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的人从不抱怨——如何改变抱怨的习惯

 图志轩 2019-09-16

“每天都要加班,老板简直就是万恶资本家!”

“这客户简直变态呀,又提这么多苛刻的要求。”

“凭什么他的工资比我多,职位比我高?”

“今天的午餐真是太难吃了,根本不值二十块钱!”

“为什么别人能幸福,我却遇不到真爱?”

“别人家的小孩那么乖,我的小孩却这么调皮?”

“这部电视剧简直就是垃圾,编剧的脑袋被门挤了吧!”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抱怨。

抱怨的话几乎人人都说过,抱怨的人处处都有,被抱怨的事更是事无巨细,五花八门。

抱怨看起来好像平淡无奇,但如果仔细观察或思考,你却会发现一些端倪:

为什么那些成功的人极少抱怨,失败者却总是像个怨妇一样抱怨个没完?

为什么那些抱怨的人总是不快乐,而那些快乐的人总是不抱怨?

这其中好像有某种关联,那抱怨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怎样影响?

本篇文章就带大家详细深入了解一下抱怨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 、人们为什么喜欢抱怨?

我们都知道抱怨的行为不好,但却总在不由自主地抱怨,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抱怨能满足我们的一些需求。

1 、发泄情绪,缓解压力。

在公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跟朋友或家人吐槽一下。

你有急事,而路上堵车,抱怨交通。

这些情景,适当抱怨可以宣泄情绪,缓解压力。

2 、批评别人 ,获得心理优越感。

比如“ 看她长成那样,还出什么风头呀。”“我那个下属,那智商简直是.....。”

“这部电视剧真垃圾!'

这类抱怨,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3、引起注意,获得认同和同情。

“那个客户有意刁难我!”“我简直被我的领导气死了!”

这类抱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为了获得同情和安慰,对每个人都不停地抱怨,诉苦。

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生活中少量的抱怨,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并不大,甚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抱怨的危害

偶尔的抱怨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心理安慰,但如果养成了抱怨的习惯,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坏处。

1、 逃避责任,放弃成长

抱怨的背后常常是借口。

很多公司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公司业绩产生问题 ,销售人员抱怨产品,产品生产部门抱怨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抱怨公司财务预算.....总之都不是自己的错,最终没有人负责,没有人解决问题,这样的公司是不会有未来的。

个人也是一样,习惯抱怨的人,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公司,怨领导,甚至怨社会,就是不怪自己。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解决问题 。

或许你的抱怨有几分道理,但承担结果的还是你自己,荒废的也是你自己的人生。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指出,多数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根源于逃避心理,他们不愿意直面人生的问题。

成功的人从不抱怨——如何改变抱怨的习惯

抱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心理。

抱怨者把关注点放在外界,认为所有的责任都在他人、在外界,责任不在自己,所以心安理得 ,无所作为 。

逃避的同时,也就丧失了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人生也得不到成长。

一旦习惯了逃避,我们会逐渐产生无力感,我们的人生态度会越来越消极。长此以往,甚至会慢慢养成一种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态的人都是在潜意识里放弃了自己的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责怪别人,最终 变成环境的牺牲品。

2、抱怨会改变你的圈子

俗话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人们喜欢和自己心智模式相同的人在一起,以便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抱怨的人喜欢和抱怨的人一起抱怨 , 而那些积极乐观的人,要么被你同化,要么远离你。

慢慢的,你的圈子里全是消极负面的人。这样,你的全部生活,就是和朋友一起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世界了。

而且抱怨一旦开始,就会很容易陷入一种叫做”抱怨比赛“的状态:

“唉,我的领导很奇葩,你知道吗?” “你那算什么,我那领导才叫奇葩。”

”我前男友是个渣男........“ ”哎呦,我男朋友更渣.........“

比赛会相互刺激,激发参与者想象力,让抱怨者兴奋 ,并不断自我强化,自我催眠。

渐渐地,他们会真的认为世界充满恶意,自己真的好惨。

他们会庆幸自己找到同类,同病相怜。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很多喜欢抱怨的人,那么你要小心了,可能你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抱怨的人。

3、抱怨会上瘾 ,改变你的性格

如果你开始抱怨,并且周围总能找到认同的人,你就会持续这种行为。

抱怨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大脑刺激,大脑会因为抱怨感觉到快乐。

抱怨可以让你心安理得地无所作为,不用面对压力,不用艰苦地努力解决问题。因为好逸恶劳是大脑的天性,大脑会对此产生偏好。

这种虚假的快乐会持续刺激你的大脑,进而强化这种行为的神经回路,那么你就会上瘾。最终,抱怨会变成你牢不可破的习惯,变成你人格的一部分。

从偶尔抱怨到习惯抱怨,你会越来越不快乐,到逐渐为一个喜欢挑剔,到处指责,浑身充满负能量的人。

4、 抱怨会改变你的世界

如果抱怨成为习惯,你的整个世界也会发生变化。

有一个老故事:

一个老先生坐在镇外,一个路过的人问他:“镇里住的是怎么样的人?”

“你刚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样?”

“非常可爱,我在那里开心极了,他们和善、慷慨、乐于助人。”

“这个镇里的人也差不多。”

另外一个陌生人走到老人家跟前, 问他:“镇里住的是怎么样的人?”

“你刚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样?”老人问。

“那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自私、刻薄、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别人”。

“那么估计你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老头说。

世界并非如你所想,但它确实如你所见。

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我们心智模式过滤加工后的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选择性记忆”的概念 :我们会从环境中,选择性的吸收和记忆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我们的大脑意识就像一个搜索引擎,我们的关注点就如同在搜索框里面搜索关键词一样,你看到的信息,都是与你关键词相关联的信息。

抱怨就是大脑关注负面消极的事情,生活就会给我们提供相关联的内容。

慢慢地,这些负面的东西就会充斥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渐渐忽略生活中那些正面积极的东西。

长期抱怨,人会逐渐形成稳定的心智模式,从而切实真实的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所遇见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包括我们自己,都会变成我们所抱怨的那样,想想那简直太可怕!

俗话说:“相由心生,境随意转”、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这个意思。

三、抱怨背后的心理机制

人为什么要抱怨?表面上看原因很简单,因为发生了糟糕的事情,所以不得不抱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小A和小B同时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问起小A的感受,“太棒了,工作压力很大很辛苦,也有挑战性,但我能从中学到东西;

领导非常的严格,但是他能指出我工作中的问题,让我更快进步;

公司离家虽然比较远,但是在路上,我可以听一些电子书,也多了一些学习时间,。”

再听听小B怎么说:“简直糟透了,工作太多了!每天加班到很晚 ,简直不是人干的事。

领导简直就是个变态,好像挑不出毛病就不能显得出他的能耐一样;

公司离家太远了,每天挤车两三个小时,简直是在受罪,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同样的处境,在不同的人眼中,竟然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一个概念:“认知ABC模式”。

这是马丁▪赛里格曼,艾伯特▪艾利斯与阿隆▪贝克共同发明的认知疗法中一个核心概念。

A,表示事件,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B, 代表负面事情发生时内心的观念和推理过程。

C,代表产生的结果。

我们不能控制A,但是我们往往可以改变B(我们自己的观念和理解系统),来改变我们对事情的C(感受和结果)。

因为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B(信念和解释系统),所以相同A(情境),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C(感受)。

所以,一件事情的主观结果和感受,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和解释系统。

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就是因为观念和解释系统有些谬误。

那么,引起抱怨的常见观念有哪些呢?

1、执着于自我的固定预期

经常抱怨的人,他们固执地认为,事情必须和预期相符,不能接受变化,否则就会非常暴躁。

他们秉持“事情本应该是什么”,”事情必须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些观念,缺乏弹性。

比如:

“所有的人应当对我好”,“事情应该很顺利,事情不应该有意外“,”你不应该迟到”,“你不应该出错”,“这个世界应该公平。”

他们执着的期望,很多是不切实际,脱离现实的,所以注定要失望。

2 、承认错误,等于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喜欢抱怨的人,往往都自尊心强,敏感且好面子,他们惧怕失败,怕因此被认为是失败者。

遇到挫折或问题,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很快就会归因给外界和他人,找一个替罪羊,这样他们就安全了,就能维持“自己没有错”的自我认知,保全了自认为的面子。

3 、把抱怨当做表达需求的方式

”我抱怨了,你就应该改变。”

有些人把抱怨当作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以为自己表达了需求,对方就应该改变,结果常却常常适得其反。

父母抱怨子女工作太忙太拼命,其实是想表达对子女的挂念;妻子抱怨丈夫不顾家,只是希望他能多陪陪自己……可惜被抱怨的人并不总能听懂对方抱怨背后的情感和需求,他们很容易将抱怨理解为批评指责,从而引发更多的矛盾。

4、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习惯抱怨的人背后有一种心智观念:

“面对问题,我无法面对,不能解决,我只能抱怨。”

抱怨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成长,不相信自己能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抱怨成了他们面对问题时,唯的一反应。

四 、如何消除抱怨?

1、学会感恩

消除抱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感恩的习惯。

英国有位106岁的老太太耳聪目明,老而弥坚。记者采访时,问她长寿的秘诀,老太太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每天花三分钟时间感恩。一分钟感恩父母、丈夫、儿女、邻居和陌生人;一分钟感恩大自然给予的种种关怀和体贴;一分钟感恩每一个祥和、温暖和快乐的日子。”

保持感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神经生理学博士川﨑康彦在《为何我们喜欢兴奋,需要紧张—哈佛研究员的53个大脑训练》这本书中谈到,“感恩”不仅能让人“心灵安定”,还能增加与别人的亲近感、信赖感、 消除压力,增强幸福感。

书中解释了背后的原理:“在感恩的状态下,大脑会从下视丘与视上核分泌一种脑内神经传导物质,被称为幸福激素的‘催产素’”。当我们受人感谢或主动感谢别人时,心理得到抚慰,就会促进这种物质的分泌。

抱怨关注的是生活负面的因素,因而会产生负面情绪。而感恩,则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生活中积极的那些方面,从而让我们产生积极的情绪。

人的情绪是个单通道, 一个人无法既同时感恩,又抱怨这个世界。

抱怨的时候不快乐,快乐的时候不抱怨。

每天早上起床,想想自己最值得感恩的三件事,保持一天好心情;睡觉前,想想当天至少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晚上做个好梦。

可能有人会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值得自己感恩的事。

这种时候,不妨看看网上这个一度很火爆的段子:

当你在睡梦中被闹铃吵醒,你要感恩你仍然活着;当早上不得不爬出被窝去上班,你要感恩你还没有有失业 ;当你请假不被批准,你要感恩,原来你对公司是这样的重要。

所以无论你的处境怎么样,只要用心去发现,就总能找到值得感恩的事情。

2 、改变底层心智观念

抱怨是因为我们观念和解释系统的谬误,所以如果想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就要改变我们原来那些错误的观念。

1)放下固有预期,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习惯抱怨抱怨的人,总是试图抗拒已经发生的的事情 ,或者妄图通过抱怨,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抗拒就会产生情绪。

很多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并不一定就是错误。

它们不是不好,它们只是不同,因为我们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扭曲了事物本来的价值 。

放下成见,敞开心胸,那些不同或许能带给我们全新的经历。

比如:出去旅游走错了路,你可以认为很倒霉,但如果换个角度去看,你可能会因此发现全新的风景。

《 淮南子》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对生活保持一定的开放度,接受一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都不是计划出来的。

回忆一下我们的人生经历中那些重要的事情:交朋友,找工作,结婚等等,很多都是不期而遇的。

人生就是这样,你有你的计划,但生活另有计划。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所说:生活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不确定性是生活的常态,正因为如此,生活才多了更多可能,充满惊喜。

如果一切都是固定的安排,那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呢?

2)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习惯抱怨的人常常有一种无力感,认为自己不能解决面对的问题,并且这种处境不会变化,这本质上是一种“僵固型思维”。

罗尔·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一书中,提出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功的人从不抱怨——如何改变抱怨的习惯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

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要想改掉抱怨的习惯,要秉持成长型思维,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在任何领域,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做好,即使天才也需要经过1万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专家水平。

我们要坚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持续提升的, 现在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努力也一定可以解决。

3) 只要努力行动,未来会更好

习惯抱怨的人,不相信未来会更好,执着于现在,所以总是消极悲观。

有一句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改变现状”。

其实细想之下,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因为:现状是无法改变的,你能改变的只有未来。

你想想,已经发生的事情怎么能够改变?你能改变的只有未来。

喜欢抱怨的人,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现状上,而忽略了未来。

现状让人沮丧,但未来却可以充满希望,一旦你停止抱怨,聚焦于自己的目标,采取正确的行动,你就可以创造你想要的未来。

因此,如果你遇到不喜欢的处境,问自己:此时此刻我采取什么行动,才能让我现在的处境变好,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实现我的目标。

比如:

客户对我的方案不满意。

那么不要抱怨客户变态 ,客户是不会自己改变的,抱怨更不能。

接受现实,然后分析问题:

是自己没有理解客户的需求?还是方案不够出彩?还是自己的方案展示技巧欠缺?

找到原因,然后改进它。

养成这种思维习惯,会让你赢得更多客户,而你也会很快成为专业领域的顶尖高手。

3 、改变关注点——关注控制圈

抱怨是因为过于关注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陷入了无力感,忽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要做一个不抱怨的人,要学会优先关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

富兰克林柯维的《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概念。

成功的人从不抱怨——如何改变抱怨的习惯

控制圈,我们独立自主能够控制的,比如我们的思想,言行等等。

影响圈,我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可以影响结果,比如他人的看法,事情的结果等等。

关注圈,我们关心的事情,我们感兴趣但不能直接影响。

习惯抱怨的人常常关注的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比如雾霾、不通情理的上司,不合理的制度,拥堵的而交通,负心的情人等等,因此产生无力感。

那些积极向上的人一般都只关注自己能控制和影响的事情。

比如:

你想升职加薪薪。

这是你关注的结果,但是你不能直接控制。

你能控制的是通过努力提高你的工作能力,创造更多的价值和业绩,进而影响公司领导对你的估值,最后实现你关注的升职加薪的结果。

我们要习惯专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提高能力,并逐步扩大的自己的影响圈。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掌控感越来越强,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必要抱怨了。

4、改变行为——21天习惯养成小方法

《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提出一个21天养不抱怨成习惯的方法:

1、 把一个橡皮筋,戴在一个手腕上。

2 、当你发现自己正在抱怨时。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重新开始。

3 、坚持练习,直到你可以让橡皮筋21天长期在一个手腕上。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很有效。因为你需要保持警觉,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刚开始你可能会很吃惊,自己竟然有这么多的抱怨,以前从来没有觉察。

只要坚持,慢慢的你会发现橡皮筋换得没有那么频繁了。当你慢慢停止抱怨,你会感觉到生活明显的变化。

小结

生活中偶尔抱怨,无关痛痒。但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要让抱怨成为一种习惯。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马云说:“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让我们从今天起,珍爱生命,远离抱怨!

时刻提醒自己:

成功的人不抱怨,抱怨的人不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