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苏东坡绝笔诗有感: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大山里的蜻蜓 2022-09-17 发布于陕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没有遗憾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春夏秋冬,叶不常绿,生老病死,人不长生,才是常态。尤其是读了苏子羽化而登仙前为总结自己一生而写的一首诗之后,触动更深,《自题金山画像》,苏子仅用24个字就平淡地概括了自己在惊涛骇浪里壮美的一生。

文章图片1

苏轼绝笔诗

苏东坡,被不少人誉为千古文坛第一人,近年来风头更是隐隐有盖住同是风流人物的李太白的趋势,这个才华盖世的老前辈,既风流又接地气,治愈了无数人的精神内耗,如果说李白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谪仙人,那么苏东坡就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人间清醒。

我们知道,苏东坡是个全能型的人才,不仅可以在文坛振臂高呼,还可以吃遍天下都不怕,甚至连治水这种工科专业也搞得有板有眼,可以说是千古一遇的奇人。他一辈子有过很多高燃时刻,但要说最风光的时刻还得数他20来岁的时候,那时他老爸苏洵带着他和苏辙赴京赶考场,苏洵为了兄弟俩的前途着想,就托朋友给自己的两个宝贝疙瘩引荐给当时的大官欧阳修,欧阳修也不含糊,一口就答应了,但是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人才,结果这几人一见面就是天雷勾地火,北宋最高级的几位文坛大咖之4一见如故,英雄惜英雄,欧阳修还搁下老脸赞了苏轼一句:“老头子我不如他啊!”。

文章图片2

就这样,苏东坡两兄弟就被欧阳修看中了,一考试就是苏东坡第一,苏辙第二,可以说是满门风光,别人考到4、50岁都还遥遥无期,这苏家一下子就考上俩,你说气人不气,搁今天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且这俩还那么年轻,在当时也就刚刚及冠没多久。

书归正传,苏东坡的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是在何时何地写的呢?当时苏东坡正好从天涯海角(当时算是鸟不拉屎)的海南岛获赦归来,一路慢悠悠的游山玩水准备回家,先是邂逅了虔州,然后又跑去了南昌、南京等地,搁别人那是赶路,搁他这就是人在旅途,在来到扬州的一个小县城仪征的龙游寺也称金山寺(不知道是不是法海那个金山寺),然后在这里诗兴大发,当即要吟诗一首:

文章图片3

本来苏东坡千挑万选选中了常州作为养老的地方的,没想到刚到常州就因为中暑不治而亡,其实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他在接近赤道的海南不中暑,在南昌也不中暑,跑到扬州也不中暑,最后跑到了自己选的风水宝地就中暑了,纳闷归纳闷,但这个问题也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差不多就是苏东坡的绝命诗了,或者说是他给自己盖棺定论的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坡仙(羽化登仙就该改口了)一下笔就借鉴了另一位国民偶像,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到处追蝴蝶、抓大鲲的庄子写的《齐物论》,这本书中间有一句话跟苏子这句很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文章图片4

对于庄子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你的躯体可以像是干枯了的木头,但是你的内心怎么能像是死了的灰那样吗?大概就是想说肉体可以腐朽,当心不可如死灰。(纯属个人理解,不是正经翻译),反正”心如死灰“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里来的了。

看到开头这句,我们不禁会纳闷,不是说苏子是乐天派诗人吗?怎么张口就扯出了”心似已灰之木“这种把自己形容成已经是烧成灰的木头这种消极悲哀的话呢?其实不然,如此写法其实正是应了苏东坡豁达的一生,什么“已灰之木”,其实另有所指,试想一个连杀头都不怕,被流放还要想着游山玩水吃喝玩乐,自己吃不上饭都还要跟弟弟要钱兼济天下的大才怎么会心如死灰?只不过是应了他自己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了,还有什么值得心起波澜的吗?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无比平静,就像是烧成灰的木头,纹丝不动。

文章图片5

“身如不系之舟”,苏子这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虽然他豁达到把这种颠沛流离当作是顶级娱乐,但他也深知自己的一生从来没有安稳过,作为为数不多的进士出身,苏轼的官场生涯应该是顺风顺水的,但是他中了进士之后,就四处流浪,今天被贬去这里,明天被贬去那里,折腾来折腾去的一不小心就60好几了,任谁也没想到,天之骄子,一代大才,出道既是巅峰,但在巅峰之后却数遭贬谪,几易居所,在每一任上都没有超过五年,所以他把自己比作没有系住的船,走到哪里,漂到哪里,不管是风动还是水动,他都会动。但是在这无数的变动之中,却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应了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无论局势如何动荡,无论人生如何坎坷,我自平静、我自安宁、我自岿然不动,我自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子是如何给自己的一生盖棺定论的呢?

他的仕途数十年,不可谓不长,但是总结起自己一生的功业,苏子却只说了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和儋州,我们知道苏子的一生在很多地方任职,在天子脚下呆过,两次上杭州领略”西湖美景、盖世无双。“,去过密州”左牵黄,右擎苍“,还去过徐州领略”帝王州“的风光,去过这么多州,怎么就偏偏只写了黄州、惠州、儋州呢?

文章图片6

先看黄州

在来黄州以前,苏子境界还没有完全打开,虽甚有灵性,却不甚成熟,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苏子兄弟去见欧阳修时,欧阳修虽然认为苏子才高八斗,自愧不如,但却认为弟弟苏辙日后取得的成就要比苏子高,他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觉得苏轼那时不如弟弟苏辙稳重,但是到了黄州之后的苏东坡开始修身养性,在这里,他将错就错搞出了《赤壁赋》(同题写了两篇,分称前后,但此处赤壁并非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只是音近)。然后又搞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接着缅怀千古风流人物,婉转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大业未成的感慨,虽有不甘,却又大气磅礴,曾被誉为”古今之绝唱“。

文章图片7

在黄州这里,苏轼的格局完全打开了,看遍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苏轼开始慢慢地成熟起来,他变成了清醒的吃货,豁达、大度的谦谦君子,越往后活,他就越通透。

再看惠州

苏轼在惠州最出名的一句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但真要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话,我估计苏轼的命还要短几年,毕竟广东有句话说:一颗荔枝三把火。可见这老头子讲话也不是那么实在的(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图片8

但是苏轼在惠州看到的可不仅仅只是荔枝,还有他最爱的小妾王朝云也是在惠州一命呜呼,其实也不奇怪,广东这个鬼天气确实也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的,但是苏轼从小妾的死中把人生看得更通透了,不管被贬谪到哪里,他都觉得无所谓,反正:吾心安处是吾乡。所以苏轼此后的日子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他却很幸福。

终看儋州

海南岛在古代的地位就相当于天涯海角,用穷山恶水、不毛之地来形容并不过分,虽然苏轼在岭南的待的年头也不少,但岭南的环境比之海南岛还是相对好些,在那时的海南,随时就都有可能死去,要么饿死、要么热死……反正死法多种多样。

我们知道,一个人超脱功名利禄已是不易,超脱生死更是艰难。但是苏轼做到了,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死去的地方,他依旧笑容满面,向死而生,在死亡的边缘上行走,本应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苏子却依旧洒脱,笑看人生路,这种超越生死的豁达,最难能可贵。

文章图片9

苏轼用6个字就精炼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既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自己的贬谪之路从实招来,又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态度调侃自己的人生,不就是一生被贬嘛,贬到活地,我能活,贬到死地,我还能活,而且还活得很快乐,社会黑暗又如何,能耐苏东坡何?

有句古话说“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喜与悲共存的,既有喜剧又有悲剧,才是正剧。

苏东坡用短短24字告诉我们,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挫折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扛过一次就成长一次,当然也可能扛不过去,因此变得消沉、绝望。

如果你遇到了不幸,如果你的工作遇到了困难,如果你的爱情遭遇着折磨……读一读苏东坡吧,你可能真的没有他难,跟他对比,向他学习,人生也许会更加洒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