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的凉糕|喻洋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9-15

在我们泱泱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深厚、美食众多,这其中最少有三种食品,在南北方的制作原材料一样、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相同,但是做法或吃法不同。这三种食品既可以代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可以阐明我中华“和而不同”的人文理想。

其中第一种,就是南方的馄饨、北方的饺子;第二种,是南方的汤圆、北方的元宵;第三种,就是南方的粽子,跟老大同的凉糕。

在我的印象里,全国各地也有一些被叫做“凉糕”的小吃,但都不够高大上,唯有小时候在姥姥家吃的老大同的凉糕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老大同的凉糕跟别处的凉糕相比,有好多不同的地方。老大同的凉糕好比南方的粽子,也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过端午的标配。

跟粽子的原材料一样,凉糕的主材也是江米跟粽叶。“江米”是老大同的叫法,其实就是糯米,营养价值非常高,是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而粽叶,北方大多数用的是又宽又长的芦苇叶子,这种叶子可以入药,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等功效。

所以,凉糕跟粽子原材料基本相同,但它们在做法和吃法上却有很大差别。

每年过端午的前一天,姥姥跟姥爷就忙乎开了。勤谨的姥姥取出了几乎一年都用不着的、典藏版的大笼甄跟大盆子,仔仔细细地擦洗干净,等着姥爷采购归来。

姥爷则领着我跟表弟几个小孩子去逛都司街的市场。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九龙电影院门前的那条不算宽大的街道,路两边摆满了小摊位,由于其历史悠久,渐渐有了些名气,吸引广大市民前来采购。

这里规模虽然不大,但胜在种类齐全、品质精良、价格公道,实乃居家旅行之必逛胜地,比起现在的大型购物中心也豪不逊色。

既然是逛市场,那第一要诀肯定不是“买”,而是“逛”。

姥爷领着我们先从南头逛到北头、再从北头一路逛到南头,遇到熟识的人,就停下来交流一气市场调查心得,诸如“今年的粽叶不如去年的好”、“北面豆腐房前面那家的江米还不错”之类的。

这一轮“逛”并不买东西,只是“踩盘子”而已,谁要是忘了“逛”的初衷、一圈下来手上就提了货物,那就落了下乘,算不得会过日子的好手。

接下来是第二轮。

这一轮的要诀是“比”,所谓“货比三家”、“比质比价”是也,对几家货物质量看上去还不错的摊位进行具体询价,心里有了大致意向以后,再召集熟识的老哥们儿、街坊邻居,或是不相识的但有同样采购目标的人,在一起进行“议标”。

“议标”是考验一个人居家过光景的综合能力的环节,经过对“标的物”的产地、生产日期、质量、价格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最终选定了“中标”摊位,然后就进入第三个环节——买。

“买”这个环节充满了唇枪舌剑、腥风血雨,是整个采购过程里最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老哥们儿几个或是一拨采购者们相跟上,临时组团,以“团购”的名义形成强大战力,来到“中标”摊位前,群雄峰拥而上,充分运用了正本清源、引蛇出洞、以攻为守等各种辩论技巧,从摊位上的货物到小商贩的人品,一概批个体无完肤,然后坐地还钱。

而久经战阵的小商贩毕竟也是走南闯北见识过大场面的人,深知“嫌货的才是买货人”的道理,笑眯眯坐在那儿依旧是漫天要价。

双方你来我往经过多轮磋商,重申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就江米或粽叶的价格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沟通与合作,力图解决分歧、实现双赢。

在这种共同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最终双方各让一步,商定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然后完成交易,皆大欢喜。

纵观整个采购过程,其市场调研之精细、比质比价之严谨、团购模式之先进、价格谈判之科学,使整个采购流程相当规范合理,令现今的剁手党们汗颜。

买了江米跟粽叶以后,还有一种重要的配料需要采购。

不用考虑啥个红枣、核桃仁之类的,有糖稀就俱足了。

“糖稀”又叫“饴糖”,其实就是麦芽糖,跟凉糕的关系属于电影跟爆米花的关系,是吃凉糕的必备佳品——吃凉糕的时候,蘸点糖稀,那才是标准的吃法。

醮白糖或者红糖吃?那多不入格?有品味的老大爷、老妲妲们,必须要再到大庙角的商店买点糖稀。

买糖稀也是有说法的,不是随便带点甜味就行。

口味上,一定要玫瑰味的;黏度上,要跟蜂蜜差不多的那种黏稠;颜色上,要金黄色、再带着点玫瑰花瓣的红色,这才是真正的可以用凉糕蘸着吃的好糖稀。

各种材料就位以后,接下来的营生就交给了姥姥。

天黑将起,吃过了晚上饭,姥姥就开始做凉糕。先是把江米倒在大盆子里,就上水,用手掌仔细地把每一把米都搓得干眼骨净,然后把水倒出去,再就上水继续搓……反复两、三遍以后,米就淘干净了,再放进笼甄里上锅蒸。

这个淘跟蒸的过程必不可少,却又单调繁琐,所以我跟几个表弟对这个环节不感兴趣,我们最期待的是接下来的搅拌环节。

等江米蒸熟以后,姥姥就把笼甄里热气腾腾的熟米倒进大盆子,我们表兄弟几个早就抓紧了擀面棒,在一旁严阵以待,只等姥姥一声下令“搅哇”,我们就立马冲到大盆子跟前,把擀面棒插到米里捅到盆子底端,把满盆的江米绕着圈地咯搅,这道工序是为了让江米更具黏性、粘得更匀更紧密,跟吃黄糕前要搋糕是一个功效。

当然搅拌这个活计每次只能上去一人,于是我们每个小孩儿都成了精准的计时器,谁也不能在时间上“多占便宜”。就是在这个活计里,我们终于闹机明了在课堂上老师费了好大劲都没让我们闹机明的“秒”的概念。

也不知道搅拌了多长时间,姥姥过来叫停:“行了,别咯搅了,盆底子也快教你们磨塌了!”

我们就放下擀面棒、意犹未尽地甩甩酸疼的胳膊,再帮姥姥把粽叶子铺在几个案板上,然后姥姥拿铁匙把盆里的江米一点一点地挖起,在每个案板的粽叶上铺满一层,厚度大概有小拇指头粗细。

铺好以后,姥姥再拿菜刀在上面划上几下,案板上的一层凉糕就让切成了好多小方块,方便夹取食用。

就这个样,一块块简约、大气的凉糕就算制作完成了,整个工序并不复杂,但却颇费体力。

成品的凉糕也是挺诱人的:碧绿的粽叶上铺着一块块洁白如雪的江米糕,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还有旁边摆着的那一大罐玫瑰味的糖稀,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充满了无穷的诱惑。

但诱惑归诱惑,绝对没人敢扑过去下口,因为实践的经验曾经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凉糕!没凉透的江米糕,不是一般地烧嘴!

于是放凉糕的案板旁,就围了几个秃小子,一个个手咬着指头,酣水都顺着指头流下来了,却浑然不觉,心里跟猫抓一样的难耐,却也不敢吃,那个滋味,别提多克凉了!

就这么煎熬了好长时间,几人一合计,觉得等凉糕在晚上睡觉前凉透了不太现实,于是就转移了战略目标,打起了糖稀的主意。

早就坐椅子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着我们的姥爷及时发现了我们的企图,怹儿决定要把不良事件扼杀于萌芽之中,于是就过来清场了:“去去去,酣水都流到凉糕上了!都到炕上躺着去,等凉了再吃!”

孩子们就让撵上了炕,都瞪大了眼睛等着凉糕凉下来。

于是每次的结果都相同:大家等着等着,瞪大的眼睛就慢慢不听话地闭上了,一个个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就是端午,小孩子们都兴奋得不行,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就可以正儿八经地蘸着糖稀吃凉糕了!

早上起来匆匆洗漱完,手里端着碗,舀些糖稀,拿筷子敧起一块凉糕从粽叶上揪下来,放进碗里,蘸些金黄色又透着玫瑰红的糖稀,美美地咬上一大口,霎时间,糯米的清凉爽滑、粽叶的自然清香、糖稀的鲜美甘甜、玫瑰花的醇厚芬芳,汇聚成一种全新的味道,唤醒了味蕾,沁入了心脾,振奋了精神,美好的一天就从一块香甜的凉糕开始了……

老大同的凉糕不仅仅能当早饭吃,它就跟茶叶、糖果一样,在端午的这几天里,植入了人们的生活,不管是饭前还是餐后,凉糕成了可以随时用来消遣的零食。

小孩子们不会放过这种正大光明吃甜食的机会,本着“只要吃不死,就往死里吃”的原则,没事就去攲块凉糕,然后悄悄往碗里多舀些糖稀。

至于舀进的糖稀“多”多少,一般是多多益善,以不过于齁嗓子为限。

姥姥、姥爷往往也采取“就让你跳几天”的态度,让小孩子们充分放飞自我,狠狠地甜上几天。

过端午的这些天里,凉糕也是招待街坊邻居的绝佳食品。

凡是进了家门的接边邻域,甭管是大人小孩儿,一律凉糕伺候。而客人对于凉糕的态度,决定了主人对于客人的态度。

进了家门先别着急说话,一定要先接过主人笑眯眯递过来的大钵碗吃块儿凉糕。

对于吃那么一、两块凉糕的客人,当然迎来的是主人的笑眉眼儿;对于能吃三块以上的,那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是VIP待遇,走时候还能顺带着提拎上一饭盒凉糕、一瓶子糖稀;对于一块也不吃的……对不起,想多了,这种状况根本不可能发生。没有人能拒绝主人的热情、一块凉糕都不吃而坐在炕上!

就这样,凉糕成了走家串户的进门第一要务。家家户户都本着“不吃凉糕的客人绝对不是个好客人”的原则,让香甜的凉糕进了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甜在了心里。

而这样做的效果,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甭管啥样的客人,只要香甜的凉糕一下肚,有再多的有违邻里和谐的话也说不出口了,宾主双方一派友好,谈笑间,所有不满、矛盾、摩擦都灰飞烟灭,一切问题都在亲切友好的会谈里得到了完美解决,邻里关系自然和谐无比,大家都成了“和而不同”的人文理想的践行者。

那些年里,每年端午期间都能在姥姥家吃上香甜爽滑的凉糕,要是到了那个时节没吃上,就总感觉这一年过得不太完整。

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反而“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不常见到的粽子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经常吵闹着要吃粽子,姥姥就说:“这好吃的凉糕你不吃,非要吃粽子。大同人谁吃那呢?”

再后来,由于商品经济跟物流运输的发展,也由于岁月给一个时代的老人、家庭所带来的变故,凉糕终于退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包装整齐、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粽子。

时至今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便利化的需要,已经没有人愿意耗费那么多时间跟力气去做凉糕了,反正满大街的粽子到处都是,随时可以过一个香甜的端午。而老大同的凉糕,也只能褪变成了儿时的一份宝贵又甜蜜的记忆。

不过细想一下,这不也是时代进步的佐证吗?

—— END ——

作者:喻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