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动脉瘤

 hero17 2019-09-14

来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学影像科

脑动脉瘤伴瘤腔内血栓形成


误诊分析

①大多数脑动脉瘤直径≤1cm,占位效应无或轻微,一般不会有周围脑水肿;本例病灶直径达2.7cm,呈带蒂囊状,占位效应明显,周边见大片水肿带。

②本例病灶含有不同时期的出血成分,CT密度/MR信号混杂,CT示其中心见斑片状等低密度影,MR上呈不均匀等长T1等长T2信号,被误认为是肿瘤及坏死囊变成分。

③MRA示病灶边缘见一较粗的血管影,起始于大脑中动脉,被误认为是异常的肿瘤供血血管。

④病灶边缘部分在CT平扫上呈环形高密度,MR呈短T1长T2信号,外见低信号含铁血红素环影,考虑为慢性出血吸收机化、钙化;MR T1WI增强较平扫信号变化不明显,考虑病灶强化不明显或被出血所掩盖;故倾向胶质瘤(II-III级)诊断。

颅内巨大动脉瘤

1、定义:

瘤体最大径≥2.5cm的动脉瘤,好发部位依次是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多见女性,30-60岁好发。主要为占位所致神经压迫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失明、癫痫等。

2、病变机制及病理解剖特点:

一般认为巨大动脉瘤起自小的袋状动脉瘤,瘤壁内破裂出血,引起胶原修复和新生毛细血管增生,动脉瘤变大,这些新生毛细血管再次破裂造成壁内出血,如此反复进行,小袋状动脉瘤逐步成为巨大动脉瘤;另一种可能是小动脉瘤受血流冲击瘤壁变薄,瘤腔扩大所致。瘤颈(蒂)宽大,瘤壁先天发育不良,瘤内多有血栓形成,瘤壁常与载瘤动脉合二为一等。

3、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无血栓型:平扫示类圆形稍高密度,壁可见弧形钙化,均匀强化;

2)部分血栓型:平扫示瘤腔中心性或偏心性,外围可见半弧、新月形或环形附壁血栓的等密度影,增强扫描时血栓不强化呈等密度,中心“靶征”;

3)完全血栓型:平扫示中心等或稍低密度影,周边为高密度或钙化环影。增强周边囊壁强化,中心血栓无强化。

CTA是显示动脉瘤的良好方法,但瘤内有血栓时瘤体显示较实际小或者不显示。

(2)MR表现:MR信号主要与瘤内血流速度、有无血栓、血栓的大小和形成时间的长短、含铁血黄素沉积、钙化等因素有关,因瘤体较大还可引起占位效应。

1)无血栓型动脉瘤瘤体表现为巨大的流空信号,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2)部分血栓型动脉瘤瘤腔主要表现为流空现象和流动伪影,增强扫描后瘤腔内涡流可见明显强化,而血栓则没有强化。

3)完全性血栓动脉瘤,瘤体内完全由血栓充填,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呈层状改变。(此型因瘤内基本没有流空信号,血栓信号复杂,再加上瘤体较大造成的占位效应,易误诊为脑瘤)。

MRA:主要表现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状物。观察MRA时应同时结合原始图像,以明确实际瘤体的大小。

(3)DSA表现:

诊断金标准,瘤腔内有血流部分可见造影剂充盈显影。含血栓者不能显示瘤体全貌甚至未见瘤体。

4、鉴别诊断:

(1)脑肿瘤伴出血:出血形态不规则,出血一侧可见瘤体、钙化或坏死,密度不均匀,占位效应明显,周围见指压性水肿,增强不均匀强化;

脑肿瘤最常见胶质瘤(原发)、转移瘤(继发)。胶质瘤级别越高,出血率越高,高级别胶质瘤较低级别血供更丰富。转移瘤伴出血好发于大脑皮质部或皮髓质交界处,小瘤大水肿,占位效应轻,一般多有原发肿瘤病史(肺癌、乳腺癌、肝癌、肾癌)。

(2)动静脉畸形:“血管流空”呈蜂窝状、蚯蚓状或管状,出血率达50%,出血后可引起水肿及占位效应,慢性反复少量出血MR上为混杂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环沉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