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里边经典的一首诗

 xuanchi8000 2019-09-13

《天道》里边经典的一首诗。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这是从根据《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连续剧《天道》中看到的。不知是《遥远的救世主》的作者豆豆写的

,还是哪位古人写的。

 

还有一首: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那个前生注定?

 

袈纱本无清静,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将其上阕改为: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必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前生因缘注定。

 

     明心阁的房子不是很大,四周墙壁上有一些佛教字画,屋内正中摆着一张老式方桌和4把木椅,3人围桌

而坐,桌上放着丁元英的一首词和压在纸上的信封。智玄大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一下,说:“敢

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一遍,上面写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大师心里有解,而他心里无解,

他在心里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言”、“勿取”、“

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但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

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

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

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

,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

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

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

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

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

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

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

,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

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

安。”
     这时,一个小僧人走进来恭敬地对智玄大师合十行礼,说:“师父,都准备好了。”说完转身退了

出去。
     智玄大师站起来说:“两位施主,请到茗香阁一叙。”
     丁元英和韩楚风跟着智玄大师出了明心阁,向左转穿过一道长廊,来到一间题名为“茗香阁”的房

舍。茗香阁比刚才的明心阁大得多,进门迎面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横幅,上面写着“清净自在”四个潇洒

飘逸的大字。横幅下面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一个紫檀木制成的围棋棋盘,棋盘上是两盒棋子。房间北

墙的位置是一块由天然怪石当成的茶几,石面上摆着盖碗茶具、茶叶罐,茶几四周是几个树根凳子,主座

位旁边是一个木炭炉子和一个装水的木桶,炉子上架着铜壶,壶里的水已经快开了,听得见嗡嗡的响声。
     智玄大师伸手示意说:“两位施主请坐。”待客人落座后智玄大师问道:“施主以钱敲门,若是贫

僧收下了钱呢?”
     韩楚风答道:“我们就走。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
     智玄大师豁然一笑,分别往盖碗里放入茶叶,提起冒着蒸气的铜壶逐一将开水冲进3只盖碗,盖上

碗盖说:“这是寺里自制的茶,水是山上的泉水,请两位施主品尝。”
     丁元英揭开碗盖,一股带着山野气息的清香扑鼻而来,只见碗中的茶汤呈淡绿色,碗底的茶叶根根

形态秀美。他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禁不住地说了声:“好茶。”
     韩楚风端起茶品了一口,顿知此茶品质绝非一般,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不禁想起了那副“坐,

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的对联。
     智玄大师放下茶碗,说:“施主上山并非为了佛理修证,有事不妨道来,贫僧虽老学无成,念句'

阿弥陀佛’却还使得。”
     于是,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

,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

的扶贫,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
     智玄大师听完之后沉思了许久,说:“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计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

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韩楚风随口一问:“那得救之道是什么?”
     这一问使智玄大师突然怔住了,顿然明白了丁元英“杀富济贫”的用心和讨个心安的由来,说道:

“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

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

、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

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

,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韩楚风来五台山之前只知道丁元英要拜见高僧大德,少不了谈经论道,却并不知道丁元英拜佛的具

体目的,直到这时才完全明白。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

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

的觉者。”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

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

大爱不爱。”
     丁元英双手合十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道:“谢大师!”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

、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

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因为先前不了解情况,所以一直没有参与谈话。此时听了智玄大师一番话心生感慨,说道:

“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敬佩。晚辈在想,如果强

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

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智玄大师对韩楚风笑了笑,说:“施主不必拘礼,请讲。”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

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

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

等为先决条件。”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

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

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

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

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

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
     丁元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

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

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

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

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

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

,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

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

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

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

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

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

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

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

随力、随缘。”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

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

、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丁元英再度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谢大师开示。”
     智玄大师把修改过九字的上阕词送给丁元英,说道:“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

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

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不弃,一定。”
     三人又回到各自的座位继续喝茶。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

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