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沙:从滨海壮县到开发前沿

 非亲似亲fhf 2019-09-17

滨海留痕

川沙自清嘉庆十五年(1810)设厅,至辛亥革命设县,前后102年。自民国初立县至1992年底撤销,存世81年。前后经历三个时代,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众多历史陈迹。

川沙古城墙、魁星阁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筑堡城于八团镇地,即今川沙城。民国14年(1925)城墙大部分拆除,只保留真武台以北约50米长一段和东南城角约200米一段。后又拆毁,现仅剩东南角残垣50余米。魁星阁,位于古城墙上东南角,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川沙厅同知何士祁创建,以祈愿当地文运昌盛。春秋佳日,邑中人士喜登临城头,于魁星阁畔游憩。现古城墙与魁星阁一起辟为川沙古城墙公园。

川沙古城墙旧貌(《川沙镇志》刊载)

川沙城图(《川沙厅志》刊载)

川沙市区图(《民国川沙县志》刊载)

川沙城墙与魁星阁今貌

岳碑亭

位于川沙城墙残垣上,建于民国18年(1929),系四角小亭,旁有文昌宫。上刻一诗:“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署名岳飞。现为川沙古城墙公园一景点开放于民众。

<<  岳碑亭今貌  >>

解元府第兰芬堂

始建于明代,地处乔港路南,新川路(原王前街)北,西邻内史第。系明代御医王潭之曾孙王观光所建。王潭世居川沙,曾偕乔镗筑川沙城。王观光为万历十年举人,与徐光启同师承黄体仁。在王前街南,曾修“南有园”,内有古银杏高大参天,乃旧时“川沙八景”之一,称“南园古木”。清代中叶兰芬堂易主祝氏。道光间,祝椿年中江南乡试解元,此后,邑人称此为“解元第”。20世纪60至70年代,老宅拆除,今尚存地名供人凭吊。

沦为地名的“兰芬堂”

内史第名人辈出

在兰芬堂西,南市街以东,传为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间,沈官居内阁中书,沈家大院改称“内史第”。富有清代浓郁江南民居特色的内史第,雕花仪门、飞檐翘角,艺术价值颇高,且名人辈出。沈树镛,博学多才,为碑帖名家、书画鉴赏及图书收藏大家;黄炎培,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诞生于此。

内史第门头与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铭牌

老宝山城

在高桥镇北3里许,为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代水军城堡。因初筑时于宝山之西,故名宝山城,这也是后来宝山县得名的依据。现旧城遗址系清康熙年间于原宝山西北2里处所建。时城内可泊船,城外通江海,水军舰只可由城内进入江海巡防。今尚存南门一带城墙残垣和城隍庙旧屋。

老宝山城南门残段(《浦东文博》刊载)

太平天国烈士墓

在高桥镇西北1.5公里,草高支路北沿。墓内安葬1862年2月在高桥战役中牺牲的太平军官兵150余人遗骨,当时称为“长坟”。1954年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经勘察、整理,后修建为烈士墓地。1983年市文管会对之重修后,立有太平天国烈士碑。该墓系上海地区唯一的太平天国烈士墓,是太平军进军上海的历史见证,也是外国侵略者镇压我国农民革命的铁证。

太平天国烈士墓(《川沙县志》刊载)

近百年来,以李平书、黄炎培为代表的浦东有识之士,为改变浦东面貌,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辟交通,提倡实业,改良农业,启动了用现代方式开发浦东的步伐。

上川铁路小火车和庆宁寺车站旧景

(《川沙县志》刊载)

上川铁路

今天的金桥路、新金桥路、上川路和川沙路一线,曾是赫赫有名的浦东小火车行驶的上川轻便铁路,这是近代上海第一条民间招股的商办铁路。1921年1月,邑人黄炎培邀集时任川沙县交通工程事务所(后改称交通局)的主任张志鹤和实业家顾兰洲、凌云洲、陆竹坪、陆莲溪等发起组织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黄炎培任董事长。3月拟定招股章程,总股金50万元。后因工程浩大,决定分段实施。先募股金15万元。由于兴办地方实业,认股者踊跃,很快募集到所需资金。11月,公司以“筹备事务所”名义与上海县浦东塘工善后局和川沙县交通工程事务所订立租借上川县道的合同。1922年2月,从庆宁寺至川沙四灶港的上川县道开工。黄炎培等人发现长途汽车经营不利,决定改铺钢轨行驶机车。1924年10月,公司与浦东塘工善后局和川沙县交通局签订了正式租路合同,取得专营权30年。1925年10月庆宁寺至龚家路口(龚路)一段竣工通车,长14公里。沿线设庆宁寺、金家桥、新陆、邵家弄、曹家路、龚家路6站。翌年1月,公司按原定计划,又募集15万元,修筑龚路至川沙县城路段,至7月通车,增设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等站。此时,上川铁路基本全线建成营运。1934年5月,公司分别与川沙县和南汇县政府订立合约,承租川钦县道和南川县道,11月铁路由川沙向东延伸至钦公塘,设小营房站。1936年3月,又向南展筑至祝桥,增设江镇、邓镇等站。至此,上川铁路贯通上、川、南三县,自庆宁寺至祝桥全长35.35公里,共15个站。

上川铁路的问世,大大便捷了浦东同市区之间的交通,促进了浦东地方经济的发展。1975年,上川铁路拆除改建为上川路。从此,奔波半个世纪的小火车完成了历史使命。

上川铁路川沙站旧址已结合北门旱桥

形成一个新的文保点

北门旱桥,立交元老

北门旱桥,正名为“飞虹复道”,在川沙城北门外,跨北门外街(王桥街)原上川铁路上。1925年10月,上川铁路自庆宁寺至龚家路通车,随后由龚家路向南延伸至川沙城工程开工,计划中的川沙站设在北门外,但车站西首有一条北门外街,为川沙城通往老护塘,北到暮紫桥、小湾、顾家路等地南北交通主干道,住房又密集,系人口众多的热闹街区。当时,上海市区内沪宁、沪杭等铁路尚无立交,上川公司经理顾伯威仿照国外公路铁路立交旱桥的先例,在此处建造旱桥,桥建成后时任川沙县县长李冷为此题写桥名“飞虹复道”。

1975年12月,上川铁路拆除,建为公路,北门旱桥由铁路立交变为公路立交,其后公路截弯取直,遂闲置一旁。2010年随华夏高架路建设而拆除,今在北市街有复建的遗址供人观瞻。

北门旱桥旧貌(《川沙镇志》刊载)

2008年北门旱桥

北门旱桥现状

江东闻人

乔镗

明嘉靖时人。抗倭英雄。明代倭寇屡犯川境,建议浚护塘外濠,作为防卫。后倡议筑城,亲自严督版筑,地方权贵妄想逃避负担,而乔毫不徇私,由此谤议日起,蜚语流传,乔忿恨而终。城筑成后屹立海滨,倭不敢再犯。乡人思其德,建仰德祠祀之。城内乔家弄、乔家浜路等亦其姓氏冠名。

李平书

川沙县高桥镇人(原属宝山县)。专究经世之学,因感沪城城河淤塞,饮料不洁,每遇大火,取水不便,建议开自来水厂。早年任江南制造局提调等职。辛亥革命后,督导上海拆城筑路,建设城厢,兴办慈善机关,建立南市电车公司、闸北水电厂等,于市政方面多有建树,卒后邑人醵资铸像,以永纪念。

杨斯盛

川沙县蔡路乡青墩人。清末上海江海北关建榷署,因款式新颖,群匠无敢承包,斯盛独应之,工成后,西人大为叹赏,于是业务日盛。后于六里桥南创立浦东中学。又热心慈善,颇多倡募。修桥筑路,屡斥万金,于市政颇多建树。斯盛毁家兴学,人皆景仰,殁后地方人士铸立铜像于浦东中学,门前的道路南北向干路亦称为斯盛路(今浦三路一线以西)。

1947年,杨思区改名斯盛区,用中国近代工业界伟人、营造业泰斗之名作为区名,在上海历史上成为创举。

杨斯盛之墓(《川沙县志》刊载)

1963年《上海市市区图》,仍可见“斯盛路”

黄炎培

川沙县城厢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联合教育界名流蔡元培、张元济等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解放前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其主纂《川沙县志》在内容、体例上俱有创格。

张闻天

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原属南汇县朱家店)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20世纪80年代张闻天故居

(《川沙县志》刊载)

黄自

城厢镇人。黄炎培堂兄黄洪培之子。我国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著名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黄竞武

黄炎培次子。民主斗士,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忠贞战士。

黄万里

黄炎培四子。清华大学教授,蜚声海内外的水利、水文学专家,我国致力于跨学科研究河流水泥沙的先驱者之一。曾参与治黄等工程。

杜月笙

高东乡沈家弄杜家花园(原属高桥南杜家宅)人。曾任浦东同乡会会长,为发展浦东交通,改善文化卫生事业,以及赈济慈善事业方面出过力。

古名永存

1989年春,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的决策,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要把浦东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中心。当时宣布的浦东开发区,是指川杨河以北、黄浦江之间350平方公里的一块三角形土地,包括川沙县大部分区域以及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在浦东的地区。1993年元旦,浦东新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川沙县成为历史,自此衍化为一个乡镇级建制的名称。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示意图(《川沙县志》刊载)

如今的川沙名为新镇,是一个集城厢、城南、江镇、施湾、六团、黄楼、六灶等众多社区的新兴行政镇。

参考资料:

《川沙抚民厅志》

《川沙厅志》

《民国川沙县志》

《川沙县志》

《川沙镇志》

《高桥镇志》

《张江镇志》

《六里镇志》

《浦东新区地名志》

《上海风俗古迹考》

《浦东老地名》

《川沙钩沉》

《上海百科全书(2010版)》

《浦东文博》

《上海市地图集(1984版)》


来源:图溯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