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kslztqs 2019-09-16
  •  回归文学 2019-08-26 10:57:45

顾城,一个在8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闪闪发光的天才型诗人。8岁开始写诗,儿时创作诸如《松塔》《烟囱》《星月的由来》等小诗已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歌天赋。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其死亡,顾城也自缢于一棵大树下,夫妻俩双双殒命。此事一出,不仅诗坛哗然,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顾城何以会做出如此疯狂残暴之事?尽管当时众说纷纭,但真假难辨。时过境迁,如今偶然间看到顾城生前的绝笔之作(同时也是顾城唯一的一部小说)《英儿》,似乎从中窥见了顾城弑妻及自杀的秘密。

在《英儿》这部小说里,顾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小说里"我"的名字就是顾城)讲述了与女主人公英儿和妻子雷的生活。很多人将这部小说视作是顾城对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尤其是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坦率真诚的直白和一些书信原件的引用,都使得这部小说看起来更加真实。作为小说,《英儿》固然有它的虚构性,但其中也必然隐藏着来自作者自己的声音,《英儿》中所体现出来的顾城的死亡意识,便是值得关注的一点。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理解其疯狂行为的一把钥匙,本文试以《英儿》这部小说为原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细细剖析顾城的死亡意识。

一、 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生死观

死,不仅仅关乎死,也关乎生。从《英儿》这部作品来关照顾城的死亡意识,其中首先体现出的便是他对于生与死两个层面的态度和思考,简言之即生死观。

关于死,顾城在《英儿》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清醒而冷静的,甚至可以说,顾城是向往死亡的。这种态度显然是因为顾城对于死的含义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和看法。顾城在《英儿》中写道:"死不是空虚的,死是实在的。""死亡不是可怕的事。对于你们来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所以你不知道有比死更宝贝的东西。""我需要死,因为这件事对于我,是真切的。""我很珍惜我的死,它像颜料一样美丽,应该画一张画。"……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英儿》中几乎俯拾即是。在这些言语的背后,顾城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态度也跃然纸上。对于常人来说虚幻抽象的"死",在顾城这里却不是空虚的,而是实在的,真切的;并且你们认为死亡是可怕的,"我"却不这么认为,而且"我"知道有比死亡更"宝贝"的东西;除此之外,死还是美丽的,所以"我"珍惜它。

其次,是顾城对于"生"的态度。对于这一点,或许可以简单地以一句话来概括顾城的态度,即"因为活着而活着,而非为了活着而活着。"也就是说,活着已经无所谓意义,只是因为还有死去,所以只好活着,但是生活本身已经远没有继续下去的目标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生其实是为了死的。关于顾城对于"生"的态度,我们在《英儿》中也不难找到答案——"为了消磨时间,我做了木匠,养了猪,写了诗。"不管是"做木匠"、"养猪"亦或是"写诗",对于"我"来说,都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没有任何生活的意义可言。不光没有意义,"我"甚至是憎恨生活的——"我听你无声无息地走了,到生活里去了,这是我憎恨的事。我很惊讶人为什么愿意活,而活就是生活。……我生来不是属于生活的,我住在我的房间里,不到街上去。"并且,"没有比一直活下去更可怕的了。"

而在"生"与"死"的关系上,《英儿》中写道:"活与其说是本能,还不如说是兴趣。……活的没有兴趣了也就该死了。"也就是说,在顾城眼中,倘若"活的没有兴趣了",便"就该死了",死完全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或道理,只有兴趣可言。另外,《英儿》中还写:"我们要一起葬在生活的土里,我们要无声无息,我们要如歌如诉,我们要活在这幸福的死亡里。我们不需要复活,不需要那支离破碎的恶梦,我们生活够了,现在应该休息。"生活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恶梦",而死,则是"生活够了"之后的一种"休息",我们"活在这幸福的死亡"里。

从《英儿》来看,或许可以说,在顾城这里,生与死已经有了与世俗意义上完全相反的含义。顾城非但不畏惧死亡,反而觉得死比生更值得向往,这是顾城死亡意识中最根本的一个层面。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二、 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爱

倘若只是因为生活的无意义以及对于死亡不同于常人的态度,恐怕还不足以支撑起顾城的死亡意识,至少顾城应该不会因为对于生和死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就义无反顾地选择死。在《英儿》这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爱",实实在在地丰富着顾城的死亡意识。这里的爱,是男女之爱。一方面,这爱使他不忌惮死亡,甚至愿意在爱中幸福地死去;另一方面,一旦这爱变得不完整,顾城便决绝地选择死亡。

小说中有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妻子雷,另一个是英儿。英儿更多地扮演着情人的角色,但顾城却认为,雷与英儿,都是他的妻子。顾城对于雷的情感其实更像是对母亲的依赖和敬爱。小说中写:"雷我爱你,我敬你呀,不是爱你。你老是不让我走出去,我真喜欢这种安全。"所以顾城对于妻子雷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敬。他离不开雷,雷让他有安全感,并且,"你让我不太丢人,我也不喜欢自己闹得乱纷纷的。"而与英儿的情感则更像是真正的男女情爱——"我真像拜神一样的爱她,在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看她睡去的样子,看她的眉。也轻轻的撩起了最早最早的情欲和幻想。"

在小说中,雷与英儿在生活中是非常和谐的,两个人和睦相处的场景也使顾城欣喜不已——"有一天她做炸酱面,你做南方菜,她做北方菜。我把两辈子的爱都用完了。"另外,顾城还说:"我喜欢好女孩和好女孩在一起,过去不知为什么,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我唯一实现爱的可能。"可以说,雷与英儿——实则是谢烨与英儿的和谐相处,让顾城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梦想着的"女儿世界"实现的可能,那世界中洋溢着爱。对于这爱,顾城说:"在爱的时候,死是平常的事。""爱到顶就死了。"同时顾城也明白,"我的爱,不是人能承受的。"这人所不能承受的爱,想来便是死亡。尽管在顾城看来,死是一个"很好的礼物"——"我需要死,……我需要把它给你,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礼物。""……我要给你灵魂和死亡。"但是顾城也明白,"没有人需要这个礼物,一个也没有。"

中国有句话说,"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古今中外也都许许多多的为爱殉情的故事,或许爱到极致,死也成为了一件极平常的事。顾城的死亡意识中正体现着这种对于雷和英儿极致的爱。与此同时,顾城这极致的爱是由雷和英儿共同支撑起来的,一旦一方缺失,这爱便不复完整,不完整的爱,让顾城绝望。

在英儿跟着一个老头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小岛之后,小说中写:"我知道我在浑身颤抖。我不能再这个时候犯病,我不疯。我对自己说:我不犯病,我不犯病,我不犯病。我知道我必须坚持住,但是我周身涌动,必须坚持到那一刻。"而在同时拥有雷和英儿的时候,顾城说:"那是最好的日子,可以开花。"但是在英儿离开之后,顾城不再是以前的顾城——"我变成了一个比死还要坏的人,一个正常的疯子。让我在岛上死三次都可以,不应该这样让我活下去,那么困难。每一天,每一夜,都要用毒药防止腐烂。""它不仅毁坏了我的生命,而且毁坏了我生命最深处的根,我的梦想。""因为我已经疯了,一个死人,又不能腐败,就像一个死了的树不能变成木柴一样。一些柔软让人恶心的蛀虫,啃它。没有比腐败更难受的了。所以我祈求的是火焰。"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顾城内心的绝望。英儿离开之后,他不再拥有理想中完整的爱,他甚至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而且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这欺骗正来自于他深爱的英儿。此时,死更变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祈求的是火焰。"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三、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灵魂信仰

顾城的死亡意识中所体现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对于灵魂的信仰。如果不是相信人有灵魂的话,那么死亡便意味着终结,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建立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也就成为无稽之谈。换句话说,正是基于灵魂信仰这一点,顾城在被英儿伤害之后才会急切地选择死亡,他幻想着重新开始一个关于女孩的乌托邦世界。

《英儿》中写:"雷,人真是有灵魂,生下来就有,不是瞎说。……我的灵魂到那去了,有时候相爱,有时候灵魂就飞走了。""可是我来世界上的时候,带了灵魂。它使我不能品尝生活的味道,它让我觉得那淡然无味。""但我的灵魂却是死亡而生,它愿意回到那里去,就像你们愿意回家……""我什么也没有,你知道,除了我的灵魂,除了和这灵魂在一起的不太长的生命。""在灵魂上我信上帝。"……因为相信人有灵魂,相信天国的存在,所以在天国里,建造一个"把世界关在外边"的"女儿世界"是完全可能的。也正是因为相信人有灵魂,顾城才不忌惮死亡,甚至向往死亡,因为灵魂的存在使得死亡不再是终点,也可能是新的起点。在天国里,灵魂依然可以相爱相守,雷与英儿依然可以一起做炸酱面,让日子重新开出花来。

对于死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模糊的也好,清晰的也好,都可看作是个人的死亡意识。其实在顾城之前的诗歌创作中,其死亡意识就已经显露出来,譬如"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雨》)"我将死去/将变成浮动的谜/未来学者的目光/将充满猜疑。"(《遗念》)"痛苦之路的终点/绝不是默默的死亡。"(《歌乐山组诗》),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就可以发现,顾城早已开始思考死亡。而在《英儿》这部小说中,与"死"相关的字眼(譬如"死"、"死亡"、"死囚"、"死人"、"杀"等字眼)出现了高达150余次。从诗歌到小说,在这频繁出现的关于死亡的字眼背后,不难看出,顾城的死亡意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也愈发清晰的过程。所以想来,其杀妻与自杀行为并不是冲动之举,而是早有"预谋",但在这"预谋"背后,隐藏的却是顾城对爱情、对生命、对现实生活的深深绝望。死亡则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幻想中的童话世界的一座桥梁,只有经历死亡,人才能逃离现实生活,走向美好纯净的童话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失去的只是肉体,但灵魂却是永生的,存在于童话世界中的,自然也是人的灵魂而非肉体。而最终选择走上这座桥的顾城,正是一个极度渴望爱与被爱,同时也爱到极致的顾城,哪怕这爱是自私的,却也是无比真诚的。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