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凡成事,必因化说事,以通达计谋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9-13

为什么有才能的人都喜欢跳槽?不仅是现代人喜欢跳槽,在我们古代也有很多跳槽高手,甚至十连跳的都有,他们跳槽的目的几乎是同出一辙,就是渴望遇到赏识他们才能的老板,以实现自己的志意。

那么对于跳槽这件事,肯定有跳的成功的,也有跳的失败的,成功与失败之间,应该如何准确的审时度势、谋事成事呢?

今天我们利用鬼谷子的道术来分析一位跳槽牛人,看看他的成功,又运用了鬼谷子的哪些道术。

这位牛人被司马迁评为“汉家儒宗”,他就是汉朝有名的大儒——叔孙通。叔孙通有什么特别的智慧,为什么他屡次跳槽,多次易主而侍,却能得到太史公司马迁如此的好评呢?

叔孙通虽然是一名儒家学者,但他识时务,能够因时而变,因化说事,总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历史形势,来谋划适宜的计策,以实现自己的“弘儒之志”。

也有人说,叔孙通其实是一位纵横家。事实上,叔孙通正是运用纵横家的手段,度权量能,纵横捭阖,在乱世中因循而为,顺道而行,为的就是实现儒家的传承之道。

一、因化说事,通达计谋

老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必然是那些能够时刻审察老板的需求,了解老板的痛点,然后发挥自主能动性,审时度势,针对现实的情况设计出能够解决老板痛点为老板分忧的说辞与计策,这样的人才是老板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叔孙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叔孙通老家在薛县,秦朝时因为精通儒家道术被召进朝廷,做了个待诏博士。他一直想在朝廷推广儒家之道,但结合当时秦朝“焚书坑儒”的国策,根本实现不了,他也早已看透了秦朝的时务,秦二世胡亥愚昏,赵高把持朝政。

几年之后,时机终于来了。陈胜领导农民在大泽乡起义造反了。消息传到朝廷,秦二世召集身边的博士和儒生们问道:“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兵半路造反,现在已经攻入陈郡,你们说怎么办?”

当时,在场的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说:“按咱儒家的礼仪规矩,做臣子的造反简直是大逆不道,对于这样的人绝对不能宽恕,请陛下火速发兵前往剿灭。”秦二世一听,脸色骤变,显然对于这样的答案不大高兴。

然而,这一瞬间的变化,却被叔孙通看在眼里。

鬼谷子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这里的“独保其身”并不是说,危险来了,圣人知道了就赶紧开溜。而是说,事情的危机到来,圣人要做到临危不惧,临难不乱,对整个即将失控的局面洞若观火,这是独保其身。

然后从千变万化的复杂的多因素中,理清楚事情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并根据时势,给出针对性的解决矛盾的计策谋略。并且还要明察秋毫,做出预判性前瞻性的分析,做到防微杜渐。

叔孙通显然洞察了所发生的这一切,而且明确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打算。他并不打算以己之力去扶秦这个将倾的大厦,而是在大厦将倾之际,选择“独保其身(一己之身)”,走为上计。

因为当时秦朝廷的杀伐大权都掌握在赵高手里,而不是皇帝秦二世胡亥的手上,皇帝只是赵高的傀儡而已。再加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注定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弘儒之志”的。

所以只有叔孙通站出来反对说:“陛下,刚才那些儒生所说简直是扯淡。现在天下归为一统,法治严明,而且民间的兵器都已销毁;加上当今陛下您如此英明神武,各级官吏都效忠职守,谁吃饱了撑的敢造反呢?那些只不过是一些偷鸡摸狗的盗贼而已,何足挂齿?”

果然,叔孙通这一翻话说到了皇帝心里,更重要的是,说到了赵高的心里,甚得赵高满意。秦二世很高兴,当场就把叔孙通提升为正职的博士。而其他那些说造反的儒生们,有的被放回(后来改口说盗贼的人),剩下的直接被投进监狱。

那些说造反的儒生,都是鬼谷子说的:“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的人。只有叔孙通得其情而说之,故无尤。叔孙通在当时的情形下,是真正做到了鬼谷子说的“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二、知天命之钳,归之不疑

等散会了出了宫门,那些儒生都当面斥责叔孙通说:“你还是咱儒家学者吗?什么时候学会阿谀奉承拍马屁的?根本不是那回事却歪曲事实去迎合皇帝,你脑子抽筋了?”

叔孙通反讽道:“我脑子抽筋了好过你们连脑子都没有啊,要不是我那样说,你们全部都会被赵高杀掉,知道吗?做人要懂得知天时,通权变。我身上担负着‘弘儒’的使命,我不想死在一个乱国贼子之手。你知道什么叫鸿鹄之志吗?唉,说了你们也不懂,以后有机会再慢慢给你们解释吧。”

说完话回到家,叔孙通就卷起行礼回老家薛县避难去了。

鬼谷子说:“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很明显,当时的秦朝,被乱臣赵高把持,属于不可治之世。而以叔孙通的才智,又不能抵而得之,也就是推翻它。要推翻它就必须要革命,叔孙通希望找到一股力量以“抵而得之”,所以他选择离开将倾之大厦,回到老家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叔孙通回到薛县后得知,薛县已经投降了项梁,他看到机会,就直接跟着项梁干起了革命。后来项梁在定陶被秦国大将章邯打败身死,叔孙通又跳槽投奔了楚怀王。

等楚怀王被不可一世的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之后,叔孙通又跳槽到项羽这边,留下来侍奉项羽。再后来,刘邦趁着项羽不在老巢彭城,带领各路诸侯联军杀入彭城后,叔孙通又选择跳槽了,他又跟了刘邦这个老板干。

后面项羽带兵杀回彭城,刘邦以及各路诸侯军队被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个时候,叔孙通没有再跳槽跟回项羽,而是直接跟着刘邦逃跑。

为什么这个时候,叔孙通不再跳槽了呢?

因为他已经明确知道自己已经找到“天命之钳”,它就是刘邦。他认为跟着刘邦才有未来,只有帮助刘邦争夺天下,然后才能实现自己的“弘儒之志”。

鬼谷子说:“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古代的圣人,在择主而事这件事上都是非常慎重的。频繁跳槽只是测试君主的志意,是否与自己的志意相合。如果合就能在一起谋事成事,如果不合那就只能拜拜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圣人都是身怀绝世道术,通天彻地,他们的目的,都是想辅佐贤明的君主,把天下治理的长久太平,成圣人之治,以完成上天交给他们的使命。

正因为他们有上天的使命要完成,所以圣贤们不可能随意去辅助一个昏君。如果昏君把天下搞的乱糟糟,圣贤们就要用他们的绝世道术,时至而行,得机而动,抵而得之。

叔孙通身上同样怀着自己的经世志向,他要把儒家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他要用儒家的思想去治理国家,让国家安然有序,让人们都成为受儒家教化的仁义君子。

跟着叔孙通投靠刘邦的还有他的一百多个弟子。在刘项争夺天下期间,叔孙通也没闲着,他专门给刘邦推荐一些旧日的土匪强盗,因为这些人有武力,敢冲锋陷阵。而刘邦也需要这样的勇士将才。

他的弟子们对他的这一行为感到很气愤,都在背后骂他说:“我们跟了他这么多年,跳槽了这么多个老板,今天跟了刘邦,他不但不推荐我们,反而专门去推荐那些土匪强盗大坏蛋,这是什么道理?!”

叔孙通听说后,跟他们说:“你们得看看现在是什么形势啊,汉王现在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枪林箭雨打天下,让你们去你们能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能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你们再等一等,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

叔孙通因为能够审时度势的帮助他的老板刘邦,所以他的职位也在一直高升。叔孙通知道刘邦最不喜欢读书人,干脆把儒生服换成了短衣服,这样刘邦反而看着顺眼,打心底里喜欢叔孙通的“变通”。

三、审时度势,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鬼谷子说:“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说叔孙通是纵横家,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叔孙通太懂得纵横在老板之间的艺术了。不知道叔孙通有没有读过《鬼谷子》,他的众多行为举措与谋事成事的方法,都符合了鬼谷子的道术原理,所以他总是能够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成其志。

他时刻能够揣摩出老板当下有什么样的需求,老板的心思谋虑,然后审其意,知其所好恶,顺着老板的喜好与需求去处事应事,而懂得避开老板所厌恶的部分。以飞钳之术,时刻钳着老板。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诸侯们在定陶尊立刘邦当了皇帝。一开始,刘邦觉得秦朝那套礼法太烦琐废除了,而换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礼法,一切从简就行。

可问题就出来了,在宴会上,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大臣将帅们,个个酗酒争功,疯狂至极,甚至有的还当场拔剑与一根柱子对砍,真的是狂态毕露,无奇不有。刘邦看在眼里,脸上挂着厌恶的表情。

然而这一切,包括刘邦的厌恶之情,都被叔孙通看透了,他心里一定,暗自高兴,真正实现自己志意的时机终于到了。

他看准时机,对刘邦说:“儒生们打天下是不行,但守天下他们还是有一套的。如果陛下允许,我愿意叫上一些鲁地的儒生,以及我的弟子们,让他们一起来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刘邦琢磨了一下说道:“太复杂的礼仪,我不习惯啊。”

叔孙通马上答道:“五帝有不同的乐制,三王有不同的礼制。礼制都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至于孔子所说的夏商周古代的礼仪,它们都是有增有损而有修改的。我可以结合古代以及秦朝的礼仪,去其繁而从其简,制定一套适合我们汉朝的礼仪。”

刘邦说:“好吧,你可以试试。记住,重点在简便易行!”

接下来,叔孙通到鲁地召集了30多个儒生,跟他们说明情实,给他们一个创业实现梦想的机会。

可是里面有两儒生不识时务,还讽刺叔孙通说:“大哥,你频繁地跳槽,老板都换了十个了,你自己不觉得羞惭吗?现在天下刚定,你又忙着拍老板的马屁,闹着要制定什么礼仪来立功,你不觉得羞耻吗?要制定礼仪,你得先积德一百年再说!你走吧,我们俩不和无德之人玩。”

叔孙通听完后肚子笑抽筋了,扔下一句“你们真鄙儒也,不知时变。”然后带着其他人就走了。

回去后,叔孙通带着他的弟子们以及这些儒生们忙前忙后,终于制定出了一套被刘邦认可简易便行的礼仪制度。在长乐宫建成之时,开始施行这套礼仪,场面搞的十分隆重,刘邦心满意足地说道:“我今天才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

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做太常一职,并赐给他五百斤黄金。

此时,叔孙通又抓住了机会,因化说事:“刘老板,在这件事上,我那些弟子们可谓功不可没,他们已经跟随我多年了,能吃苦又能干,没有他们,我自己还真做不来。”

刘邦一听,马上就任命那些人当了郎官。叔孙通出宫后,还把刘邦赏给他的五百斤黄金分给了弟子跟儒生们。这些人大喜,说道:“叔孙通可真是个圣人啊,总能审时度势的抓住机会把事情干成。”

后来叔孙通还辅佐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制定了宗庙等各个方面的礼法。汉朝初期所使用的各种礼法,基本上都是叔孙通制定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叔孙通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纵观叔孙通的一生,他身怀圣人道术,心藏弘儒之志。为了儒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一生历经沉浮而矢志不渝,通过纵横捭阖之术,择主而事,因化说事,通达计谋,终达其志。

叔孙通懂得量主而进,通晓考量老板的价值之术,知道跟随怎样的老板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在形势多变的乱世中,能够做到理解形势掌握形势驾驭形势,懂得在稍纵即逝的形势中敏锐捕捉时机,通达老板的志意,甚至操纵老板的志意以实现自身的志向。

叔孙通的跳槽之术,纵横之术,审时之术,进退之术,都暗合了鬼谷子纵横捭阖的道术。虽然叔孙通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就其使用道术的角度而言,显然还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本文完,敬请关注后续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