处罚和侮辱的部落’。 鸟山---今陕西合阳县梁山。 向北二百里,就是梁山(鸟山),山上多桑树,山下多构树,山的北面多褐铁矿(见度娘),山的南面多石英砂(多玉)。徐水河(辱水)从那里出来,像胡须一样向东流入黄河。 上申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①,上无草木,而多硌②石,下多榛③楛④,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⑤,其状如雉,以其髯⑥飞,食之不眴xuàn shùn xún⑦目。汤水⑧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①上申之山:即上申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硌:山上的大石。 ③榛: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圆形或倒卵形,坚果球形。 ④楛: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用来制箭杆。 ⑤当扈:传说中的一种鸟。 ⑥髯:胡子。 ⑦眴:通“眩”,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⑧汤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译文】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有座山叫上申山。山上寸草不生,多硌石,山下长有很多榛树和楛树。山林中出没的野兽主要是白鹿。鸟类主要是当扈鸟。当扈鸟的形状像野鸡,它能靠自己两颊下的须髯飞翔。有目眩症的人吃了这种鸟肉可以痊愈。汤水从上申山流出后向东流入黄河。 解读 上,特殊指事符,指与地相对的天。《说文》上,高处。 申,是'電’'神’的本字,甲骨文象形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霹雳,朝各个方向开裂的闪电。造字本义:雨天的闪电。《说文》申,天神。 硌石---坚硬的石头。 榛,榛树,榛子树 ![]() 楛,荆条一类的灌木 ![]() 白鹿,白色的鹿,古代瑞兽。《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天之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 ![]() 白鹿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黄帝(轩辕氏)迁徙后羿部族白民之后。最初黄帝(轩辕氏)封'白民’国一在今山西五台之南,一在今甘肃祁连山下。其国民逃迁至此,繁衍为白鹿之国,鹿者,善迁徙之兽也。 白鹿也是陕西先人的祥瑞之兽。故陈忠实之白鹿原,写白家与鹿家之故事。 上申之山----山顶刺入云天,经常电闪雷鸣 再向北一百二十里,就是延安地区的雷电之山(上申之山),山上无草木,多坚硬的石头,山下多榛树和楛荆树,野兽多是白鹿。 意译为: 再向北百二十里,就是一个多雷电的大岭(上申之山),山上没有固定部落(山上无草木),只有一些顽劣的游民(而多硌石),山下多是被处罚的没有用处的部落群体(下多榛楛),游牧部落多是从白民国逃亡之徒(兽多白鹿)。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当,金文象形,尚(屋顶,遮挡)+(土)表示被土遮挡。《说文解字》:当,两块田地面积相对等。这里表示掩藏在山壑土丘之处。 扈从户(半门曰户)从邑(城邑),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扈邑区。《说文》有'夏后同姓所封,与启战于甘者,在鄠有扈谷甘亭’。'甘’,丹也,就是古丹水(位于今河南商洛),古扈国为黄帝(轩辕氏)所封,在今西安鄠邑区。本是黄帝(轩辕氏)安置炎帝后裔母系部落之所,赐姓'有扈’,'氐’,是黄帝(轩辕氏)的奴隶部落,但有部分母系部落成员趁机逃亡(前面我在'数历之山’讲过)并且掩藏起来。 所谓'当扈’,就是从'有扈’逃亡并掩藏在此处的母系部落。 雉,野鸡。这里指没有经过改造的母系部落。 髯,冉是其本字,甲骨文象形,像从脸颊两则下垂的毛发,即老人长垂的络腮胡子。这里代指年长者。 飞,鸟儿展翅翱翔。指逃亡者摆脱束缚。 以其髯飞---即在部落年长者的带领下逃亡。在前面西次二经中的'数历之山’有'其鸟多鹦鹉’,讲的是相同的意思(见我前面的解读) 眴,从目(多指奴隶)从旬(偏也,十日为旬,古指十日部落演绎而来)。 眴,通眩。《说文》眩,目无常主。这里指十日部落或者原归顺黄帝的炎帝后裔部落后来又背叛逃离黄帝所赐予的封地。 目---与奴隶形状相同的战俘或罪犯。 食之不眴目---攻打她们可以防止其他奴隶叛逃。 汤,金文象形,川(水,泉流)+易(阳,表示天然温泉)表示具有热度的温泉。 汤水---指富有温泉的河流。在陕北高原黄河以西找有温泉的河流即是。 为更好地解读西次四经,我把位于陕西黄土高原并向东流入黄河的支流清理一下,从南往北,依次为: 一):徐水河,发源于合阳县梁山,流经合阳县,在合阳岔峪村流入黄河。 二):涺水河,发源于黄龙县大岭,即神道岭,流经黄龙,韩城,在韩城芝川镇入黄河 三):凿开河,发源于大岭。据说为鲧治水时开挖的河流,流经韩城,在桑树坪镇入黄河 四):猴儿川河,发源于大岭,流经韩城市,宜川县,在宜川县马树坪村入黄河 五):白水川河,发源于大岭,流经宜川县,在宜川老吉堡流入黄河(较短) 六):鹿川河,发源于宜川老虎梁,流经宜川县,在宜川桑贤村入黄河(较短) 七):仕望河,发源于大岭(大南川)以及延安碾盘梁(小南川及蔡家川)及延安大炮楼山(西川)及走马梁(交川),流经延安市,黄龙县,宜川县,在宜川县川口入黄河 八):云岩河,发源于延安市南泥湾,流经延安市,宜川县,在宜川高柏乡如黄河 九):雷多河,发源于延安市安沟乡庙山,流经延安市,宜川县,在宜川县阁楼镇下湾入黄河。(较短) 十):延河,又名区水,洧水。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望乡周山(延河以及大理河)以及靖边县大路沟乡狼山(支流杏子河)以及志丹县双河乡的墩圪垯山(支流西川河)等,流经靖边县,志丹县,安塞县,延安市,延长县,于延长县南河沟凉水岸入黄河 十一):安河,发源于延长县交口镇神头岭,流经延长县,并在东山入黄河(较短) 十二):清涧河,又称溽水,秀延水,吐延川。发源于子长县李家岔周家崄(秀延河)以及安塞县坪(中山川河),流经子长县,延川县,并在延川县苏亚河村入黄河。 十三):无定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定边,靖边,米脂,绥德和清涧县,由西北向东南注于黄河。在沿途接纳榆溪河(发源于榆林市,远古时称大泽)芦河(经横山县入靖边县,远古时为大泽)大理河(与延河同源,天赐望乡周山)淮宁河(源于子长县李家岔镇白于山) 从上可以用看出,不论汤水为那条河,其上申之山必为大岭,也就是说,在远古时,大岭是一条多雷电的山岭,其山脊无草木多硌石。 还有,在无定河以北就是《山海经》里所指之'大泽’,在西次四经里,东注于河的河流五条,而现在有十三条,还不算无定河北隐入大泽中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石马川,孤山川等。在这十三条河中,去掉鲧凿的凿开河,较短的白水川,鹿川,雷多河,安河,还有八条河,在八中选五。 查这些河流,没发现有温泉的河流,只有度娘说在韩城南面有温泉度假村,如果是天然温泉,那么涺水就应当是汤水。 诸次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①,诸次之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注释】 ①诸次之山:即诸次山,山名,在今陕西榆林北毛乌素沙漠中。 ②诸次之水:即诸次水,水名,一说即流经今陕西佳县的佳芦河。 【译文】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诸次山。诸次水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黄河。山上长有很多树木,这里没有草,也没有鸟兽出没,只是有为数众多的蛇。 解读 诸,甲骨文象形指: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社交。 次,甲骨文象形指:身体欠佳,打喷嚏。《说文》行旅中停滞不前。在西次二经中有'大次之山’和'小次之山’均表示迁徙受阻,停滞不前。 诸次之山---指迁徙途中聚众休息的地方。或者在逃亡途中得以喘息之地。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就是诸次之山,诸次之水从那里出来,像胡须一样向东流入黄河。 诸次之山---指大岭至磨盘梁之间的山脉,如莠子梁,走马梁等。 诸次之水---指流经宜川县的仕望河。 而东流---像胡须一样向东---指仕望河上游的众多支流,如大南川,小南川,蔡家川,西川,交川等。 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这座山啊,生长着很多树木却不长草,鸟兽不能在里面住居,只有很多蛇在那里。 木---代指适应当地生活的老住户。 草---代表新迁徙过来的人。 鸟---代表母系农耕部落 兽---代表游牧部落。 众蛇---代表不同部落的武装团体。 意译为:这座山啊,只有一些长期生活在此的老山民住在那里(多木),哪些新迁徙过来的人根本无法立足(无草),那些母系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都不能在此立足生存,在那里只有各个部落的武装团体在活动。 这个地方给我们的感觉是深山老林,充满了很多陷阱的地方,也有很多武装土匪,所以只有熟悉当地情况的老住户才能生存,新迁徙过来的人就无法生存。那么,这个地方在哪里?就是鼎鼎大名的南泥湾。从地理位置推断,这地方就在南泥湾!说明在《山海经》时代,南泥湾就不适宜农耕生产,所以对王震359旅开发南泥湾确实是壮举! 号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芎?。多冷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号,篆文象形,口(吹)+丂(像竽,乐器)古人用管角发出警讯或集结指令。《尔雅》:号,呼也。《易。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在《中次二经》有:'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上龙下虫】【虫氏】,食之不眯。’ 号者,哀嚎也。 漆,漆树。古代一种常见的树 ![]() 棕,棕榈树 ![]() 药,金文象形,艸(草本植物)+乐(舒服)快乐的神草。即解除病痛,使人舒服的草木材料。《说文》药,治病草也。这里指粉干草。 ![]() 芎?,又名川芎,一味中药。 ![]() 冷,篆文象形,仌(结冰)+令(促使)表示促使结冰的天气。《说文》冷,天寒。 端,篆文象形,立(站立)+耑(老人拄杖)表示老人借助拐杖站直站稳。《说文》端,站直。 端水---指延河。延河非常直,多呈折状,故称端水。 再向北百八十里,就是号山,那里生长的树木多漆树和山棕树,那里的草多是药用的粉干草以及川芎。多冰冷的石头(有疑问)。延河从那里出来,像胡须一样向东流入黄河(指延河上游的众多支流)。 盂山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盂,甲骨文象形,于(竽,吹奏竽)+皿(敞口的盛器)古人用陶盆作'功放器’,放在'竽’边上以增强音效,田猎时吓遂野兽用。《说文》竽,吃饭的用具。 《韩非子。外储篇》'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 在古代在银川,固原,榆林,鄂尔多斯之间是个大的水泽,在《山海经》里称其为大泽,在大泽的周边就像一个盆盂,所以把位于大泽周围的山称其为'盂山’。 所以'盂山’应当是在卫星地图上看,应当是白于山区。我们今天称其为'白于山’实际上极有可能是'白盂山’的讹称,'白’指这地方古代为'白民’所居,即历史上我们称其为'白狄’,在前面有记录。也是后来的'猃狁’。 狼为狗之变种,白狼---即由白犬部落演变而来的部落。 白虎---属于原白民国里的虎部落。在后羿投降黄帝(轩辕氏)后,其部落的武装被拆充到黄帝的部落里的虎,豹,熊,罴等部落,这点在前面大荒东经里说过,这些武装就成了白虎,白豹,白熊,白罴。其母系部落就成了白雉,白翟(白犬)。 这个地方在那里?在陕西榆林地区清涧县。 清涧县古称宽州,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无定河古称生水,朔水,奢延水。 古代白犬生活在今无定河与洛水间延安以北地区 白于山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①,上多松柏,下多栎②檀,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鸮③。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④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⑤。 【注释】 ①白于之山:即白于山,山名,在今陕西志丹县之北。 ②栎:栎树,乔木或灌木,叶子有锯齿或分裂,果实为坚果。 ③鸮:猫头鹰一类的鸟。 ④夹水:水名,一说即今陕西的红柳河。 ⑤生水:水名,一说即今陕西的无定河。 【译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白于山。山顶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松柏,山下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栎树和檀树。这座山上的动物主要是牛、羬羊,鸟类主要是鸮鸟。洛水源于这座山的南坡,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渭河。夹水发源于这座山的北坡,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生水。 解读 白於山=白于山。汉字简化后,我们用'于’替代了'於’,但从古代的字体演变来看,还是有区别的。 '于’是'竽’的本字。甲骨文象形,在有柄的吹奏乐器'丂’的手柄部位加一横,表示手握乐器,右边凹凸曲折的符号,表示乐音婉转起伏。 於的金文象形,像一只鸟站在另一只鸟的背山。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有:'於’的篆文为古文的'烏’的省略写法。而在《山海经》里,'烏’是指依赖于其他部落而生存的母系部落。所以'於’的涵义与'烏’的涵义确实是一样的。而'於’与'于’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于,一般表示'曲折回绕’之意。如《诗。周南。桃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於,表示依附关系。如《穆天子传》有:'虎豹为群,於鹊与处’ 今天陕西定边县的'白于山’在古代应为'白於山’。 所谓'白於山’----即依附'白民’(如白犬,白狼,白虎,白鹿等)生存的母系部落所在的山脉。 白於之山---白於山脉的山或者和白於山连着的山。 所以我们看到,生活在白於之山的并非'白民’,而是依附其生存的其他部落。 【牛乍】牛,靠驯养耕牛为生的部落,最新出现在秦岭,为'叔均’之后,他们迁徙至此,所以【牛乍】牛部落一定和农耕部落生活在一起,说明这地方靠近农耕部落的游牧生息之地。 羬羊---武装的牧羊部落。也是发源于秦岭。 鸮---从号(高声呼叫,紧急集合)从鸟(母系部落)。所谓'鸮’指非常警觉的母系部落。为何她们要如此警觉?有可能就是她们是从其他地方(比如黄帝领地)逃跑至此,寻求游牧的'白’部落的保护的一个特别的母系部落(从这点看,她们又很像十日部落)。 在《西山经》有'有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从这里可以看出'鸮’为从其他地方逃亡或者迁徙而来的母系部落。 所以上面一段解读为:向西二百五十里,就是白于之山(白於之山,位于吴起县周湾镇的山梁),上面多松树柏树,下面多栎树檀树,那里的游牧部落多是从秦岭迁徙过来驯养牛的部落(【牛乍】牛),武装牧羊部落(羬羊),那里的母系部落多是从其他地方逃亡至此的而形成的部落(鸮)。白於之山: ![]() 洛水出其于其阳,而东流注入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洛水---这里的洛水指北洛河,以区别于我们平时所指的洛河(南洛河,又称伊洛河)。是指流经陕北高原的洛河。 而东流---像胡须一样向东流去。'而’指洛河上游的众多支流,如流经志丹县的周河;流经吴起县白豹镇的白豹河以及从吴起县城分蘖的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宁赛川,窝窝沟,乱石头川这些支流。所以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白於之山的南面。故称洛水出其于阳,而东流注入渭。(洛河在贯穿黄土高原) ![]() ![]() 夹,甲骨文象形,像两个人在一个人的两腋之下。《说文解字》夹,从左右两侧扶持。 夹水---指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与芦河,二水均发源于白于山北麓,夹靖边塞北高原,故称为夹水。 红柳河 ![]() 芦河 ![]() 生,甲骨文象形,在草叶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指草木破土萌发。《说文解字》,生,发育进展。 生水---指在大泽中新生成的水流。指无定河,古称生水。 申首山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①,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②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注释】 ①申首之山:即申首山(一说“申”应作“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在今宁夏境内。 ②申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译文】 再往西北三百里有座申首山。山上不生寸草,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都飘着大雪。申水从山巅上流了下来,流到山下后又潜入地下。山上有很多白玉。 解读 申首之山是哪里?前面有上申之山---指黄土高原之大岭。 申通神,应当指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关于黄土高原的最先科学考察结果,印证了《山海经》里面的记录。特别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海的消失,青藏高原的环境发生变化,都由科学论证,证明青藏高原在距今五千年前为热带亚热带气候,草木茂盛,雨水充盈,适合人类和动物生存。同时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粗砂含量以及土壤中植物孢子粉的分析,得出黄土高原由洪水浸澨而成,这也与《山海经》的记载一致。另外,黄土高原在五千年前的地质可能和今天大不一样,其中极可能有森林覆盖,可能并非现在由黄土覆盖的高原,而是确实的山川森林地形。其中多电闪雷鸣,故称为申山。 前面的'白於之山’几乎就在大泽的南边,如果往西北就是大泽,即吴中至银川之间低洼水泽,不可能有'申首’之山,所以我怀疑是散宜生在抄录古人文献时,把南北搞错了,实际应当是西南三百里。那么从白於山西南三百里到哪里? 即陕西庆阳环县的罗山川乡云盘山。之所以选罗山---云盘山,是因为在卫星地图上,其表现为雪山状(可能是常年生云,一般常年为运往环绕的山在古人看来都是神山),查度娘:罗山川乡地形复杂,地貌参差嵯峨,无霜期短,历史上最大冻土层171厘米,这一米多的冻土层十分可疑,虽然罗山川乡的海拔高度只有1600多米,但可能因为特殊的地理因素,存在着冷窝,而今天这些冻土的冷窝很可能是有古代的'冬夏雪’的山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至于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这种反常现象,我留待今天的地质学家们去考察发现。 申水---指马莲河的支流罗山川。马莲河古称湟涧,汉代称泥水,北魏后称马莲河。 从罗山川的地形来看,很可能是喀斯特地貌,因为今天的参差嵯峨的地貌可能就是石灰溶岩风化断裂而形成的,在远古时,那里还是喀斯特地貌,所以'申水’会'潜入其下’。罗山川乡是贫困乡镇,希望扶贫人员看到我的帖子后,快点向陕西省政府申请,请求中国地理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对其特殊地貌进行考察,特别是那里的冻土层(在古代为冬夏积雪)的形成机理,早日将它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也算我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再往西南三百里,就是黄土高原的起首(申首之山)之山,那里没有草木,冬夏有积雪(古代存在喀斯特地貌,且不知何种原因存在冻土层,而且积雪终年不化)。马莲河(泾水的上游)从它那里流过,并且进入其中的溶岩之中,在溶洞中多钟乳石(是多白玉)。 泾谷山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①。泾水②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注释】 ①泾谷之山:即泾谷山,山名,一说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在今宁夏境内。 ②泾水:水名,一说即今泾河。 【译文】 再往西五十五里有座泾谷山。泾水从这泾谷山流出后便向东南流入渭河。山上有很多白金和白玉。 解读 泾谷---泾水之谷。指今甘肃庆阳大,小南沟。 在甘肃环县西北的小南沟乡,自古就有两条沟,相距5华里,人们将西面一条沟起名大南沟,东面一条沟起名小南沟。这里是古代泾水的正源。所以说泾水出焉。这是泾水上游马莲河的发源之河,而马莲河就是: 马莲河是庆阳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古称潢涧,汉代称泥水,北魏后称马岭河,唐代后称马莲河。马莲河北段环县以上水味苦,矿化度高,不能饮用。(这点值得深思!矿化度高?不是石灰质又是啥?这里终年积雪是否也与此相关?)马莲河西川,名曰环川,主要之流有魏家河,柳树河等,这些河水都不宜人畜饮用,是高溶岩石灰质水。 一,马莲河本为泾水正源,上古时称马莲河为泾水。而流经平凉的泾水,上古时称焉支水,又称乌支水。今泾源县境内的一段泾水,能保留古名,叫胭脂水(焉支水),直到东汉班固撰《汉水。地理志》时,才改成今天的名字。在安定郡志有:'泾阳,头山在西,禹贡泾水所出,东南流至杨陵入渭,过郡三,行千六百里,雍州川。’而禹贡并未具体所指,之说泾属渭。所以今崆峒山(古鸡头山)之泾源为汉班固所撰,非古意也。 二,马莲河上游称环江,有二源,东川和西川,其长度比今平凉至泾源长,故在春秋战国时,人们仍称马莲河为泾水正源。 所以这里所指的泾源不是泾源县之涧源,而是马莲河上游环县小南川乡。 所以申首之山用甘肃庆阳环县北塬头之阴山口表示。 泾谷之山用庆阳环县南山乡之关塬表示。 白金---大理石 白玉---钟乳石 再向西五十五里,就是关塬(泾谷之山)。泾水从那里出来,向东南流入渭水,在这里多大理石,钟乳石。(是多白金白玉)。 刚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多漆木,多【王雩】琈之玉。 刚,甲骨文象形,网(猎捕工具)+刀(猎具或兵器)+矢(猎具或兵器)表示手持刀箭和捕网,行猎或征战,强悍无畏。指追凶或杀敌,强悍坚定,勇敢无畏,尽显大丈夫气概。《说文》刚,强力摧断。 刚山---我怀疑是指'夸父’曾经战死之地。 在《大荒北经》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杀蚩尤,又杀夸父。’ 上面这段其实内容及其丰富,'后’,准帝也。即向轩辕黄帝称臣的部落首领,如'后稷’'后羿’这里的'后土’也是如此。 载,古代年终施刑,将重罪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后刑作活祭。 载天---指黄帝(轩辕氏)将天(青藏高原)上的重罪犯在成都游街示众后祭天。为何要在此地'载天’?因为这里是黄帝领地的边界或者附庸国集中地,是人口众多的都市,为了警示这些称臣的部落,所以黄帝在此建'成都’,并于此祭天。 夸父是'后土’的孙子,他统领着一个部落(有人), 黄蛇---如果是黄帝(轩辕氏)的直属武装,就应当称其为'龙’,这里称'黄蛇’,显然不是直属武装,应当是向黄帝称臣的部落的武装。 说夸父'珥两黄蛇,把两黄蛇’,说明其控制或统领了四个原来已经向轩辕黄帝称臣的部落(如后稷,后土或者其他)的武装。 日景---前面已有说明,即已归顺轩辕黄帝以'日’为图腾以'京’为住筑的部落。(十日部落或者吴部落) 禺谷---指前面的泾谷,即马莲河两岸。 所以这个地方是应龙大战夸父的地方---刚山。 那么'刚山’在哪里?在今天甘肃固原一带祖厉河周边。在今天陇中会宁县仍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使方圆几百里只剩。。。。。这些传说,完全附和了《山海经》里的记载。 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是多神【光鬼】,其状人面兽身,一手一足,其音如钦。 刚水---指今固原清水河 【光鬼】从光(明亮)鬼(黄帝的鬼部落)。在黄帝部落里,最先组成的母系部落来自'鬼’部落,即后来的'鬼方’,如'天女魃’就来自于'鬼’,还有'白帝’的母亲员神'磈氏’,均由'鬼’部落演变而来。 人面兽身---以部落形式而存在,其主体为游猎群落组成。 手---为人活动的主要器官。对于部落来说,指其武装的基础。 足---人的行动的主要器官。对于部落来说,指迁徙的性质。 一----指全部。 一手一足---全部为其他地方迁徙过来,全部由武装人员构成。 钦,金文象形,金(借代铜锣)+欠(吹奏音乐)指敲锣打鼓,吹号湊乐,排场盛大地宣读皇帝的旨意。 在前面西三经中有:“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 这里的'钦’指西王母的护卫部落。 在东次二经中有:“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 这里的'钦’指贰负之臣的手下'文虎’假传黄帝(轩辕氏)的旨意。 是多神【光鬼】---在这里有不止一个有伟大功绩的鬼部落成员死去而化作神。 其音如钦---他们好像在传达黄帝(轩辕氏)的指令。前面说应龙杀夸父,从所叙述来看,这个神显然不是夸父所化,那么就是在抵御夸父时,被夸父所杀死的'鬼’首领所化。由此可以看出,在刚水周围,夸父是打赢了,杀死了来传达旨意的黄帝的'鬼’首领。 清水河(刚水)从这里出来,向北流入黄河,在这里有好多因抵抗夸父而战死的'鬼’部落首领化作了神(是多神【光鬼】),他们黄帝部落的首领(其状人面)属于游牧部落(兽身),全副武装且都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他们在大声呼喊:'黄帝有令,夸父不得再往前进,否则格杀勿论’(其音如钦) 刚山尾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①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②,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犬吠。 【注释】 ①洛水:水名,非现在所指之洛河。一说可能指今甘肃境内的祖厉河;一说指今宁夏境内的清水河。 ②蛮蛮:兽名,一说指水獭。 【译文】 再往西二百里就是刚山尾端。洛水发源于此,并向北流入黄河。山上有很多蛮蛮,这种叫蛮蛮的野兽身形似鼠,长着一个像鳖的脑袋,还不时发出如狗吠的叫声。 解读 刚山---我认为是六盘山。多数资料都说,六盘山在古代称陇山,而从地理特征来看,陇山应当是和岷山,秦岭连接在一起的山脉,偏向于南边,而起于黄土高原的六盘山则靠北边,其最高峰为米缸山。 洛水---在山海经里有众多洛水,其实洛水不指一地之水,而是指河流之形。这里的洛水指祖厉河。 祖厉河属于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由祖河,厉河汇集而成,因流域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又称苦水河。 蛮,从亦(人的两腋)从虫(流寇) 蛮蛮---指汇集在部落之间部落管不到地方的流寇。 鼠---指从战场或者其他部落中逃跑出来的小群体。 鳖---玄武,指原属于颛顼部落的后人。即颛顼战死后,其后人部落被黄帝迁徙往青藏高原,其中有些逃跑并且藏起来了,称其为鳖。 再往西二百里,就到达了六盘山的西山麓(至刚山之尾)。祖厉河(洛水)从那里出来,像胡须(指祖厉河由祖河,厉河等众多支流汇集而成)向北流入黄河(而北流注于河)。在其中多数占山为匪的流寇(其中多蛮蛮),他们看起来像由逃兵组成,而以原颛顼手下逃亡潜伏者为其首领(这里暗示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邓林’指其原先的部下“杖”逃亡并且投奔了占山为王的原颛顼手下潜伏者),他们发出的声音就像狗叫一样(指这些占山为王的土匪看见生人经过就像狗叫一样赶跑他们)。 英鞮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①,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②出焉,而北注于陵羊之泽③。是多冉遗之鱼④,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⑤,可以御凶。 【注释】 ①英鞮之山:即英鞮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陵羊之泽:即陵羊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冉遗之鱼:即冉遗鱼,传说中的一种鱼。 ⑤眯:梦魇。 【译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英鞮山。山顶上生长很多漆树,山脚下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的鸟兽都是白色的。涴水从这座山流出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涴水中有许多冉遗鱼,这种鱼身似鱼,但头似蛇,而且还长有六只脚,眼睛的形状如同马耳朵。吃了这种鱼的人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止凶灾。 解读 英,篆文象形,艸(植物)+央(映照)表示鲜黄鲜亮,辉映草木,吸引蜂蝶的花蕊。《说文解字》英,开花而不结籽的草。 鞮,从革(除毛兽皮)从是(太阳当头,日部落生息之地)。本义:穿着兽皮的北方游牧部落在原日部落生存之地落脚。所以其涵义应当是北方游牧部落和日部落融合繁衍而成的部落。《礼。王制》有:'西方曰狄鞮’。此'西方’为周之西方,而非轩辕黄帝之西方。许慎曰:鞮,履也。又有'胡人连胫,谓之络鞮’,'络鞮’,胡服也,今天裤子的原型。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有'鞮鞻氏’。注:周代乐官名,掌四夷之乐于其声歌。 所以'英鞮之山’应当曾经是'日’部落或者'吴’部落生息之地,后被北方游牧部落进入并繁衍生存之地。 靼,从革从旦(日升地平,天亮)多指在北方大草原生活的游牧部落。 涴,从氵(水)从宛(曲草自覆) 此地应当在定西之大山,在大山与王家山之间为靼涴泽 鸟兽尽白---鸟,母系部落;兽,游牧部落。尽,全,都是。《礼记。曲礼》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白,白民部属。这里说那里的母系部落和游牧部落全都来自'白民’部族。我们前面也说过,在这条线上,从今陕西韩城北面大岭周边时,还只有'白鹿’部族在那里生活,往北到延安北面,榆林地区则是'白犬’'白虎’等部落,几乎全是'白民’部族,可以肯定'白民’为北方游牧部落,在前面海内经有:黄帝生白马,白马就是鲧所在部落,也是大禹所在地区,其实是黄帝的重要武装;'白犬’也是黄帝所生---即由轩辕部族演变而来,'白犬’其实是原来黄帝领地的顽劣分子,被黄帝流放驱逐到北方而繁衍生存的部落,还有'白鹿’'白虎’等,是归顺轩辕黄帝的后羿部族,黄帝赐姓'有穷氏’,让后羿负责统领其附庸国'白民国’,并把她们从白民国(今天山西河北交界的安阳至邯郸一带)迁徙到青藏高原,在迁徙途中,有很大一部分趁机逃亡,分散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她们基本上是沿中山经的线路迁徙,所以,白民的活动范围也在中山经周边,其中,在河西走廊,逃亡白民与北方游牧部落以及被黄帝驱逐的'犬’群落,繁衍出部族,形成的国家,也称'白民’国,其地盘和'鬼方’相重邻,所以她们也可能和白帝相关。 这里的'白犬’'白鹿’'白虎’'白蛇’等,其实都是由轩辕黄帝部族,后羿的炎帝部族以及北方的其他部族融合而成,在后来,中华文明的中心逐步从青藏高原迁徙到中原,处于关中的周人把其成为猃狁,史称'白狄’,汉时称匈奴。其实他们都是炎黄子孙。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就是美丽的游牧大山(英鞮之山),山上多漆树,山下多大理石玉石,在那里活动的母系部落游牧部落都属于原'白民’部落。 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涴,从氵(水)从宛(曲草自覆,指四周高中央低洼)。 所以,靼涴---指这个地方像靴子形状的低洼处,四周高中央底。这个地方非常像今天定西市内官营镇所在之地。 陵,甲骨文象形,阜(盘山石阶)+大(跨步登山的人)+止(前行)表示沿石阶登山。《说文解字》:陵,高大的山阜。 陵羊---即攀登山陵,放牧羊群或者羊群在那个河泽边上攀登山陵。 陵羊之泽有两处所指,均符合其叙述。一是就今定西市西南的内营官镇至大山湾一带低洼地带。'而北流’则指发于对坡羊嘶川的庙儿河;源于吴家山的李家峡,丁家峡;以及源于王魏家山的南岔峡,阳阴峡,许家河以及源于大山的柴家峡,大傻沟,贾贾河,吴家川等,均向北或东北流入这个低洼处。 还有一处就是今甘肃榆中县所在之处,处于兴隆山以东的低洼地带。也是众多河流向北流入此处。 榆中县属于甘肃省中部,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凹,呈马鞍形(与靼相近)。境内有马家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在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住地,后被匈奴占据。春秋战国时有两个榆中,一个就是这里,另一个就是陕西榆林市。 冉,是髯的本字,甲骨文象形,像从脸颊两侧垂下毛发。指老人长垂的络腮胡子。《说文》冉,毛冉冉也。《离骚》有'老冉冉其将至兮’。 遗,金文象形,彳(前行)+贵(价值高的)表示将价值高的好东西往赠送他人。 在《山海经》多处出现过'肥遗’,其对象均为返回的'魃’或者'应龙’,她们在南方抓捕蚩尤联盟的逃兵时发了财,在返回青藏高原途中,遇到了祝融联军的阻击,其中部分靠贿赂阻击部队,穿过封锁线,在《山海经》里称其为'肥遗’,还有在前面《西山经》中有'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我前面说过,肥【虫遗】与肥遗有些区别,就是肥【虫遗】出现在肥遗之后。即肥遗出现在战争期间,而肥【虫遗】则出现在祝融假传帝命,战争平息之后。那么这里的'冉遗’是什么意思?是指这些靠贿赂而突破封锁线继续北上的'魃’和'应龙’手下,最终仍然成了祝融氏的奴隶(鱼身份),我们根据《山海经》里的记录知道,'魃’被祝融氏阻击在秦岭黄河一线,并且被迁徙到南方(今贵州省贵阳毕节一带)并且被圈在山上,并且由祝融的同族'苗’看管,这些被看管的'魃’以及其后人成了奴隶部落,称为毕节鸟,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彝族。 冉遗---指肥遗经过艰苦跋涉后已经疲惫不堪的漏网之鱼。 鱼身---指由原先的战俘而成的奴隶之身。 蛇首---以部落武装为其首领。即这些靠贿赂而突破封锁线的'魃’最终投靠了当地的部落武装。 六足---指其成员都是从其他地方逃亡或者迁徙而来。 目---古代在罪犯或战俘脸上刻字称之为'目’,多指罪犯或奴隶身份。 观,甲骨文象形,像猫头鹰瞪着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说文解字》观,谛视。 耳,是取的本字,甲骨文象形,像被切下人的耳朵外廓。本意: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 眯,金文象形,米(糠尖)+见(看)指糠尘等异物混入人的眼睛而不能看清。 使,甲骨文象形,指古代行政官员。即身负使命的特派官员。《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人---指原属于轩辕黄帝的部落。 使人---指祝融氏软禁轩辕黄帝后,派其神英侍者到处假传圣旨,停止战争,恢复生产。 不眯---不疑惑。 食之使人不眯----指攻打并且驱赶她们,可以让已接到神侍者传达旨意的黄帝部落不再疑惑。很显然,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祝融氏与贰负联手软禁轩辕黄帝后,派遣轩辕黄帝身边的侍者(由于其功,死后被封为神,称神英使者)到黄帝领地的各个部落假传黄帝的旨意,但哪些通过贿赂而冲破封锁线的漏网之鱼,抵达这里后,继续攻打祝融或贰负部落,并且企图解救遭软禁的轩辕黄帝。所以这里说要攻打并且驱走这些人,以保证那些已经安定的原黄帝部落不再受这些人的鼓动。 可以御凶---则是说的相反之意。凶---一般指帝王遭受凶险之处境。御凶,即抵御凶险,言外之意就是想方设法去解救遭软禁的轩辕黄帝。在前面西次三经里有'又西三百里,曰阴山。。。。。。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说的是白帝的近卫军'天狗’在解救白帝或者蓐收。 在《中山经》中有“又东十五里,曰【氵委】山。。。。。。可以已【疒鼠】,食之不眯”有相同的意思,只是这里是'关于白帝之事不疑惑’。 许家河(靼涴水)从那里出来,像胡须一样向北流入东川(陵羊之泽)。在这里(是)有许多疲惫不堪的漏网之鱼(冉遗之鱼),她们是以逃亡战俘(鱼身)为主体,失败的应龙武装为其首领(指应龙由黄帝的龙身份变成了部落的蛇身份)都是从四面八方逃跑而来(六足),他们睁大眼睛随时在攻击其敌人,攻打并且驱赶她们,可以让其他已经停止抵抗的原黄帝部落不再受其迷惑。她们在此是准备去解救被困的轩辕黄帝的(可以御凶)。 中曲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②,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③叶赤实,实大如木瓜④,名曰櫰木⑤,食之多力。 【注释】 ①中曲之山:即中曲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 ②驳: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③员:同“圆”。 ④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开淡红色花,果实也叫木瓜,长椭圆形,黄色,有香气。 ⑤櫰木:即櫰槐,一种落叶乔木。 【译文】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名叫中曲山。山的南坡有很多碧玉,山的北坡有很多雄黄石、白玉及金矿。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马,全身白色,尾巴黑色,长着独角,牙似虎牙,爪似虎爪,吼叫声如击鼓声。这种野兽名叫驳,以吃虎豹为生,可以抵御兵灾。这里还生长有一种树木,形状似棠树,但树叶是圆的,结的果实是红色的,果实大小恰似木瓜。这种树叫櫰树。人吃了树上的果实会力气过人。 解读 曲,金文象形,像一截竹子被揉折成直角。 中---一般指几个大型山脉间的小山脉。 中曲之山---指类似中条山但其中间成直角折转的山脉。 西倾山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属于昆仑山系东端的支脉。在地质构造上,西倾山为东昆仑山与西秦岭两地槽皱褶系的连接地段;而在地理上,它又是黄土高原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因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略有倾斜,故称西倾山。整个山脉成'Z’字形,北部以散布的低山丘陵及黄河谷地与脊山隔河相望,呈东西走向;西部和西南部以黄河为界与阿尼玛卿山平行,呈南北走向;东部和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的碌曲县和玛曲县境内。 从其表述来看,中曲之山与西倾之山有相同的意思,但西倾之山有两个折点。西倾最先在《禹贡》中出现。但西倾之山有千里之长,如果中曲之山指西倾之山,那么这里指其哪一点呢?很显然,第一个折点在黄河南,是前面西三经的起点---积石山。 在第二个拐角处临夏县的曲奥乡,有众多以'曲’为名的地名。这里的中曲之山用临夏县庆寨乡的塔岭表示。 临夏县境内发现矿产资源达43种。主要是:金属矿产17种(铁,锰,铬,铜,镍,铅,锌,钨,钼,锑,金,银,铂,钽,铌,铍,磷铱);能源矿产两种(煤,泥炭);非金属矿产24种(重晶石,蛇纹石,硼,磷,砷,盐,钾长石,萤石,白云石,硅石,耐火黏土,花岗岩,水泥灰石,饰面大理石,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辉绿岩,砖瓦黏土,闪长石,建筑砂石)。 再往西三百里,就是西倾之山(中曲之山),山的南面多玉石,山的北面多雌黄,萤石,大理石等。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其状如马,在《山海经》里出现多次: 在《东山经》最后一山有:“又南五百里,曰【石垔】山,南临。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獋狗。。” 在《北山经》有:“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玉,无草木,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灌疏。” 上面东山经的地点在今安徽安庆一带,这地方在今长江边上,如何会出现北方的'马’说明其为蚩尤部落被迫逃亡至此,蚩尤本是北方部落。但在《山海经》中一般称马上游牧部落为'奇’或者'【*奇】’,并不称马。 第二地方---求如之山和后面的带山,均在今河南南阳及其秦岭以南地区,其特征如鲧及禹所在部落。 鲧部落又称'白马’部落,其后人有称'驩’,也是有北方部落演变而来。 在《海内经》有:“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很显然,鲧为轩辕黄帝之后,与后来的祝融黄帝是对头,也与后来的执政者颛顼后人是对头,在此看来,鲧并非轩辕黄帝所杀,而是祝融黄帝所杀。鲧的后人成了'驩’。 在《大荒南经》中有:“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 白身黑尾---指其主体来自白民部落,跟随着部分原属于颛顼(黑)后人的逃亡者。 角---动物的防卫或攻击器官。这里指部落里的武装。 一角---即整个部落都是武装组织。 牙爪---均是动物的攻击捕食器官。在部落里指其武装的性质。 虎牙爪----指这些部落就像原虎部落里的武装部队,虎是轩辕黄帝最强悍的武装,这里比喻这些人非常厉害。 鼓---本是炎帝与吴日融合形成,后来归顺轩辕黄帝,但又暗中联合西王母,攻打轩辕黄帝迁徙到青藏高原的奴隶,被黄帝处死并在天峻山示众。 在《海内经》有:“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候,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可以肯定,伯陵和阿女野合之地正是西倾之地,他们的后代'鼓’最初是受山崖间打猎者驱使(始为候),后来'鼓’又迁徙到青藏高原上柴达木海及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周边,受'钟’(指位于钟山---即今青海湖西德令哈地区的黄帝手下部落)所驱使(始为钟)受生活在乐游山(今格尔木以西的昆仑支脉)的母系部落'乐’所驱使。'乐’可能就是西王母的部属。 在前面西三经中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从上面的记录来看,'鼓’是轩辕黄帝的对头。 驳:甲骨文象形,马(马车)+爻(两只手,表示七手八脚)众人七手八脚地给马车卸货。《说文》:驳,马色不纯。 兵,甲骨文象形,KX(双手)+斤(斧子)指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 所以这个游牧部落很像是有原先的'鼓’的部落逃亡至此而形成的。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这里是其祖父伯陵与阿女的苟合之地,也是他们的故乡,在他们上天(指迁徙到青藏高原)投靠西王母,后来又被轩辕黄帝打败,'鼓’部落逃亡了,他们可能先向北方逃亡,后来又回到了他们祖籍---西倾之山。所以上面一段解读为: 在这里有个游牧部落(有兽焉),他们看起来像北方的马部落但其主体为白民(生活在今河西走廊的古老部落)还有部分原先属于颛顼部落后来逃亡到北方的流亡者(黑尾),他们部落整体具有武装自卫的能力(一角),他们强悍如当初轩辕黄帝最强的武力(虎牙爪),他们发出他们的祖先'鼓’一样的声音,他们的名字叫杂色马(驳,混有北方游牧部落血统的鼓部落后人),他们在此攻打原属于轩辕黄帝的虎豹部落(是食虎豹),他们可以用来抵御敌人的进攻(我认为是祝融氏和贰负借助他们来抵御那些冲破封锁线企图返回'天上’的原黄帝的虎豹部落武装)。 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杯木,食之多力。 木瓜
![]() 棠 ![]() 杯,篆文象形,匚(曲,表示竹品加工)+不(斜口竹罐,用于盛水) 杯木,我认为是芒果树。芒果形似木瓜,其皮可以做成盛水的杯子,故称杯木。 芒果树,漆树科,常绿乔木,远古时已在青藏高原及周边生长,后传入世界各地。树冠稍呈卵形或球形,叶互生,圆叶稍尖。花顶生,圆锥花序,花小形,无梗,淡黄色,有芳香。果实呈肾形,成熟后为橘黄色或红色。芒果营养丰富,含糖量和热量高,维生素A和C极丰富,有'热带果王’之荣誉。
![]()
邦山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①,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②,音如狗獆③,是食人。濛水④出焉,南流注于洋水⑤,其中多黄贝、蠃鱼⑥,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⑦大水。 【注释】 ①邦山:山名,在今甘肃天水市。 ②穷奇:传说中的一种兽。 ③獆:同“嗥”,指野兽吼叫。 ④濛水:水名,即今甘肃天水市的来谷河。 ⑤洋水:水名,即今甘肃天水市的藉河。 ⑥蠃鱼:传说中的一种鱼。 ⑦邑:城镇,县。 【译文】 再向西二百六十里是邦山。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牛,身上的毛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名字叫“穷奇”。它的叫声像狗在嗥叫,会吃人。濛水发源于邦山,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色的贝和蠃鱼,蠃鱼长着鱼的身子,鸟的翅膀,叫声像鸳鸯。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个地方就会发大水。 解读 邽,从圭(玉器,古代农耕部落立圭尺测太阳影子以定农时)从阝(阜,石阶,山陵),指后稷后人在板泉之战后,在这里的'下地’从事农耕生产。 邽,邽戎地也。上邽,古县名,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上邽县。
![]() 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圆不足50里),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之后,非子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开拓疆土,发展壮大。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地,始置邽县,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县。 黄帝(轩辕氏)创造姓氏制度。 秦武公创县制,秦始皇发展为郡县制。 所以邽山应当在清水河周边,很可能洋水就是清水。 其上有兽,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獋狗,是食人。 蝟从虫(流寇)从胃(人体器官,米袋子,通渭,渭河流域是古人的粮仓),生息在渭河流域的流寇。 蝟,通猬,刺猬。
![]() 毛---动物的兽皮及毛刺。 穷,金文象形,穴(洞)+躬(弓身曲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造字之意:神居洞穴,身体被迫弯曲,不自由。如'有穷氏’。 有穷氏---有,通又,之被抓或者被包围后不得不投降。指后羿部落,在不得不投降黄帝(轩辕氏)后,不得不听命于黄帝,将其部落分散并且编入黄帝部落或者迁徙往青藏高原指定的地方。 奇通骑,指养马的部落或者马背上的部落。 穷奇---被迫屈从黄帝的骑马部落。或者有有穷氏逃亡后与北方骑马的游牧部落融合后而形成的部落。 嗥---指野兽吼叫。 嗥狗---指狼狗。在《山海经》中出现的地方有: 《东山经》的最后一山:“又南五百里,曰【石垔】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莜莜。见则其国多狡客。。。。” 在《北山经》有:“又北二百里,曰丹薰之山,其上多樗柏。。。。。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嗥犬,以其尾飞。。。。。” 在南次二经之首柜山,西临流黄。。。。。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口。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嗥狗’于'狗吠’是有区别的,其声势不同。 嗥狗---一定有所指。也就是说它特指上古的某个部落或者群落。如共工?夸父?总之总有一段历史事件发生于其身上。如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杨戬就是哮天犬,那么哮天犬是否就是嗥狗?还需更多的上古神话或者史料来印证。 在这个山上有个游猎部落,他们看起来像农耕部落(其状如牛,牛指耕牛,比喻农耕部落),其实是游荡在渭河流域这个粮仓的刺头(蝟毛),他们的名字就叫逃亡的有穷氏(名曰穷奇),他们发出像原先夸父部落一样的声音(音如嗥狗),在这里攻打其他部落(是食人)。 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蒙,甲骨文象形,冃(冒,将帽子套在头上)+隹(小鸟)表示罩住小鸟。 在《禹贡》中有两处提及'蒙’,分别是: 一):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 很显然,这里的'蒙’指山东沂蒙山区的蒙山。 二):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这里的'蒙’可能就指今天天水,礼县地区。我们在前面 《海外西经》有:“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国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山。” '十日’为女丑与帝俊的流浪汉们繁衍的后代,丈夫国在今甘肃陇南市,女丑所居位于其北,在礼县天水周边的山上,在轩辕黄帝追捕她们的后代'十日’时,她们就把'十日’隐藏起来(即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并且在这里的山间和黄帝派来抓捕'十日’的人捉迷藏(女丑居山之山)。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历史,所以这里的称'邽山’'绵山’;水称'蒙水’。 蒙水---清水县白驼镇白驼河。 贝,甲骨文象形,像水生甲壳软体动物外形。《说文解字》指海洋中带介壳的软体小动物。这里比喻'十日’。 黄贝----因为女丑属于黄帝(轩辕部落),所以其与帝俊的流浪汉所繁衍的子孙归属于黄帝部落(黄帝要把这些童子抓捕并送往其领地青藏高原上进行改造),所以称'黄贝’。 嬴,嬴姓,秦始皇的祖先。嬴姓本是一个最古老的母系部落,西王母之前就存在,是人类最先从树冠上走下陆地山川的部落群体,说明这个部落非常古老,这点在前面讲过:“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 这地方在古蜀国西边,今青海新疆之间,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交界处,也属于西王母的地盘,从某种意思上说,嬴(后来黄帝所赐之姓)为遂人氏(黄帝所遥封)之后,西王母的前辈,也应当是西王母部落的【丕鸟】的组成部分。西王母被黄帝打败后,有一部分钦【丕鸟】化为鹗(这被打败的部落逃亡了),还有一部分被黄帝(轩辕氏)所俘虏,并且赐姓嬴,并把她们从青藏高原柴达木海北面的流沙处迁徙到今甘肃天水礼县(原女丑十日居所)。 我们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轩辕黄帝在打败其他国家(如西王母,颛顼,后羿,后稷,蚩尤,夸父)后,把这些战俘采取了化整为零,异地安置等办法,即把原始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部落迁徙到其领地边缘青藏高原下面的地方,而把原先居住在秦岭,阴山,太行山,吕梁山,黄土高原等地的居民迁徙到青藏高原上,所以黄帝采取了部族流动,融合,同化改造等措施,这是不是黄帝文化? 所以我们明白了原先的嬴姓部落究竟来自哪里?她们在周时还不是很强大,只是众多被黄帝赐姓的部族的一员。 鱼---指战俘奴隶。 嬴鱼---说明其被黄帝所俘并且被赐姓'嬴’,其身份为奴隶。 鱼身---主体为战俘奴隶。 鸟翼---以母系部落作为其自卫武装。 鸳鸯---在《山海经》里一定是代表某个部落。我相信所有这些动物一定代表上古时代某个有影响的部落,而且发生过某些事情,而且这个部落应当在西王母之前就存在了,或者就属于西王母。 是否意味在古代原始社会,存在一种部落形式,在部落里实现一夫妻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社会,而且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始部落,否则她们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亡。而且在前面“昆仑之丘”中有'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说明'鸳鸯’是早于'钦原’的原始部落,而'钦原’又是西王母的祖先部落。 见则其邑大水----见通现;大水---指大的战争,这里指轩辕黄帝与西王母的在战;其邑---流沙西北的昆仑山,即今新疆与青海交界的昆仑山脉。 白驼河(蒙水)从那里出来,向南流于清水,在那里有很多受保护的十日(其中多黄贝);被俘的嬴母部落(嬴鱼),她们是奴隶身份(鱼身)受其所在母系部落的保护(鸟翼),她们安详平和就像曾经的鸳鸯部落一样,她们出现在此是因为她们的故乡发生了大的战争。 西山四经总括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注释】 ①祠:祭祀。 【译文】 纵观西山第四列山系,东南自阴山,西北至崦嵫山,绵延三千六百八十里。祭这些山的山神时,都要用一只白色的鸡作为祭品祈祷,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放置在用白菅编织成的席垫上。 解读 前面西四经做个总结 新四经线路 经示里程 图示里程 绕度 阴山(崤山)---劳山(黄天墓) 50 45.4 1.10 劳山---罢山之山(荆山) 50 42.6 1.17 罢山之山---中山(中条山之方山) 70 58.2 1.20 中山---鸟山(梁山) 200 153 1.31 鸟山---上申之山(大岭) 200 72 2.78 上申之山---诸次之山(横山) 180 78 2.31 诸次之山---号山(万花山) 180 149 1.21 号山---盂山(背圪垯) 220 160 1.38 盂山---白於之山(花山) 250 196 1.28 白於之山---申首之山(罗山---贾湾茆) 300 255.5 1.17 申首之山---泾谷之山(石屋梁) 55 47 1.17 泾谷之山---刚山(六盘山之盘龙山) 120 110 1.09 刚山---刚山之尾(六盘山西麓之月亮山) 200 125.4 1.59 刚山之尾---英鞮之山(王魏家山) 350 276 1.27 英鞮之山---中曲之山(陇山之天顶梁) 300 278 1.08 中曲之山---邽山(黑山顶) 260 156 1.67 邽山---鸟鼠同穴之山(中山梁) 220 140 1.57 鸟鼠同穴之山---崦嵫之山(岷山之旋湾梁) 360 177 2.03 西次四经图(从阴山到崦嵫之山):(有些数据由于地图测量误差,数据可能存在些许差别) ![]() 西山经总括 右西经之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译文】 上面所述西山经,长达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解读 这里的'右’是啥意思?是通佑?还是古人座北向南,'右’表示其西边? 我比较倾向于'右’表示西边,如果表示其西边,必有个参考点,这个参考点在那里? 西山经在华山之首的钱来之山----在华山东边秦岭山脉。 西次二经之首的钤山----在山西万荣的稷山。 西次三经则是和西次四经连成一线,分段叙述。 西次四经之首的阴山----和西山经之首是同一地方。即华山东边的秦岭山脉。 从这里我们看出,西山经的参考点就是西周的都城---丰镐城周边。几乎所有的山都在其西边,所以称'右’ 【评析】 西山经叙述了位于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山,以及发源于这些山的河流,在这些山上生长的植物、动物及其形状、特点,出产的矿物,与这些山有关的历史人物、神名,掌管这些山的山神的形状,祭祀这些山神的方法等。西山经中所记述的群山,位于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境内,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山的具体位置可以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