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有多“阴森”,你没读出来吗?

 愛5508 2019-09-13

“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派之鼻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文章行云流水,措辞优美,文笔浪漫,入选了中学教材,是学生时代的必背课文,至今很多人仍可以背诵几句。《桃花源记》给世人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的景象,大概意思就是一位渔夫不慎迷路,误入了一处世外桃源,在那里好吃好喝玩了几天,出来后再想回去却找不到路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通读整篇文章,似乎发现不了什么,但是结合陶渊明的创作背景,我们就能解读出不一样的意境来。

彼时,五胡乱华,中原混战,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这个王朝偏安于江左一隅,对外更是一味投降,统治集团淫乱不堪,民间徭役赋重,元熙二年,六月,刘裕以卑劣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改年号永初,刘裕政权上台后,国家更加混乱不堪,民不聊生,陶渊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了《桃花源记》。

这样背景下的《桃花源记》,怎么可能仅仅是一篇优美的文章?陶渊明忧国忧民,想拯救世人于水火却无能为力,只得以诗文抒发情怀,抨击黑暗的社会。回头细看文章,细思极恐!不知渔人当初误入桃花源时,情景你可还记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自然应该对他附近的水域很熟悉,迷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渔夫还是迷路了。此外“忽逢桃花林”,这跟后面第二段中的一句有矛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盛开是在清明时节附近,而桑竹茂盛期是在夏季,当时根本不可能长得那么茂盛,顶多冒几片叶子而已。若是夏季,那桃花林怎么解释?继续往后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小口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画面,都是说不远的地方,有个亮光在指引着他。可见,渔人似乎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高山有口,就假如他进去了,一开始很狭窄,走了十几步就豁然开朗了,那这座山一定是外小里大,可是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屋舍俨然,到底是什么山才能这么薄?另外,这像是什么结构?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秦汉魏晋时期的墓道就是文中描述这样的,“前窄后宽,目的是为了防盗贼”。

民间为了避讳死人,是不会把城市、村舍,以及自己家弄成前窄后宽的,不然自己住的地方,不就和死人一样了吗?另外,在当时墓地要依山傍水,有桑竹垂阴,有桃树辟邪,《葬经》说“门前桃桑,为大凶”,桃桑是聚集阴气的,民间的人是不会在自己家附近种植桃树和桑树的。

综合以上信息,墓道结构、桑竹、桃树,这些当时的墓地标配在《桃花源记》中全齐了,那这到底是一个村,还是一个类似坟地的地方呢?继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古代,房屋往往依山傍水而建,并没有太多的城镇规划。自然形成的村落不大可能秩序严整。而总结近代考古情况,不难发现古墓建筑和陪葬品都很整齐,比如兵马俑。“阡”,意思是田间的小路,但还有一种含义“通往坟墓的道路”。

“陌”也有另外一个意思,即以前祭奠所烧的纸钱,《窦娥冤》里,纸钱就被称之为“陌钱”。桃花林里“落英缤纷”,像不像漫天飞舞的纸钱?接下来,重点来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从秦末避难,一直与世隔绝,从未跟外界有任何接触,到东晋时隔五百年,这群人的衣服样式居然和外面的一样!为什么?阳间的人烧给他们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几日后,渔夫要走了,桃花源里面的人特意叮嘱,这里面的事不要与外人说。如果怕走漏消息,直接将他留下,或者更狠一些不就行了?为何要放他走?

因为他们很有信心,出去了就别想再回来。果然,渔夫不是啥好人,回家路上处处留记号,并把此事告诉了太守。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却找不到路和记号了,像不像“鬼打墙”?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听说后,前往探险。没有结果,而且不久便死于疾病。“后遂无问津者”,是不是感觉最后这一句有些多余?或许这里才是这篇文章最高明的地方,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诡异的死亡,导致后人无人敢去寻找桃花源!

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如果跳出惯有思维想,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就像蒲松龄写《聊斋》,在他看来,桃花源里的“人”比外面的人更像人,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生活安定和谐,一个理想社会。但他知道不会实现,或许那个时候只有死亡才能真正解脱,真正的避开一切苦难。(娱乐轻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