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裴文中先生毕业后,曾报考中央地质调查所,却未考上。不得不去中学教地理,每周仅3节课,入不敷出。他后来回忆道:“毕业后,欲教书无人聘请,欲作事又无门路可走。流落在北平,穷困已极。” 为谋生计,只好求昔日老师翁文灏帮忙,翁文灏推荐他去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并对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的杨钟键说:“我给你一位成绩最坏的学生。” 1928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发掘周口店遗址,杨钟键记道:“日日如此,自觉有些生厌,尤其每日要对付成百个工人,更为繁杂……好像成了工头一样。”到1929年12月,因天气寒冷,发掘成绩差,裴文中先生已收到停工令,他又坚持了两天。正是这两天,震动了世界学术界。 上大学时,裴文中先生曾写小说《戎马声中》,该小说得到鲁迅赞赏,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只因生计所迫,才成了“文坛中留不住的人”。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骨化石中,一女性有额中缝,在类人猿中极罕见,而现代人均有;下颌圆枕,黄种人中多见;上门齿冠是杓形的,即内面凹陷,是蒙古人种的明显特征。 魏敦瑞的结论是:北京猿人是黄种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祖先。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是当时发现的时间最早的猿人化石,距今20万至70万年间(近年有学者表示,上线距今77万年),远早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中华文明西来说”逆转为“世界文明东源说”。出现了“当中国人开始创造文明时,欧洲人还在树上”等说法。 北京猿人生活“极其贫乏” 随着基因技术的介入,历史解释再度发生逆转。研究显示,北京猿人与现代人在遗传上并无关联,人类可能来自同一个母亲,即非洲的露西,又称线粒体夏娃。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现代人类在20万年到1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并在6万至7万年前走出非洲,逐步替代世界各地原有的古老人群。在他们到来前,距今10万年到5万年间,东亚曾进入末次冰河期,导致北京猿人灭绝。 从周口店遗址中,只能找到很少一点证据。据古地磁测定,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维度靠南4度多,应相对温暖。但北京人化石的堆积层厚达40多米,历时达30多万年,其间山洞多次被硕鬣狗占据,还遭遇两次大水,不同阶段的气温不同。 贾兰坡先生曾说:下层堆积中,喜冷的物种所占比例最大,此后逐渐缩小,至顶部又有略增趋势,大致处于冰期。在北京猿人居住中期,附近曾有广大水域,因发现了水獭、河狸等遗骸,此外山下应有广阔草原,因马的遗迹最多。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有100多种动物的残骸,但“更多的是采集小动物……发现最多的有两种田鼠、两种仓鼠和林姬鼠,啮齿目和食虫目动物共发现有36种”,在贾兰坡先生看来,北京猿人的生活“极其贫乏”。 为反驳“人类起源于非洲说”,学者吴新智院士曾指出,70%的中国人在头骨上有3个特征,与北京猿人一致。但他的学生刘武到非洲考察时,发现30%的东非人头骨上也有这3个特征。 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绘制人族进化史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loca.fudan.edu.cn/lh/ 再次挖掘,弥补了历史遗憾 随着遗传学发展,基因研究已能将误差水平控制在正负50年内。比如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出土文物差别巨大,但基因研究发现,彼此存血缘关系。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基因研究目前“精度不够”,可能“生产糟糕的历史”。 在基因研究未被彻底认同前,传统方法仍有价值。 1966年挖掘的价值在于,再度出土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弥补了历史遗憾。此外,新出土的化石“代表迄今所知的北京猿人头骨中带有进步性形态特征最多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左右侧不对称现象……为进一步探讨人类体质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课题”。 有趣的是,北京猿人下肢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比大脑进步得多(北京猿人平均脑容量为1088毫升,仅相当于现代人的77.7%)。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异?学者谢三思提出,人类体质的进化是“镶嵌进化”,不同部位根据实际需要独自发展,北京猿人初期腿部承担任务较重,所以优先进化,大脑进化则是后来的事。 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共发现了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是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作为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至今仍有科普价值。 贾兰坡先生曾建议,应增加体验内容,让游客深入了解北京猿人的生活。他说:“我很早就有个想法,在我们从前工作站方圆3平方公里的地区内,修盖一所四合院式房屋,或在院外适合的地方叫观众亲手做‘北京人’烤肉吃。”这番心愿,只当趣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