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得到的爱,是长大后的光

 碎片化阅读 2019-09-17

 来自麦家陪你读书 00:00 15:26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杨枪枪的领读

音乐 | 《忆儿时》-秘密后院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与你的约定:20年共读1000本好书。

每天清晨6点30分,邀请你共赴阅读之旅。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领取我们为读者朋友准备的福利~

昨天的共读中,我们大致了解了丰子恺的人生轨迹,今天我们正式开始《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的共读,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我们今天先说说第一部分“童年记忆”。

从明末清初开始,丰家就住在石门湾。丰子恺的祖父丰小康,在家里排第八,所以祖母也被人称作“丰八娘娘”。可惜的是,祖父早逝,留下了丰八娘娘一人把一儿一女拉扯大。

丰八娘娘能读书识字,也爱行乐,还教孩子们唱徽调,哪怕别人说唱戏是下等人干的事,她也毫不在乎。

她的性格豁达开朗,颇像《浮生六记》里的芸娘。

丰子恺两三岁的时候,祖母常带他一起烧香。有一天午后,丰子恺睡着了,祖母便一个人去了。傍晚时分,丰子恺看见祖母回来了,就闹着也要去。

可那时,寺庙早已关门,祖母答应第二天再带他去。但是丰子恺不依不饶,无奈祖母只得带着他重新去敲开寺庙大门,烧香后才回来。

还有一次,祖母到崇德城里的亲戚家做客,没有带他去。他发觉后,吵着非要去。结果,染坊里的伙计只得抱着他走了十八里路,赶到了祖母那里。

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孙子,丰子恺得到的疼爱可见一斑。

丰子恺的父亲,丰鐄,从二十六七岁开始参与考举人,三年一次,总是在秋天。每次考完,他就在家静候福音。

过了中秋没有消息,便确定又落第了。只得在家饮酒,看书,吸鸦片,进修三年,再去参加下一场。如此往复,直到三十六岁那年,终于考过了。

尽管当时丰子恺不足四岁,但父亲考中后官府来报事的场面,他仍隐约在目。当时,报事的人敲锣打鼓来到家里,祖母闻讯,从病床上起来。

只见父亲头戴了红缨帽,向北三跪九叩,然后接诰封。祖母从头上拔下一支金挖耳来,将诰封挑开,这金挖耳就归报事人所有。

数十年来,石门湾不曾出过举人,所以街坊邻居特别稀奇,都挤进来看热闹。

父亲中举,祖母异常兴奋。按当时的规矩,中了举人,祖坟上可以立两个旗杆,祖母要等立了旗杆才到坟上。

不多久,祖母病危,父亲在坟上立了旗杆,祖母欣慰地离开了人世。

本来中举后,再到北京会试,便可中进士做官。可不巧的是,自此后便废科举,办学堂了。所以丰子恺的父亲无官可做,只得在家设私塾当先生。

当时,染坊的生意不景气,父亲的薪水也不高,所以丰家的生活并不富裕。日常晚餐时,他们总是一碗冬菜,一只皮蛋。这只皮蛋要切成三份,儿女们吃两份,父亲自己留一份。

奋斗一生,却做不了官,丰鐄觉得失落无比,到四十二岁时,便因肺病去世了。

在丰子恺之后,母亲又生了一女两子,但是生了女儿后,身患大病,就把女儿许给了婆家抚养,两个儿子一个夭折,一个在十八岁时因肺病去世。

丰鐄离世时,丰子恺只有9岁。此后,照顾几个孩子和经营染坊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好在钟氏治家有方,十分能干,一个人坚强地挑起了大梁。

她常坐在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子上,往里能看到灶头,往外能盯得到染坊店。家里的帮工、店里的伙计,亲朋戚属、临近街坊与她的交涉应酬,她大都是在这张椅子上完成的。

十七岁时,丰子恺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母亲给他准备学费,置办行李,告诫他待人接物、求学立身之道,并关照饮食起居一应细事。

在丰子恺的眼中,母亲不光是家里的顶梁柱,撑起整个家,更像一个良师,一个贤主。教导他时,严肃坚定;关照他时,慈爱有加。

丰子恺三十三岁时,母亲离世。但每次当他看到西北角那张椅子,总是想起母亲的坐相: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嘴上却现出慈爱的笑容。

这种光辉给了丰子恺深刻的警惕和极大的勉励,为他正身,为他护航。

雨果曾说:“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却是坚强的”。

丰子恺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她既做父亲又做母亲,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并把孩子们培养成了善良优秀的人。

这正是应了那句话:一个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良师。

年幼时期的丰子恺,同大多数小孩子一样,期盼着过年过节。

一来可以吃到平常吃不到的东西,二来节日里浓重的气氛和仪式感,热闹非凡,稀奇有趣。

清明时分,丰家要去上三天坟。陈设祭品,依次跪拜这些流程丰子恺并不喜欢,最让他欣喜的是上坟时,小孩子可以整天在乡间游玩,还可以在草地上吃午饭。

端午节时,丰子恺的大姐早在一个月前就制作“老虎头”,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染坊的伙计一早便忙于制造蒲剑,待正午时挂到每个人床上;母亲忙于捉蜘蛛,调雄黄酒……家里一片繁忙,隆重极了。

中秋赏月,也令他难以忘怀。但忘不了的并非明月,而是吃蟹。丰子恺的父亲爱吃蟹,所以家里会以吃蟹为中心,一家围坐,举办夜宴。

但他们的夜宴,并不奢华,有时两人分吃一只蟹,每口都小心翼翼,十分节省。

过年也是全年的一件大事。从腊月十五开始,过年的气氛就渐渐浓重。

十六日开始,染坊就开始停工,不接生意,只算账了,接下来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习俗和安排,送灶、祭神、拜年……到处熙熙攘攘。

幼时的欢乐,每每想起,总给丰子恺许多安慰。

丰子恺对于画画的兴趣,从小就有了。

大约七、八岁时,他看到了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就从染匠那里借来颜料自己在书上照着描。

因为颜料用的太多,把下边连着七八张的纸都染了色,被父亲大骂一顿。

可是批评、挨打都没能磨掉他对画画的兴致。明的不行,他就暗地里把父亲的书偷出来,藏在自己的抽屉里,晚上偷偷拿纸描。

渐渐地,“印画”技艺逐渐进步,描的画自己配色,竟比原来的画还要好看些,于是,就有同学来向他讨画,拿回去贴在床前。

讨画倒没什么,但是大家却因为夺画打了起来。这下本来是秘密的事情被先生知道了,丰子恺吓得魂不附体,以为彻底完了,要吃戒尺。

谁知让他意外的是,先生搜出他的颜料、画谱后,就开始一张张翻看他的画,也没有责骂他,而是让他画一幅大的孔子像,挂到私塾里,供学生们每日早上到塾时祭拜。

在丰子恺自己看来,美术就如视觉的粮食。世间一切美术的建设与企图,无非是为了追求视觉的慰藉。

而他最初的这种慰藉,便来自于玩具与花灯。

彼时的玩具,大都是手工制作,简单粗糙,不像现在这样工艺先进,规模化生产。但是这也给了孩子们最大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丰子恺最喜欢的就是红沙泥模型,只要有卖的,他就会急忙买下。

既可以对着模型自由着色,也可以随意揉捏泥沙,尽情塑造,做出自己想要的物件,简直是满足了一个孩子最大的创作欲。

虽说有了兴趣,但是真到了自己开始认真学画、研究艺术的时候,一切并非那么容易。就如他自己所说:大凡研究各种学问,初学时尝到甜味,一认真学习起来,就吃尽苦头。

丰子恺认真学画时,到底吃了哪些苦头呢?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一起在明天的共读中揭示这一答案。


领读人:康飞。拆书作者,做过五百强数据分析,做过文案策划,但最爱的依然是文字和电影。

主播:杨枪枪。主持人、配音员,一个有情怀的声音匠人,执着发声,丈量世界。微信平台:小杨说事儿。微博@杨晨太沉。

责编:琴叶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