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人: 黄碧海、亓文进、曹琴、张洪军 《白露.秋桐》 黄碧海.mp3 来自苏门画苑 00:00 04:58 黄碧海:《白露·秋桐》是苏老师的一幅扇面小品,画的背景采用淡彩泼染,中间部分几乎空白,倾斜分叉的树干,用笔用色概括随意,产生一种浅显、清淡、圆润的冷色效果。而树干的前面,树枝及桐果借用撞水撞粉的技法,水与色,水与墨,色与色撞的过程中,让画面斑驳水渍、生动万变的肌理效果变化莫测,产生难以名状的意趣,无不给人一种新奇的形式美感。利用撞色技巧,一枝一枝、一片一片地去撞,枝条用偏黄绿的灰色淡彩,用水或白粉冲色,趁湿时书法用笔,稍重的墨绿色双勾枝条,有笔墨线条的韵味。表现桐果的手法上,同样也是用撞水撞粉技法,以较重的墨色和褐色为底层色,上面再用少许藤黄或三绿撞出桐果体积结构效果,用水和白粉撞出果实凸起亮的部位,与枝条形成对比和呼应。组与组,粒与粒之间色彩看似一致,其实它们之间大小及色彩关系都不一样,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整体性,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讲统一,并且都留出水线,使枝丫和桐果结构清晰,穿插自如,让本来凌乱无章,感觉扎手的枝丫果实,变成井然有序、排列成章的装饰美图。果实厚重而偏暖,与偏冷的底色及树干形成对比效果,从而突出了《白露·秋桐》美丽动人的画面效果。 亓文进:中国绘画又称丹青,可见色彩在中国画中重要地位。在苏老师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不仅在立意、构图、技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个人面貌,在设色上更是不断地创造出独有的色彩空间。《白露·秋桐》这件扇面作品,在设色上整体印象是,画面朴素雅致,色调统一,沉稳舒适。画面以暖暖的褐色为主色调,不论是画面的小鸟还是泡桐的果实,都是以自然界固有色本身的变化来反映对象,没骨撞色手法的运用,使来源于自然生活的画面充满了写意的味道。树干与背景透露着淡淡的冷色调,冷暖对比反使画面更加柔和,视觉更加协调而舒适。整个色调给人感觉特别朴实而亲切,雅俗共赏,却不沾半点俗气,画面通过反映自然色调来抒发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就是所谓越是平淡,越是朴素,越是耐人寻味吧。 曹琴:《白露·秋桐》这幅作品,简捷明快,色彩亮丽,无论是独特的构图,还是丰富的用色,都让人眼前一亮!小鸟画得传神精彩,看似刚刚从远方飞来,落在轻轻摇动的小树枝上,眼睛紧紧盯着开裂的泡桐树籽,急不可待的要贪食美味,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头颈上顶,嘴巴下勾,翅膀紧绷,向后直伸,尾巴用力下垂,爪子紧紧的抓住小树枝,神态逼真自然,写实性很强,鸟的用笔变化多样,每个部位用笔都有微妙变化,嘴,翅膀,尾巴,用笔钢强有力,胸部软毛刻画细腻,栩栩如生,苏老师都是用毛笔一笔笔书写而来,自然生动,这和古人画羽毛多用分染法有所不同,更加凸现小鸟形象的野性生动之美。小鸟全身的色彩也很有特点,非常丰富,既有小鸟自身的颜色,也有画家心中的色彩,似生活中所常见,但生活中并没有这样如此美丽的鸟,实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在苏老师的作品中,不仅描绘客观世界中的具象物体,还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将抽象美带入画面中,扩充更广阔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张洪军:《白露·秋桐》描绘了一枝秋天的泡桐果,一只小鸟在果上觅食。在这枝果子后面的背景处理上,苏老师运用了泼彩等技法,将各种色墨调和,积渍在枝果之间,又运用小笔触加以收拾,我们可以想象这是枝杆,也可以想象成坡石或其他的物象,有强烈的抽象美。树干、坡石等物象表面粗糙,有许多莫名其妙的肌理,这些可以想象成岁月风霜历练而形成的物象肌理。这些抽象美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美提取出来的,这些肌理技法的运用就是把真实的树干、坡石等真实物象特征用书法韵味的笔法写出来,似像非像,非常自由地运用泼彩泼墨,带有很多的偶然因素,具有无法复制性。但它们又来自于真实的物象,会唤起观众内心中的情感而达成共鸣,这就是抽象的美。《白露·秋桐》中的肌理运用,有着丰富的色彩来调和画面,背景中秋雾濛濛,各种浅浅的小色块形成了神秘的物象,这些抽象的物体抛弃了具体的物象,在画面上形成虚实、韵律、构成、节奏等因素,这些构成美感的因素,重构了画面,创造了新的视觉世界。画幅虽小,却让人想到更广阔的天地,更深远的意境。(未完待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