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庆奎“三不争”

 老茶树ieh6s3ds 2019-09-15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一个初登艺途的青年演员,能够和有名气、有影 响的艺术家合作,不拘角色大小,都是非常难得的幸 运和机遇。如果他确有潜力,也善于学习,博采众长, 执着进取,总会为自己打开成功之路。

    京剧高派艺术创始人,曾经和余叔岩、马连良并 称老生行“三大贤”的高庆奎,就走过了这样一条曲折但富有成效的从艺历程。
    1890 年,高庆奎出生于北京的贫寒艺人家庭, 父亲高四保是个丑角演员。为了改换门庭,高庆奎幼 时曾被送进私塾读书,后因生计难以维持,中途辍学, 只好也入科班学艺。他从小嗓音又高又亮,又肯于刻 苦练功,12 岁就登台演戏了。但 16 岁时“倒仓”, 变声期较长,到出科时仍然没有完全恢复。
    当时正逢京剧兴盛时期,各行当英才辈出,好角 如林,这既为后学提供了观摩、学习的宝贵机会,又 使初涉菊坛的新人面临着搭班就业的激烈竞争。而高 庆奎却似有天助,出科不久就广受欢迎,当一些比他 资历深的同行为搭不上班发愁时,他却从来没有“待 业”过,许多班社的管事人都乐意约他去演戏,后来 又有多位名家愿意请他为自己配戏,甚至在他的嗓音 初见起色时,让他在前面垫戏,直到破格提携,合作“对 儿戏”,一时令众多与他处境相近的同行称羡不已!
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在科班勤奋用功,文、武 两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又得到曾经与“伶界大 王”谭鑫培合作过的贾丽川、贾洪林等名师的传授, 确实具备了一定的自身条件。然而当时出色特别是一 般的老生演员太多了,再者,在比较保守的梨园界, 不知名的年轻人被行内承认,往往要经过一个相当艰 辛而漫长的过程,再掺杂同行相轻、亲戚关照、人事 纷争,情形就更复杂了。

那么,高庆奎是如何把这一过程大为缩短,化纷 繁复杂的环境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一路畅通呢?
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他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是“观 摩先进,培养观众”,即重在虚心学习,开阔眼界, 吸取名家之长,增长本领,同时逐步让观众熟悉自己, 通过尽可能的登台演出增加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渐渐 形成自己的观众队伍。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他的 具体做法是从业搭班“三不争”:不争主角、配角, 不争戏码前后,不争戏份多少。
“三不争”的原则能付诸实施就不得了,因为高 庆奎明确“不争”的东西,恰恰是演员一般最为计较的, 各个戏班的管事人在约角的时候,每天就为主角配角、 戏码前后、包银多少同演员们讨价还价,有时会争得 不可开交,伤了和气,此时忽然冒出来一个“三不争” 的年轻人,并且业务条件还可以,能不喜出望外,争 着约他去演戏吗!
那些年,高庆奎先后搭过谭鑫培、杨小楼、王瑶 卿、田际云、周瑞安、梅兰芳、尚小云、俞振庭、时 慧宝等名角领衔的戏社,几乎北京城里有名的班社他 都曾经搭过,什么样的配角都演,甚至肯于在双庆班 为刘(鸿声)派青年须生王斌芬演的《斩黄袍》中配 演高怀德,为王凤卿演的《朱砂痣》中配演“病鬼” 吴惠泉。他确实是不争,于是各班社就来争他了,有 时还要在几个班社之间赶场,一天下午,他先在吉祥 园唱完“倒第五”的《上天台》,紧接着赶往三庆 园,与瑞庆社的尚小云合演《战蒲关》,京城的老生 演员那么多,他竟在一个下午兼顾两大班社,可见生 意多么兴隆了。
由于“三不争”,容易交往合作,取得了许多 班社和名角的好感,也促成了后者对他的提携和扶持。如武生出身的班主俞振庭,是位既能把角捧红, 弄不好也能将其“棒杀”的铁腕人物,却对高庆奎情 有独钟,梅兰芳在他的双庆社挂头牌,大为走红,他 就让高庆奎给梅垫戏、配戏,当高的嗓音有所好转 时,还劝梅也来捧高。梅兰芳后来回忆:“那时,高 庆奎在俞振庭的双庆社里,还是二路老生,贾洪林逝 世后......都归他接活。但俞振庭很提拔他,常常在中 轴派他唱做并重的老生戏,像《空城计》《洪羊洞》 《打棍出箱》等。有一次,振庭和我商量,打算派高 庆奎唱《辕门斩子》,要我在他前面唱《穆柯寨》 《抢挑穆天王》(《斩子》的穆桂英照例换人)。我 表示赞成,以后就渐渐红起来,成为头路老生了。” 这期间,杨小楼对高庆奎也热心扶持,先是让他在 自己的大戏里担任重要配角,以张声势,后来又在名 家、老角荟萃的新排剧目《头本宏碧缘》中,别出心 裁地安排他“反串”老旦,显示多才多艺,观众果然 反响十分强烈,称赞他是“万能老生”。
能够在梅兰芳后面唱大轴,引人注目的杨小楼 新戏中“反串”,想不“红”也难。当然,重要的是 本人必须具有相当的水平和实力,足以支撑降临的机 遇。在广搭各班的几年中,高庆奎嗓音逐渐恢复,而 且比原来更好,高、亮、宽兼备,刚劲、耐唱,气力 充沛,多么高难的腔都能满宫满调地一气呵成。有人 形容他的嗓子能“化妆”,在演唱中能够运用音色、 强弱的变化,表达不同人物的情感起伏,适应多个行当的演唱要求,老生是本工,但武生、红生、花脸、 老旦都能唱,并且很到位。与此同时,通过与众多名家同台合作,广收博采,汲取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在老生唱法上,先学谭鑫培,打下了艺术根基,后又学和自己声音条件接近的刘(鸿声)派,展激越、高亮之长,从而为日后高派演唱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师从贾洪林学习身段做工技巧,吸收南北文、武各 路名家的表演方法,唱、念、做、打并进,全面发 展,戏路宽广,传统老戏、新编戏的大、小角色都拿 得起来,会得多,演得多,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舞台经验。
1918 年 5 月和 9 月,高庆奎两度随梅兰芳到天 津演出,这是他到外埠演出较早的两次,初开眼界, 又有新的收获,给戏曲大码头天津卫的观众留下了好 印象。1919 年 4、5 月间,梅兰芳首次赴日本演出, 只选了 9 个演员陪同,就选上了高庆奎,可见对他的 重视和信任。
1920 年,高庆奎在上海与周信芳合作演出一期 返京,再搭双庆社,俞振庭认为他羽翼已成,就让他 挂头牌,二牌是尚小云。在领衔主演期间,演出了《斩 黄袍》《奇冤报》《空城计》《胭粉计》等老生戏, 还曾“反串”老旦戏《钓金龟》、花脸戏《草桥关》,均取得了良好的剧场效果。转过年来的 1921 年 4 月, 他就自己组班庆兴社了。二牌旦角是年轻的程艳秋。高庆奎从出科搭班,演一些次要的小角色,到演有分量的配角、唱“对儿戏”,再到演主角、挂头牌 直至自主班社,走的是一条力求多演,逐步积累,由 低到高的渐进之路。其中固然和个人条件、勤奋努力 有关,但和他起步阶段树立的宗旨和做法也是分不开 的,套用商业上的术语,叫作薄利多销,打开市场, 积聚资本。“三不争”实际上是不争之争,不争人之 所必争,争人之所不争,反而为自己争来了广阔天地, 争来了条条通畅的大路。
“三不争”对于后人,特别是寻求发展的年轻人 的启示是很深的。常听有人抱怨世间缺少伯乐,苦于 得不到出头、施展的机会,除去往往确实存在的客观 上的不利因素,有时也应该自审一下,是否善于审时 度势、知己知彼?是否具有为适应环境而付出某些牺 牲的胸怀、耐心和毅力?
高庆奎走红以后仍然虚心进取,演戏全力以赴, 编演了许多新戏,在梨园界内外的口碑和人缘很好。不幸的是1934年冬天,他的嗓音突然发生变化,喑哑 失声,北京著名的戏班管事人、华乐戏院(今大众剧 场)经理万子和,始终不肯让他的包银低于班社中的 其他主演,还陪同他到天津寻一位德国医生诊治,想了许多办法。
在嗓败期间,以“三不争”闻名的高庆奎倒是“争” 了一次。那是 1940 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他为女婿、 著名老生李盛藻的班社把场,演出期满,戏院经理慕 名请他在大合作戏《大八蜡庙》中演老英雄褚彪的一 个“追过儿”,既不用唱、念,也没有什么身段,就 是上场亮个相儿追下,院方酬谢千元。他婉转谢绝了。说:“我不能为了钱演一场哑剧,砸了我几十年的高 派牌子!”这也是“争”,但“争”的是艺术的尊严!
两年后,他试图恢复演出,端阳节在华乐贴演拿 手戏《浔阳楼》,众多名家助演,轰动京城。据当年 在场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冯牧回忆:“那天他一 出台,观众就给了个迎头彩声。高庆奎精神极佳,身 段表演都很干净。不料到唱腔时,他开口一唱,嗓子 突然失音了,台下一点也听不到,这一下使观众大失 所望,但是当看到高庆奎在台上难过得落泪时......戏 园里异常肃静,没有一个人叫倒好、乱说话的,也没 有一个人起堂离席的。结果这场戏就像哑剧一样演下 来了。散戏后,很多观众不走,都拥到后台门,要看 看高庆奎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