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木柳书屋 2019-06-02

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导语

这是苏东坡放逐中的最后一站——常州。他选择在这个地方度过余生。从儋州“遇赦北归”的途中,他走进金山寺,发现庙堂之上,十年前李公麟为自己画的坐像还在,顿时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保留这幅画可是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呵!他挥笔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位旷世奇才为自己一生作了一个总结。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的仕途正是在这条“贬”路上,洒脱地行走!


凯风网陕西频道 供稿:余良虎 编辑:张东 仲德

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一、一代文坛宗主,皇帝皇后为他“圈粉儿”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苏轼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后人几乎无法超越。他的诗词和文章,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布衣,都非常喜爱,就连宋神宗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据《宋史》记载:“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林雨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1、少年得志,初露锋芒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苏轼20出头就名满天下了。21岁考得进士头衔。24岁参加皇帝亲自出题主考的制科考试。他以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博得皇帝的赏识,考入第三等,苏辙考入第四等。因为一二等虚设,所以三等就是最高等级了。他成为大宋开国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头名状”。年纪轻轻就进入国家高级干部序列。

 

《苏东坡》剧照 

有意思的是这次殿试本来他们弟兄俩都能考上第三等的,只因弟弟的心眼儿少了点,皇上给了个“差评”——仅次于东坡。试题是让考生给朝廷挑毛病。苏轼是有心人,先是朝廷歌颂了一番,给圣上戴高帽子,然后再挑出毛病,这样让皇帝容易接受些。而苏辙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批评,这让皇帝很没面子。好在仁宗开明大度。他说:“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谓我何?”给他了个四等,还算不错。就这样,弟兄二人占取一二名,一时间轰动了京城。

2、“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熙宁二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苏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正好赶上这个革故鼎新的时代。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样,也想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东坡》剧照 

他就新政改革连续提了“丰财”、“强兵”、“择吏”等多条意见。可是,他的渐进式温和改良的作派与王安石激进式改革政策相左,那些改革意见一律不予采纳。苏轼很郁闷,开始对新政提出异议,由此划到了“反对党”的站队。

苏轼写了一封“万言书”上疏神宗批驳新政,这让王安石很不爽,他意识到苏轼正在成长为他的强劲政敌,就想尽办法排挤他。还玩了个阴招:授意姻亲弹劾苏轼,说他在运父亲灵柩回乡时,携带货物,沿途做生意,后经查实属诬告。皇帝开始怀疑起苏轼的人品,这让苏轼觉得这样呆下去没多大意思,就主动申请外任。

好在皇帝惜才,安排他任杭州通判。虽然当了副市长,没权没势的,但他一点也没有因此而消沉。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寄情山水,广交朋友,潜心写作。其后的八九年,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官员,不但政绩斐然,文学创作也达到一定的高峰。他“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

杭州,这个美丽可爱的城市让他心情愉悦。“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3、皇帝为他的才华点赞

苏轼哥俩参加殿试夺得一二名状元,给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史·东坡本传》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惜他的子孙未能按先帝的遗愿办,苏轼与宰相之位仅一步之遥。

 

神宗也很爱惜苏轼的才华。当时苏轼贬谪黄州,患过一场重病,外界传谣说东坡去世了。消息传到神宗那里,皇帝放下筷子,饭也吃不下去了,连连叹息:“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呵!”后来听说是谣言,神宗又大喜过望。

英宗也是苏粉。在朋党之争中苏轼多次也受到他的恩典。

4、皇后也是“追星族”

历史上,喜欢追星的皇后妃子也能数上几个。比如发生在孔子身上的“子见南子”,还有亲自为李白磨墨的杨贵妃。她们都是因为太崇拜自己的偶像才无所顾忌的。那么,崇拜苏东坡的皇后可不是一个,而是他所在时期的历朝皇后。宋朝很幸运,接连能出现好几位贤德的皇后,这也是苏轼的福气。在这些皇后的荫庇之下,苏轼要么逢凶化吉,要么被提拔到重要岗位。

 

仁宗皇后曾救过他的命。“乌台诗案”,苏轼遭到弹劾,新党要置苏轼于死地,太后出来求情,才免于一死。

英宗皇后摄政时,苏轼从一个贬到最基层的七品官,短短几个月之内连升三级,提拔到三品翰林,专为皇帝草拟诏书,这个位置已经离宰相一步之遥了。

到了人生中晚年,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在荒蛮的海南岛了。

5、百姓拥戴

苏东坡有一次对他弟弟苏辙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一个经常被放逐的官员却有着最多的人缘,文人骚客、贤士大夫自不必多说,难得的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打成一片。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朋友和仰慕的人包围着他,带他去游山玩水,请他题字。他都会一一满足他们。不像现在的名人大腕,动不动还摆个谱,拉个架子。

当政时,他为民办实事,深得民心。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疗所……

人们没有因为他是遭贬的失意官员而另眼看待,反而喜欢他,热爱他,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

 

那年,他从大庾岭北归沿运河自靖江到常州时,消息一传开,数千人立于沿河两岸,老百姓表示发乎真诚的欢迎。他体力欠佳,依然能在船里坐起,头戴小帽,身着长袍,在炎热的夏天,两袖外露。他转身向船上的别的人说:“这样的欢迎,折煞人也!”

  二、贬谪黄州,都是写诗惹的祸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一直都处在政治的漩涡里。他屡遭贬谪,一贬再贬,一生多半时光都是在放逐中度过的。然而,面对逆境和挫折,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纵观他的一生,成也因诗,败也因诗。诗给了他人生巨大的成就——文坛宗主、唐宋八大家;诗也给了他的政敌一个把柄,一个陷害的由头。诗差点要了他的命,诗让他饱受流放之苦。当他外调杭州启程时,八十三岁的老臣文彦博为他送行,劝他不要再写诗了。苏东坡在马上哈哈大笑,说:“我知道,我若写诗,会有好多人准备注疏呢。” 明知再这样下去的结果,却还是要写。他称自己是“无可救药”了。

1、“乌台诗案”,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1079年,42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例行公事,给皇上写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表》。里面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让新党看很不爽。于是,他们便四处收集苏轼诗作,挑出一些他们认为隐含讥讽的句子,然后上书皇上:“苏轼诽谤皇上,抨击新法……”随后新党们纷纷上书,要求处死苏轼。

 

《苏东坡》戏剧照 

神宗也十分恼怒:苏轼原来这么坏啊!便派人将苏轼从湖州抓捕回京,下了大狱。负责审理此案的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挖空心思从苏轼的诗文中寻找“证据”。他的罪名很重,是大逆不道的诽谤朝廷罪。认为他写的诗词文章中有很多是批评朝政的,矛头甚至直接针对皇帝。在被关押的四个月又十二天里,被御史台御史提审十一次之多,且惨遭凌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听说皇帝要杀苏轼时,苏粉们急了。当朝许多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求情。王安石也说了公道话,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副处级调研员。公文上还标明“不得签书公事”,没有了“一支笔”签字权,只是一个空头官衔。

2、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来到黄州,是他最落魄的日子。生活穷困潦倒,但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淡然处之。正如他在黄州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离开了政治漩涡的中心,而得以在文学、思想上突飞猛进。开始著书立说,潜心创作,写成前后两篇《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等经典之作。在逆境中,创作了大量的名震文坛的盖世华章。从一个正部级干部被贬到副处级干部,到黄州当了团练,还创作出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名句,然后游山玩水,派对去了,在黄州的时候,苏轼的游玩都是大派对。

3、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带着一家20多口来到黄州。可副处级干部,工资实在太低了。“我没法养活一大家子人啊。”于是他就去求见黄州太守徐君猷,“能不能帮我想个办法。”

徐君猷也是苏轼的粉丝。当下表态:“那我把东门土坡50亩荒地给你吧!”

苏轼一家人,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这片坡地虽然贫瘠,但足够大,种上粮蔬,倒也勉强可解决一家温饱。

苏轼万分感激这片城东门外的土坡,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一日,苏轼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苏轼品尝后,举箸慨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盖起了房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平民生活。还学会了酿酒,做得一手好菜。他发明了“东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时它自美。”这句话后来也成了做红烧肉的最高理论指导。他一生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

4、人生失意也尽欢

苏东坡喜欢喝酒,有一次酒瘾犯了。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酿酒的。“但苏东坡酒虫蠢动,就偷偷酿了酒。”不料酿酒之事很快就被衙门知道了。官员责怪:“你怎么不听话啊?”苏东坡回答:“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我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啊。私自酿酒且不说,他还嫌没有菜下酒。听说一小青年家的耕牛生了重病,便鼓动说:“死了只能贱卖,不如早杀贵卖。”小青年真把牛给宰了,给他送了一大块来。老苏就邀约一大帮朋友,在东坡上搞起了一个大party,点篝火,烤牛肉,喝私酒,不亦快哉。最后把禁酒官员都吸引来了,大醉而归。

苏东坡活得好潇洒呵!

 

他已经习惯了这种乡野村夫的生活。他的心已平,气已和。他打算在这里定居下来,可是,朝廷又一次向他伸出橄榄枝。这一次,他登上了权力的高峰——翰林学士、经筵侍读。他不追求政治,而为政治所追求,最终还是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三、四道圣旨下,苏大学士成了“惠州居民”

新旧党之争就像一出对台戏,你方歌罢我登场。苏轼就在新旧党之争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的官位说降就降到底,从副国级一下降到副处级,说升就跟坐直升机一样一气上天。高太后摄政时,他从黄州团练副使,以礼部郎中七品身份入京,当月就升至六品起居舍人,还没顾得换官服,再次跳级升四品中书舍人,这种升官速度唯有苏东坡才会有的“东坡速度”。

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苏东坡天生就不是一块玩政治的料。那些投机钻营,阿谀逢迎的作派他做不到,所以被打压、攻击、排挤成了“家常便饭”。

 

1、钦定“惠州居民”

苏轼最后一次流放是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疯狂清洗元祐党人,苏轼首当其冲。他从扬州回朝做了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十个月的礼部尚书,一道圣旨就被贬至定州知州。由三品大员直降六品上小官。这六品上的官帽没戴多久,第二道圣旨就下来了,令苏东坡以左承议郎的身份担任英州知州,虽然还是六品,但已为六品下了。从河北定州前往广东英州,几乎纵贯中国南北,千里迢迢。还没他等启程,接到第三道圣旨:诏苏轼合叙复日不得与叙。意思是苏轼今后永不得升迁。这道圣旨彻底断绝了苏轼的仕途。

随后,第四道圣旨接踵而至,撤销苏轼左承议郎的身份,由英州知州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公事。这个官职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两样。这真是要命的节奏。

2、试问天下路短长

59岁的苏轼到了瘴气横行的岭南惠州。“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前路茫茫,难以预料。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还在遭受如此折磨,难免让他很伤感,禁不住老泪横流。

不过,苏轼就是苏轼,对这种打击早已司空见惯,“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这样的处境,他饭照吃,酒照喝,太阳照常升起。许多人把流放岭南当作不归之路。韩愈当年被贬潮州时,就很悲观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惠州相比潮州远多了。

3、一肚子“不合时宜”

他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仗义执言。明知自己好多地方“不合时宜”,却不想加以改变,如果真改了那就不是苏东坡了。

 

有一次,苏轼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的人:“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有人说:“都是文章。”有人说:“都是见识。”只有侍妾朝云笑说:“都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闻言击掌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朝云也。”

4、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人缘好,走到哪里都有很多朋友。贬到惠州,朋友们纷纷写信来安慰他。他却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我低头,门也没有。苏东坡就是这么逗逼。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四、漂泊儋州,“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东坡在惠州过得很自在,“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春睡”诗引起了当权者的不满,一道圣旨,将他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岛——儋州。

 

1、打不败的“不倒翁”

苏东坡到儋州那年62岁,已是年过花甲的老翁了。当时的海南,是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当地大多是黎族人,属于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但是,苏东坡并没有被这个蛮夷之地所吓倒。他到这里后,倾其所能帮这里百姓开化文明。没有好吃的东西,他就开发了牡蛎。他给三儿子写信说:“牡蛎这玩意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让朝里士大夫知道哦,他们知道了一定要争着来海南,那我就没得吃了。”哈哈,老头儿真逗!

恶劣的环境他依然坚持著书论述,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历了人生的重重磨难,海南岛上的东坡,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成熟的状态。

除了生活上的一贫如洗,他还要克服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漂泊中,三任妻子都离他而去,身边只有儿子苏过陪伴。

艰苦、复杂的环境已经不足以对他精神造成影响。这种达观令他的敌人烦恼不已,他们已经无可奈何了。

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他吐露自己的心声:“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虽怀坎憬于时,遇事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他曾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儋州等12个州,这可能是历代贬官之最。一生颠颠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

2、最懂生活的人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我们一直看重作为文学家的苏东坡,而忽视了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但其实,作为生活家的苏东坡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因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的能力。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儋州,苏东坡应该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但是,他没有被生活抛弃,给了这里人民深深的爱。像热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热爱儋州,“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结语

在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中,最辉煌的应该是在杭州太守、礼部尚书、翰林学士任上。然而,他却把平生功业归于三个贬居的地方。想必在苏东坡的心里,黄州惠州儋州,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最为苦难,而文学创作上最为成功的时期。正是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成就了他伟大的人格,超然的人生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