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沮丧的时候,就读读苏东坡的绝笔诗

 我的书海601 2022-09-16 发布于广西

今天讲讲苏东坡逝世前写的一首诗吧,《自题金山画像》,这是他给自己一生做的总结。

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呢?苏东坡从海南岛获赦归来以后,上岸到了虔州,再到江西南昌,又到了南京。接着过了长江,来到仪征,就是今天扬州市的一个县级市。仪征的金山有座龙游寺,简称金山寺。苏轼有天去寺庙玩,到了庙里他大发感慨,就在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图片

我们知道,苏东坡才华盖世,一辈子有过很多高光时刻。最风光的就是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和弟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当时他二十出头,苏辙刚刚二十,那真是“一门风光无限”。尤其是苏东坡,欧阳修都对他佩服得要死,说“老夫当让他一头也”,意思是我比不上他。你说考官都这样欣赏他,真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了。有的人考一辈子,考到老还没考上,他一下子就考中了,还那么年轻。

扬州在江北,它和南京隔江遥遥相对。仪征过去是小县城,现在是市,斜对着镇江。苏东坡在仪征游玩后,马上就过江,到了现在属于镇江的润州,从润州再到常州,他喜欢常州,准备在这儿养老。到常州后,由于是夏天,很快他就中暑,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这首诗差不多就成了他的绝笔诗,也是他的绝命诗,或者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图片
图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他一起笔就说“心似已灰之木”,明显是引用了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说“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说,一个人的形,固然可以像枯了的木头,一个人的心能够像已经死了的死灰吗?有个成语叫“心如死灰”,就是从中来的。

苏轼说“心似已灰之木”,我的心就像木头烧成了灰一样,什么波澜都没有了,心枯如井水。他这样写,看起来很消沉,其实并非如此。

苏东坡这个时候,就像另外一个词人说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他什么风浪都见过了,连乌台诗案要杀头,都经历了。这个时候,他在阅尽风波之后,心情非常平静。“心似已灰之木”,心像烧成灰的木一样,静如止水。

“身如不系之舟”,他的身子,他这个人,可是从来都没安稳过。他考上进士以后,几十年一直遭贬,长期动荡不安,没在哪个地方待够五年,总在贬,总在迁徙。所以他说“身如不系之舟”,不系就是没有抛锚,没有被系住的船,总在水中到处飘荡。这里面有个极大的反差,他的心情非常平静,而他的人在不断动荡,他说现在不管怎样动荡,都不可能改变我内心的宁静。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写出了他的心、他的精神与他的人、他的身体的极大的反差。

再看看,他怎样总结自己一生的画像呢?

图片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苏轼,你一生的功业在哪个地方呢?“黄州惠州儋州”,他一生贬过很多地方,两贬杭州,贬过密州,“老夫聊发少年狂”,就是在密州打猎写的,还贬过徐州。他贬去过那么多州,为什么只说黄州、惠州和儋州呢?

这三个地方,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节点。

黄州

在黄州,苏东坡的人生实现了飞跃,如果没有黄州,他许多伟大的作品,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产生不了,他到这时才真正变得成熟、清醒、豁达、大度,苏东坡越到晚年,眼界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黄州是他生命的一座里程碑。

图片

惠州

他深爱的小妾王朝云就死在那里。在惠州,苏轼把人生看通透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管被贬到哪个地方,他都能够过得幸福。

儋州

到了儋州,也就是海南岛,那是人生的生死劫,他不仅超越了功名,超越了富贵,甚至超越了生死。一个人超越功名富贵容易,超越生死却很难,为什么?因为到了儋州,他随时可能会死,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仍然快乐从容,真的是“向死而在”,人生逼向死亡边缘的时候,还能那么洒脱,并且热爱生活,着实了不起。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既是写实,也是调侃,说我一生的功业就是贬谪,而且是贬到死地,这是对人生的一个调侃,也是对社会的反讽。这么有才华的人,一辈子遭贬,在贬谪之中度过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是悲剧也是喜剧,还是正剧,那个时代对不起苏东坡,但苏东坡对得起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这些苦难,磨炼出苏东坡的伟大,这些磨难,成就了苏东坡的潇洒。

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在任何命运的灾难面前,你或许会变得更加豁达,更加成功,也可能变得更加消沉,更加绝望。

如果你在不幸的时候,在学习中碰到困难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在恋爱中受到打击的时候,读一读苏东坡,你可能会洒脱一些。

——音频及文稿来源于b站@戴建业老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