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与佛不得不说的二三事!

 幸福快乐来敲门 2019-09-17

     世人常说“茶禅一味”,而紫砂壶作为最为合适茶的茶具翘楚,它自然与博大的佛学存在着许多的文化交集。紫砂茶具作为当今紫砂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佛文化在紫砂艺术中运用的典型事例。

  紫砂艺术与佛学文化在本质上存在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往往不谋而合。我们从紫砂壶的最初诞生来探究,追溯它的起源就有“金沙寺僧”为其陶壶鼻祖一说,这样说来从紫砂壶的诞生开始,其艺术内涵与佛学思想就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我们再从紫砂艺术的具体造型上推敲,可以发现历代紫砂经典作品中许多佛学元素的部分,比如说拥有着数百年历史发展的传世造型“僧帽壶”,堪称是佛学文化元素和紫砂艺术结合的最好历史案例。

  僧帽壶是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

      佛教典籍中,佛祖虽然规定了是否可以佩带帽子,但是却没有为它规定具体形制。因而流传到后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状不单有宗派之分还有国籍之别。

  最早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它的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壶。

  这里面自然有着佛学文化与紫砂艺术思想天然相合的原因所在,时至今日, 佛学文化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历史传统造型,更多、更丰富的以佛教文化为内容的紫砂艺术作品比比皆是:“佛手壶”、“济公壶”、“心经壶”等等。

  与佛学文化有关的思想内涵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灵活而又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只要贴合佛学思想与紫砂艺术的共同点, 我们有理由从多种角度去挖掘佛学文化在紫砂艺术中运用的新内容。无论是历史名作“僧帽壶”还是当今艺师所创作的“佛手壶”等,皆是以某种与佛学有关的事物作为它的造型创作素材的,这样的作品可能从某个层面上对佛学进行了艺术诠释。

       佛手是是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芸香科植物枸橼的变种,形同神手,我国南方各地多见,宋代已有栽培,果实形似人手而多指,故有“佛手”称谓,更被人寄予了吉祥幸运之意。佛手壶已达到此效果,形象逼真,生动有趣。

       以佛手果实和枝叶成形,壶把形似枝条,弯转的把梢处向壶身伸出叶子。壶嘴最为精彩,嘴四周的手指形更是俊俏,紧簇壶嘴。壶盖上的钮是一个小佛手的形状,与壶身谐调统一。壶身上还疏密有致地散布着一些凹点,形象地表现出佛手外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此外我觉得紫砂创作者也不必局限在一些细微的佛学文化元素或虚幻的佛学人物故事上,我们还可以着眼现实中一些具体的与佛学文化相关的事物,比如佛教圣地这类名胜同样也可以作为素材,通过紫砂艺术手法在造型创作中进行运用,从更深层面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