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络39个易堵塞穴位,及疏通要法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19-09-16

放下目的和企图心,
温柔的与身体对话,
默默接受身体的任何反应,
静静等待它的任何变化!


自己疏通经络,每天几分钟,畅通气血,预防疾病。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实践、分享,特为大家整理了每条经络的易堵塞穴位和梳理方式,赶快收藏起来。


探查和疏通经络可以分为两种手法
敲法和揉法


经络梳理手法


第一步:敲法


适用于四肢


工具:小指掌指关节、中指指间关节、大拇指指间关节


动作要领:垂直发力、力矩三厘米、匀速敲击


注意:

敲击时,要根据肢体的部位选取合适的“工具”,按照动作要领,不要用大力,但每一下都垂直发力将力度作用到肌肤下面,记得每一下操作都在导引气血。


如此敲击5—10下,易堵塞穴位附近的气血鼓动起来,猛烈的撞击堵塞点,痛感出现。此时就不要敲击了,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来疏通。


第二步:揉法


适用于四肢和手足


工具:拇指指肚、食指指肚、掌根


动作要领:固定一点,最小半径,旋转发力,动作和缓,逐渐深透。

注意:


找到易堵塞穴位,开始疏通,个人比较喜欢敲三下、揉十圈,敲揉结合。




1


肝经易堵塞穴位

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探查部位



肝经胸部部分,期门穴,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辅助调理疾患

颠顶头痛、眩晕、高血压、烦躁、易怒、月经不调、乳腺增生


2



肺经易堵塞穴位


孔最、鱼际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探查部位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前面外侧缘。
1、起始于中焦,向下络于大肠,回绕沿着胃上口;
2、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3、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
4、下循上臂外侧,走心经、心包经之前;
5、下向肘中,沿着前臂拇指一线;
6、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进入大鱼际,沿边际出大指末端。


肺经的循行线路包括两部分,一是线路3、4、5、6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的有形穴位的线路,大部分沿着上肢掌面外侧循行。线路1、2是在胸腹腔内,没有具体穴位,「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胸腹腔的走行线路1看:起于中焦说明肺气靠后天脾胃之气的滋养,体现土生金之意,所以补益肺气也可以从补脾入手;从线路2看:下络大肠,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的联系是通过这段经络实现的。



疏理手法、感受


(1)自我疏理时,请掌心向上,前臂自然放松平举,肘关节屈曲90度,另一手握空拳以小指掌指关节由肘至腕,沿前臂掌面拇指一线轻敲3—5遍。肺脏功能有异恙的人在「孔最穴」有明显痛点,痛感不上不下,就在肘下3指宽。

绝大多数人右侧比左侧疼痛明显,这也体现了气在体内左升右降的状态。对痛点可以采用按揉或点揉的手法进行疏理,每天一次,3—5天痛点可消失,同时意味着肺经被疏通。


在中国传统典籍的记载中(包括国家标准针灸图谱)「孔最穴」在「尺泽穴」与「太渊穴」的连线上,在肘下5寸的位置处。


上世纪日本著名针灸大师泽田健,对一些重点穴位的定位不拘于古人,其中「孔最穴」的位置被定位在肘下2寸的位置上。


在我接触的肺经有恙的人群中,几乎人人在肘下2寸有痛点。所以遵从泽田先生的定位方法,姑且将肺经肘下2寸的位置命名为「孔最穴」。如果此处痛感不明显可以再试着探查肘下五寸的「孔最穴」。
(2)、按揉「鱼际穴」时,拇指要靠在掌骨上,肺有疾时此处也会痛感明显,不过有人开始时这个位置痛感不重,当把「孔最穴」疏通之后,感觉才会出现,这也说明当经气在上面阻滞后,经气的传导受到影响,所以初期「鱼际穴」反应不明显,但经络疏通后,气也就下来了。



疏通肺经可辅助调理这些疾患
呼吸系统疾患、感冒、咳嗽、咽痛、肩背痛、凌晨3-5点钟规律醒来等。



3



脾经易堵塞穴位


地机、三阴交、公孙、太白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探查部位


脾经的循行线路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具体分布如下:
1、从大趾末端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核骨;
2、上向内踝前边;
3、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4、上膝股内侧前缘;
5、进入腹部;
6、属于脾、络于胃;
7、通过膈肌,夹食管旁;
8、连舌根,散布舌下;
9、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经有形穴位的循行线路是1、2、3、4、5。从大趾端的隐白至腋中线,第六肋间的大包穴。体内「无形」部分是6、7、8、9,在这条「暗道」中,我们可以看出脾经是循着咽喉走的,通过调脾经防治咽喉肿痛的道理在于此。


同时「流注心中,接心经」说明脾脏气血的充足亦会影响心的状态,临床常见一种失眠、心慌,号脉时心脉(左寸)节律、节奏、跳动都正常,但脾脉(右关)沉、弱,这是由于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心所致,这时出现的症状就与心没关系,只要恢复脾血,再用升阳的药将气血传到心脏就好了,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术语「补中益气」。

疏理手法、感受


1、脾经自我探查线路以小腿内侧这一段为主,微微弯腰,沿着胫骨前缘用同侧掌指关节或翘起二郎腿用对侧掌指关节从膝关节由上至下一直轻敲至内踝,注意紧贴骨头下缘不要敲到骨头上,大多数人疏理3——5遍后在膝关节下方的「地机穴」有痛感。有一部分女性朋友在内踝尖上4指宽的「三阴交穴」有酸痛的感觉。


膝关节下3寸的「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内踝上3寸的穴位是著名的「三阴交穴」。地机穴,顾名思义是「大地的机关」。这个穴位太好了,脾属土,只要脾的功能有一点儿变化,地机穴」会最先有反应。气血功能相对旺盛人的这个位置胀痛感明显,如果气血虚弱、有过失血、严重脾虚的人则酸痛。

三阴交穴是脾经、肾经、肝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有「三阴交」之名。多数女性此处酸痛感明显,这是因为受寒、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直接影响女性肝、脾、肾三个脏器。所以妇科有问题时,这个穴位感觉明显。

2、脾经在脚内侧的穴位也有反应点,常常给我们提供脾虚信号的是「太白穴」或者「公孙穴」。太白穴」在大脚趾后的核骨后面,赤白肉际处,「公孙穴」在「太白穴」后一寸。这两个穴位的反应挺有意思。


我们用拇指按揉时,经常是哪个穴位更疼就按揉疏通哪一个。据说「太白穴」可以双向调节血糖,公孙穴可以双向调节肠道功能(便秘、腹泻均可在此处寻找痛点),建议有糖尿病、便秘、腹泻症状的朋友可以尝试找找痛点。


辅助调理疾患


食欲不振、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糖尿病、高血脂、倦怠乏力、失眠等。




4


心包经易堵塞穴位


天泉、郗门、肘下二寸


心包经循行图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前面中间:
1、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2、沿胸内出胁部;
3、当腋下三寸处向上到腋下;
4、沿上臂内侧,走上臂中间;
5、进入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之间;
6、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7、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灵枢·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历络三焦」是心包经暗行之路,也标明了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从心包经的起点位于胸中,乳头旁边看,心包经不仅可以保护心脏,替心脏受过,同时它的畅通可以保护乳腺。





探查部位
心包经前臂路线:肘下二寸,肘横纹下2寸,两筋 之间


疏理手法、感受
1、仰掌,曲肘呈90度,用另一手小指掌指关节沿肱二头肌中线由上轻敲至肘关节,在肱二头肌起端会有强烈痛感,您要有点心里准备。这就是「天泉穴」,严重者操作一会就可出痧。预防心脏病、女性乳腺增生需要经常照顾这里。(备注:有一部分人的痛点在肱二头肌中段)

2、有心脏疾患或隐患的人,当疏通「天泉穴」后,拇指按压「郄门穴」,此处有痛感,按之痛感可向上传导。可以有效缓解心慌、胸闷的症状。



辅助调理疾患
心慌气短、胸满憋痛、失眠乏力、冠心病、高血压等。


5


三焦经易堵塞穴位

消泺、四渎穴、角孙穴、翳风穴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探查部位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后面中间:
1、起于无名指末端,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2、沿着手臂,出于前臂内侧两骨之间;
3、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经过肩部;
4、交出足少阳胆经的后面;
5、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
6、通过膈肌,遍布于上、中、下三焦;
7、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
8、上向颈旁,连系耳后;
9、直上出耳上方,弯下向面颊,至眼下;
10、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复出走耳前,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接足少阳胆经;
11、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疏理手法、感受


1、前臂微曲,掌心向下,另一只手的小指掌指关节沿前臂背面正中线从肘至腕轻轻敲打,在肘关节下2寸的「四渎穴」有强烈痛点。多数人左侧痛感严重于右侧,三焦经对气的循环和水的代谢都有调节作用,人一旦有情绪波动,此穴立即会做出反应。
2、如果有心烦、易怒口苦、耳鸣的情况但「四渎穴」没反应,就像其他经络那样向上探查。在手臂外侧紧贴肱骨中点处的「消泺穴」有痛感,会越敲越疼,甚则难以忍受,探查疏理时常常有红肿出痧的现象,莫大惊小怪,欠了身体的债,早晚要啊,经络疏通后红肿就消失了。


辅助调理疾患
三焦经的易堵塞穴位可以辅助调理烦躁、易怒、偏头痛、一侧耳鸣、肾虚等疾患。




6


胆经易堵塞穴位

风市穴悬钟穴临泣穴、肩井


探查部位

胆经肩部线路:肩井穴,肩部最高处,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身体的侧面:
1、从外眼角开始,上行到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
2、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
3、进入缺盆;
4、从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
5、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
5、从肾向上,通过肝、膈,进入肺中;
6、沿着喉咙,夹舌根旁;
7、会合于缺盆,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绕阴部毛际;
8、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9、从缺盆下向腋下;
10、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
11、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
12、沿足背进入第四跖骨外侧;
13、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胆经的循行路线是身体的侧面,所以两肋胀痛、腿部外侧的疼痛与胆经有直接关系。


疏理手法、感受

1、 正坐位,用同侧的指间关节沿着胆经大腿上端一直敲向膝盖3—5遍,多数人在「风市穴」会产生强烈痛点,胆经既容易存郁气,也容易受寒,所以疏理此穴能理气、排寒。一般情况下3—5天痛感可消失。

2、疏理完「风市穴」,再用同侧的小指掌指关节,轻敲「悬钟穴」附近3分钟,有高血压、坐骨神经痛、寒气凝结之人,此穴反应会强烈,甚至于疏理后会出现结节,需按揉3、5次将结节按揉开即可。


3、耳鸣、偏头痛等胆经不通严重者,可食指立起来,放在四、五趾骨分叉处的「临泣穴」,轻轻点揉即会痛不可摸,需按揉3、5次。


注意:在疏理胆经的同时,会出现打膈、放屁等排气现像,有的人第二天大便会呈黑色,这是因为胆经淤毒经肠道排出而产生的,不要惊慌,过几日也就没事了。

辅助调理疾患

口苦、易怒、心慌、易醒、胆囊疾患、偏头痛等。


7


肾经易堵塞穴位

照海 、水泉 、大钟穴

肾经的三个易堵穴位




8


胃经易堵塞穴位


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胃经的循行线路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前面从头至足的经络,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具体分布如下:
1、从鼻旁开始。
2、交会鼻根中。
3、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
4、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上耳前,经颧弓上,沿发际,至额颅中部。
5、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沿喉咙。
6、进入锁骨上窝(缺盆)。
7、通过膈肌,进入胃,络于脾。
8、从缺盆向下,经乳中,直下夹脐两旁,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9、从胃口向下,沿腹里。
10、至腹股沟动脉处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到大腿股四头肌隆起处,下向膝膑中。
11、沿胫骨外侧,下行足背,进入中趾内侧趾缝,出第二趾外末端。
12、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13、从足背部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胃经的循行线路是在我们身体的正面,从头上一直到脚下,所以当正面受到邪气的侵袭时会先伤害到胃。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道理,面部胃经经过的线路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常可以通过调理下肢胃经的穴位来解决。


循行路线7、9途经体内胸腹腔,描述了脾胃相联系的路线,所以调理胃病时一般要脾胃同调。


疏理手法、感受


1、正坐位从大腿中线偏外侧一线,由腿根至膝盖用双手小指掌指关节轻轻敲打3—5遍,在腿根中点下面3指宽的地方或者髌骨上3指宽处有明显痛感。


腿根中点下3指宽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髀关穴」。胃有隐患时,此处的反应十分强烈。一般时候「梁丘穴」痛感没有「髀关穴」明显。「梁丘穴」是胃经的郄穴。郄穴都是气血深聚之处,有救急的作用,阳经的郄穴止痛效果很好。


初次探查的朋友,如果胃有潜在疾患,在这两个部位其中一个会有痛点,或在左侧或在右侧,两侧全部有反应的人不多。急性胃痛发作或者前额部头痛者,这个线路上必有痛点,严重者会痛不可摸。当把经络堵塞之痛点经过敲、点、揉疏通之后,上述症状会马上缓解。
2、形体偏胖者,由于体内痰湿较重,沿着胃经小腿部分也是由上向下轻敲,丰隆穴会有反应。


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不论是我们能咳出的有形之痰还是体态肥厚的无形之痰,经常疏理这个地方益处颇多,初次疏理此穴可能有红肿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影响走路,这也是正气足的表现,不要恐慌,一两日也就没事了。


解释说明:在「审微恙」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对胃经反应点的寻找,我首先想到的是足三里穴,此穴是公认的保健养生要穴,现代研究亦证实此穴可以双向调节胃肠功能。


但很多人这个穴位感觉并不明显。我接触的朋友,他们常让我帮助找「足三里」,因为他们按照标准定位来寻找时并没有明显酸痛感觉,所以不确定此穴。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直到发现「髀关穴」或「梁丘穴」痛点的存在,我就明白了,和道路堵车一样,顺着车流方向前方的道路是空旷无物的,因为车辆都被堵在上面了,所以当经气被堵在大腿部时,膝盖下方的足三里自然反应不明显了。只有把上面疏通了,足三里才可能有感觉。

辅助调理疾患

胃痛、胃酸、胃胀、酒后前头痛、乳腺增生、口苦、吞酸、暧气




9


 膀胱经易堵塞穴位


昆仑穴、承山穴、委中穴、合阳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探查部位
膀胱经小腿线路:合阳穴,委中穴下2寸,(3指宽)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后侧外缘:
1、从内眼角开始,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
2、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
3、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
4、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旁到达腰中;
5、络于肾,属于膀胱;
6、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7、另一支从肩胛内侧脊柱旁开3寸下行;
8、经过髋关节,沿大腿后侧外缘下行,会合于腘窝中;
9、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
10、沿第五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


整个膀胱经除线路3、5外,其他描述的都是有形穴位经过的线路,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一直到我们的小脚趾,贯穿整个人体背部,并且在我们背部有两条线路,这样膀胱经就对所有脏器都有保护作用,刺激膀胱经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的功能。因此古人称足太阳膀胱经为人之「藩篱」,是抵御外邪、保护身体的第一道屏障。


疏理手法、感受


1、我们先探查外踝部的「昆仑穴」,用同侧手的拇指或食指沿着跟腱前端,向下轻推,遇骨头则停住不动。轻揉1分钟后痛不可摸,说明膀胱经有寒,严重者本穴位会越揉越痛,你要坚持一会,大概五分钟左右痛感会减轻,有的人揉完后会红肿,三天左右方可消退,此属经气的正常现象切勿恐慌。


2、「承山穴」的简便取法可以在小腿后侧的腓肠肌中点处寻找。很多人年龄大了走路时有腿脚发沉的感觉或睡觉时易抽筋,通过调理此穴可以缓解,自我疏理时,正坐位,双腿自然下垂,用同侧的拇指或食指点揉此穴,如痛不可摸,坚持疏通此处。
3、还是正坐位,我们用同侧拇指放在腘窝中点处,手腕放松,轻轻按揉,看看疼不疼。「腰背委中求」,腰部疾患者,此处拇指点揉一会,不仅疼痛明显,严重者会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结节或肿物。每日坚持疏理「委中穴」可起到强腰健骨的作用。


辅助调理疾患

  感冒初起、手脚冰凉、头项痛、腰酸背痛、腿脚无力、抽筋。


10


心经易堵塞穴位

少海穴、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心经上臂部分的悬垂肌肉


少海穴: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
腕部四穴:腕横纹,小指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依次向上1.5寸的距离分布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11


小肠经易堵塞穴位


后溪穴、天宗穴、肩贞穴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探查部位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
1、从小指内侧末端开始,沿手掌内侧,上向腕部;
2、出尺骨小头部,直上沿尺骨下边;
3、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内侧后缘;
4、出肩关节部,绕肩胛,交会肩上;
5、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属于小肠。
6、从锁骨上行沿颈旁,上向面颊,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
7、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接足太阳膀胱经。
8、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小肠经有形穴位的循行线路包括1、2、3、4、6、7主要经过肩胛、肩胛骨内侧以及耳廓前,所以小肠经的气血正常可以保证肩部功能的正常。如果小肠有寒,「寒主凝滞」则肩部的肌肉一定发僵硬,严重者会有疼痛,人们常将此与颈椎病混成一谈,其实这是小肠的寒气在作怪。


从小肠腹腔循行看与心经相通,需要穿过膈肌,还有一条暗道与胃经的下巨虚相通。所以我们调胃经既可以治本经的病,还可以调护大肠、小肠疾患。

疏理手法、感受


1、「后溪穴」比较好找,握拳在第五手掌骨与手指间关节后,用另一手食指点揉横纹头赤白肉际。


如果有颈椎、肩胛疾患或小肠受寒严重者,按揉此穴1—3分钟有明显痛感。一般当次按揉痛感就会减轻。


后溪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什么是八脉交会穴呢?古人在361个穴位中总结了8个穴,这八个穴位通于奇经八脉。后溪穴就与督脉相通,所以经常刺激后溪穴还可以保护阳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探查肩胛骨处的「天宗穴」时需要由别人帮助。正坐位,上身坐直放松,术者用掌根按揉肩胛骨岗下窝中央。有肩颈疾患之人,此处会有强烈痛感,并向四周放散。一定要忍住疼痛,坚持疏理数日,痛感即会消失。


辅助调理疾患

颈椎病、肩关节疾患、消化不良、体寒、心慌气短、落枕等


12


大肠经易堵塞穴位


手三里穴、合谷


轻点图片可跳起来,看更清晰


探查部位



大肠经,前臂线路:手五里穴,在曲尺穴和肩髃穴的连线上,曲尺穴上3寸(四指宽)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背面外侧缘及颈部、口唇部。
1、从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二掌骨间;
2、进入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
3、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
4、上肩,出肩峰部前缘,向上交会颈部;
5、下入缺盆;
6、络于肺,通过横膈,进入大肠;
7、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牙,还出口唇,交会人中——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
8、此外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脉气相通。


大肠的循行路线12347从商阳至迎香穴是有形穴位线路,56则是暗行于胸腹腔,线路8则解释了刺激胃经的上巨虚穴也可以调节大肠功能的道理。根据大肠经的循行线路我们还可以看出,为什么刺激合谷穴可以治疗同侧下牙痛的道理。


大肠与肺是表里的关系,感冒发烧时人们常有便秘情况出现,道理就在于此。


让我深有体会的是200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睡前推腹,推了56下后在自己右下腹脐旁4寸的「大横穴」附近,也就是升结肠的位置,推出一个包块,随着手的动作,出现了咕噜、咕噜的水声,继而有哗哗的水声,于是我就在此用力推揉,大概10分钟的样子,突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时手下的包块随之消失了,心情瞬间舒畅。


我突然想起,原来,晚上吃了几块西瓜,一定是肠道没有充分吸收而存留在体内一些废水,经过推揉,大肠里的水通过与肺相连的通道,从皮肤排泄了出去。


疏理手法、感受
1、请将前臂立起,掌心向前胸方向,肘关节微屈,虎口向上,另一手握空拳,小指掌指关节从肘至腕轻敲3—5遍,导引气血流动起来。


大肠隐患的人「手三里穴」会有强烈的痛点,有些人经过疏理按揉后在这个位置还会出痧。连续疏理三天痛感可消失,经络顺畅。
2、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贴着第二掌骨就是「合谷穴」,拇指按揉「合谷穴」会有胀痛的感觉,如果有肠道问题但痛感不明显可先疏通「手三里穴」后再按揉此穴,感觉亦会出现,一般连续按揉三天,痛感可消失,表明经络已疏通。



辅助调理疾患
便秘、腹泻、小腹胀满、下牙痛、胃肠感冒等。


更全面、清楚的了解十二经络易堵塞穴位的疏通方法,请参考新书《徒手祛百病》。
点击下图
带走路老师的新书

徒手祛百病:人体经络易堵点自查自疗手册(《黄帝内经说什么》作者梁冬倾情推荐!)

作者:路新宇著,紫图出品

当当


经络疏通,注意事项

  • 每次每个易堵塞穴位(痛点)处按揉2~3分钟,每天2~3次,一周左右痛感会消失。再另外三条经络。坚持一个月,十二经络可以自我理完。


  • 晚上九点后不宜探查理经络

  • 经络以通为顺,(循序渐近的)疏理经络易堵塞穴位无关补泻经络通畅后,让气血顺畅的运行,一切都交给身体的本能


  • 女性经期不宜疏理(痛经除外)


附:十二经络流注时间




按揉疏通经络配合艾灸效果会更快、更佳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