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克力上的标签,你真的会看吗?

 爱普诗巧克力 2019-09-16

大家应该都知道,巧克力是一个外来词。早在2000多年前,玛雅人将可可豆烘干碾碎,加水和辣椒,混合成一种苦味的饮料“Chocolatl”。

从饮料到固体,再到如今公认的大众美味,巧克力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可可饮料携带不方便,如果将饮料变成固体就好了。“方便”总是发明的动力,1815年,Houten在阿姆斯特丹开发出了将可可脂压出获得可可块的方法。

Houten对巧克力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发现可可块用碱处理后,可以去除苦味,也更容易水溶。

左:碱化处理;右:普通处理

巧克力的“精炼”技术至关重要,传闻Houten有一天在制作巧克力时忘了关闭机器,三天后他回到工厂,发现转了三天的机器使得巧克力粘度降低,颗粒变细。“精炼”现在也成了巧克力工序中必不可少的一道。

精炼后巧克力的变化

接下来就带大家读懂巧克力背后的标签。

不少巧克力会标注可可的来源。可可豆的好坏确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巧克力是否优质。

可可树分为四种,其中克里奥罗(criollo)和佛拉斯特罗(forastero)是两个原生种。克里奥罗的产量仅占世界的5%,非常难种,它的可可非常优质,香味浓厚,不太有苦味和涩味。而佛拉斯特罗在口感上就差了许多,但产量占比高达80%。

左:克里奥罗;右:佛拉斯特罗

特立尼达里奥(trinitario)是这两种可可树的杂交种,总产量约占10%—15%,也是不错的可可。那斯努(nacional)是一个改良品种,有独特的辛香,只在厄瓜多尔少量种植,总产量约占1%。

再来看巧克力的三个主要成分:可可块、可可脂、可可粉。

可可豆经过分选,烘焙,去皮,研磨后变成可可浆,可可浆凝固后形成可可块。

可可浆中含有50%左右的可可脂,经过压榨,就出现了纯可可脂与可可粉。通常你在标签中看到的“不低于XX%的可可固形物”指的就是可可浆+可可脂+可可粉。

可可脂是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的饱和脂肪酸高于60%,比猪油的还高。但巧克力“只溶于口不溶在手”的特性也正是因为有它。可可脂的熔点在34°—36°之间,与人体体温相近,可以在达到熔点时迅速融化。

所以吃巧克力时你才有入口即化的奇妙体验!

你大概见过许多标签上写“代可可脂”,即用植物油代替可可脂。也有巧克力商家并不会明确说明是否使用代可可脂,看一下成分里面是否有“植物油”就知道啦!

配料表的次序也藏着秘密,能够帮助你判断巧克力的优劣。通常百分比占得多的配料会放在前面。

如果你看到可可块、可可脂等排在第一位,那就是相对正宗的巧克力,而白砂糖放在最前面,就表示此种巧克力偏甜,并不那么健康。

两种巧克力的配料次序表不同,暗含了品质不同

并非所有纯天然的巧克力就是好的。配料中的乳化剂(大豆磷脂等)有降低粘性,防止表面起霜,改善口感等好处,所以一般优质巧克力都会添加磷脂。

现在你都能看懂巧克力的标签了吗?是不是已经在拿出昨天收到的巧克力,进行对比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