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写下的《自题金山画像》,高度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坎坷遭遇。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从来不以个人仕途的升降为怀,而是以国政的兴衰成败为念。 他早年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变法让下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持续恶化,所以,不愿违心附和执政新党谋取高位。 后来,保守派司马光上台,他对旧党的腐败也同样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至此,苏轼既不被改革派所接纳,也无法与保守派握手言和,一生颠沛流离,从京都到杭州,再到黄州、惠州,最后远到海角天边的儋州(海南)。 但是,苏轼一生胸怀坦荡,乐观豁达。 被贬黄州,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 辗转惠州,留下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佳话。 即便到了生存环境更恶劣的儋州,六十岁的苏轼依然豪情满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最后,在遇赦北归的路上,苏轼用“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一腔浩然正气,从字里行间喷薄而出。 苏轼的门人李廌在祭文中称颂苏轼—— 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 这正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全民来对诗# #诗词# ![]() ![]() ![]() |
|
来自: 吴工图书馆 > 《国学佛语修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